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催我梦醒的追问
一
一遍遍与《黄帝内经》 ①对话,总是“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而一种“窗纸将破”的预感让我依然不急不躁地一遍遍读。不知是这份真诚感动了上帝,还是打动了《黄帝内经》的作者,在一次不期然的阅读中,我找到了打开《黄帝内经》之门的钥匙——读出了《灵枢》的开篇和结语篇,即第1篇《九针十二原》和第73篇《官能》。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我又用近乎挑剔的眼光一遍遍研读这两篇,最终得出这样的判断:绪论篇和结语篇皆由同一人创作于汉代,尽管绪论篇《九针十二原》的创作素材有取自秦代文献者。
①唐宋以后“黄帝内经”被用作传世本《灵枢》《素问》的总书名,名曰“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然而这样的命名极易误导人们将传世本《灵枢》《素问》等同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黄帝内经》,相比而言最早著录《灵枢》《素问》二书的官修目录书《隋书·经籍志》的命名“黄帝针经”“黄帝素问”更可取,笔者将在另一部新书中专门阐述这一主题,而在本书仍沿用通行说法——以“黄帝内经”作为《灵枢》《素问》的总书名,只于此特别强调:此《黄帝内经》非《汉书·艺文志》著录之《黄帝内经》,前者(主要是《灵枢》部分)为理论创新之作,而后者为文献整理之作。
《九针十二原》开篇即给出了针灸定义,明确以“血气”为理论原点构建针灸学理论体系名曰“针经”,并表达了“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的坚定决心。作者在这具有绪论性质的第一篇,阐述了以下主题:
针灸学定义;
九针的形制及功用;
针道输穴的概念;
针灸治疗原则;
脉刺法;
五色脉诊;
补泻失误及救误;
针效的判定标准;
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及其本输;
五藏十二原。
古典针灸学的理论要素一一在列。
而结语篇《官能》则总括约20篇要点(只可惜没有标明篇名,我花费很长时间逐条考定其出处),重点强调了以下要点:“经络”“本输”“九针十二原”“标本诊法”“五色诊”“刺法”“刺禁”“毫针补泻”“治则”“设方”“治神”“针灸定义”等,与绪论篇《九针十二原》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