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历史背景

针灸疗法从远古时期的砭石针疗法到商代冶金术时期的古九针,由砭石针—铜针—金针—银针及合成银针;从九针—新九针—特种针疗法—筋骨针微创技术的发展至今,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坎坷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 砭石针阶段
医学的最初起源,源于动物生存的本能。自从有了人类,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发生,为了繁衍生息,人类注定了同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原始人类没有任何医治疾病的方法,在大自然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砭石锥刺具有镇痛、疗疾的作用,于是远古时期砭石疗法就诞生了。这个时期大约在一万四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了新石器时代,砭石已成为专门的医疗器具,其形状有圆形、尖锥形,还有能够切割的刀状砭石等。到了商代在现今河南流行了玉质砭石针的剑形玉石刀,它与古九针中的铍针相似。
二、 伏羲与黄帝阶段
针灸疗法的创始者,被追溯到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某些人物身上,主要集中于伏羲与黄帝。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记载的“尝百草而制九针”,便是关于伏羲创制九针的最早传说。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黄帝内经》大量篇幅论述了针灸内容,可见,在古人心目中,黄帝与中医、针灸形成的关系十分密切;西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叙述了黄帝、岐伯、少俞等人物与中医针灸的传说。
三、 战国与秦汉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形成的重要阶段。扁鹊、涪翁、华佗等许多家喻户晓的名医均擅长针灸治病,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医家。扁鹊擅长运用针砭、火灸、按摩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扁鹊治疗虢太子的尸厥,采用磨制的针石针刺百会穴结合在两胁下药敷,病人不久便痊愈了。华佗,东汉名医,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张仲景,东汉名医,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不仅在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记载了针刺、温针、烧针(火针)、灸、熏等合理使用方法,同时提出了辨经论治、以穴代经、针灸并用、针药并用的针法原则,推动了我国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创立了“六经辨证”,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辨经论治的先河。
四、 魏晋隋唐时期
皇甫谧,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医学家,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对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针灸鼻祖”之称。该书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集晋代以前针灸学之大成,在针灸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针灸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五、 九针阶段
商代时冶金术出现,砭石针具进一步发展为金属针具。春秋战国时期,九针针具已经形成。《黄帝内经》的《灵枢经》中记载了九种针具的长短、形状及用途。此时我国的九针疗法已经日臻完善。到了清朝中期,古九针发展为新型九针。收藏于河南南阳张仲景医圣祠的清朝年间的“刀针”(图1-1),就有用于中医外科治疗的斜刃形刀针,用于刺血疗法的棱形刀针;广泛用于“中医筋结症”治疗的带刃形刀针。
图1-1 南阳医圣祠清朝年间刀针
六、 毫针阶段
九针疗法在长期的临床应用过程中,逐渐发展演变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为毫针针具,主要以中医经络学为主导,辨证施治、选经取穴,采用提插捻转、补法泻法等灵活多变的针法,用于治疗内科疾病,其功能主要是疏通经络、调节阴阳;另一方面九针发展为中医外科手术刀具,广泛流传于民间,主要用于疖痈、丹毒的治疗。
七、 各种针法发展阶段
清代道光皇帝认为:“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这样一来,极大地阻碍了针灸传承发展。1929年2月,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决定“废止旧医案”,使中医针灸发展遭到致命打击。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针灸学得到飞跃式的发展。我国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在临床适应证及针灸治疗机制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传统的针灸学基础上,发明了头针、眼针、手针、腕针、体针、足针、踝针等。针灸针由原来的金属针器发展到磁针、电针、激光针等。
八、 针刀医学与新型针法兴起阶段
针灸疗法在长期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对许多骨伤病与软组织损伤病难以起效。随着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骨伤科专家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软组织学科带头人宣蛰人教授首先提出了软组织损伤无菌炎症学说,总结出了治疗软组织损伤病应用开放性手术的大松解术,为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疼痛病,消除无菌炎症的诊疗思路,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末,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师怀堂教授在古九针基础上,结合西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发明研制了新九针,广泛用于治疗临床疑难性疾病;山东省黄永发先生,在九针基础上发明了小宽针,用于软组织损伤病的治疗。
20世纪70年代末,朱汉章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经过潜心研究,将中医针灸疗法与开放性手术有机结合,发明了“小针刀疗法”。该疗法可以用于软组织损伤病、骨伤病的治疗。随着针刀疗法的不断推广普及,针刀医学体系逐渐形成。
天津592医院任志远教授在九针基础上,以现代微型手术与经络腧穴相结合进行松解治疗,发明研制出针灸刀。
20世纪80年代,吴汉卿教授在传统九针基础上与现代水针疗法相结合,经过近30年的临床潜心研究,发明了水针刀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病、疼痛病及脊柱相关病等。
吴汉卿教授在应用水针刀疗法的过程中,根据中医经筋学说及现代软组织损伤学、人体生物学、病理学,对中医经筋学说提出了“十四经筋区带动静筋结治疗点”新的学术理论:“经筋走行,结于骨峰;骨突筋结,动静交融;经筋结节,软伤疼痛;骨突侧方,血管神经;关节骨突,三点相应;筋膜肌肉,三角平衡;针法松解,筋结为宗”,总结了“中医经筋区带筋结三针点定位法”,发明了中医微创筋骨三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