- 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3版)
- 徐文坚 袁慧书主编
- 8字
- 2021-12-10 19:48:56
第六章 染色体畸变
第一节 染色体概论
染色体是细胞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染色体在数目和形态结构上的变化,称为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研究其与人类细胞异常的关系的科学称为人类细胞遗传学,它涉及某些先天畸形、发育异常和恶性肿瘤等。
一、人体细胞染色体
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数量和形态稳定的染色体。人体细胞的染色体为23对(46个),其中一对(2个)是决定性别的,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为XX,男性为XY;其余22对(44个)男女都一样,称为常染色体。这种在生物学上具有成对染色体的细胞,称为二倍体;成对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因此基因也是成双地存在于细胞内。基因是决定每一种遗传性状的独立遗传功能单位。
生物的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而繁殖、发育、生长,形成身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而新个体的产生,则是通过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使精子和卵子成对的染色体减去一半,产生只有一套染色体的单倍体。受精后,精子与卵子结合的受精卵细胞内的染色体又重新成为双倍体。这样,每一种生物细胞的染色体能够在世代相传中保持稳定的数目,借以维持其遗传特性。
二、遗传的变异
遗传物质的变异是突然的,飞跃地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突变,它分为两类: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基因化学基础的变化,也就是DNA分子内核苷酸排列组合的改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基因突变,使染色体上DNA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合成蛋白的模板(mRNA)亦从而发生误差,以致不能合成具有正常功能的酶或蛋白质,造成人体内酶的缺陷或蛋白质的异常。人类的许多遗传性疾病就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图6-1-1 人类染色体各种结构上畸变的形成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的改变,一般可用细胞学方法检查出来。染色体形态结构上的改变很多,如缺失、倒位(染色体断裂,重新排列时位置颠倒,基因的次序因而改变)、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的一部分互换)、重复、等臂染色体等(图6-1-1);染色体数目的改变有多倍体(染色体的数目在三倍体数3n=69以上时称多倍体)和非整倍体[亦称多体性,是指减数分裂时某一对染色体不分离,如第21对染色体三体性(trisomy 21)等]。人类染色体畸变中,较多见者为三体性。染色体畸变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5种。①断裂(breakage):染色体的断裂是造成染色体重组、缺失或重复的基本原因。②不分离(nondisjunction):两个同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不分离,结果使一个子细胞多了一个额外染色体,而另一个子细胞则缺失了一个染色体(图6-1-2)。③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一个染色体的一部分与另一个非同源染色体的一部分相互交换。④单个染色体的丢失:在分裂中期单个染色体丢失。⑤嵌合体(mosaicism):同一人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内有两个不同染色体数目的细胞,常由于胚胎发育分化初期有丝分裂的不分离所致。
图6-1-2 人类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
三、染色体的分组和命名
60年代以来,细胞遗传学有了迅速发展,为了有利于国际交流和统一命名,国际上先后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
1960年在美国丹弗市举行首次国际会议,制订了统一的染色体鉴别标准,发表了文件《人类有丝分裂染色体标准命名系统》,即丹弗体系(Denver system)。
1963年在英国伦敦举行了“正常人类染色体核型”(normal human chromosomal karyotype)会议,按英文字母A~G的顺序将46个染色体分为7组。核型分析的两个原则是染色体大小和着丝点位置(表6-1-1)。
表6-1-1 人类染色体核型表
染色体总数:女性44+XX=46个;男性44+XY=46个
1966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第三次国际会议,提出用英文字母和符号,代表染色体的结构(图6-1-3)。
图6-1-3 人类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
1971年在巴黎召开第四次国际会议,商定了由于荧光染料使用后染色体分带技术(banding technique)的命名标准化问题。
此后,又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在斯德哥尔摩和巴黎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制订了《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1978)》(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ic Nomenclature)的统一文本,缩写为“ISCN(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