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花药彩色图谱
- 邓家刚 王柳萍 黄克南主编
- 1885字
- 2021-12-30 14:29:27
红花
别名 刺红花、红蓝花、草红花。
基原 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
产地 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浙江、贵州、四川、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5月下旬开花,5月底至6月中、下旬盛花期,分批采摘。选晴天,每日早晨6~8时,待管状花充分展开呈金黄色时采摘,过迟则管状花发蔫并呈红黑色,收获困难,质量差,产量低。采回后阴干或用40~60℃低温烘干。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直立,上部分枝,白色或淡白色,光滑无毛。叶互生;无柄;中下部茎生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7~15cm,宽2.5~6cm,边缘具大锯齿、重锯齿、小锯齿或全缘,稀羽状深裂,齿顶有针刺,刺长1~1.5mm,向上的叶渐小,披针形,边缘有锯齿,齿顶针刺较长,可达3mm;全部叶质坚硬,革质,两面无毛,无腺点,有光泽。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为苞叶所围绕;苞片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连先端针刺长2.5~3cm,边缘有或无针刺;总苞卵形,直径2.5cm;总苞片4层,外层竖琴状,中部或下部有收缢,收缢以上叶质绿色,边缘无针刺或有篦齿状针刺,收缢以下黄白色;中内层硬膜质,倒披针状椭圆形至长倒披针形,长达2.2cm,先端渐尖;全部苞片无毛,无腺点;小花红色、橘红色,全部为两性,花冠长2.8cm,细管部长2cm,花冠裂片几达檐部基部。瘦果倒卵形,长5.5mm,宽5mm,乳白色,有4棱,无冠毛。花果期5~8月。
花药性状 不带子房的筒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
质量要求 以花冠长、色红、鲜艳、质柔软无枝刺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要含红花黄色素及红花苷。红花苷经盐酸水解,得葡萄糖和红花素。还含烯酮。另尚含脂肪油(称红花油),是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的甘油酯类。
药理作用 抗血栓,抗凝血,镇痛,抗炎,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抗凝血,降血脂,提高缺氧耐受力,解痉,免疫促进,兴奋子宫。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胸痹心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关节疼痛,中风偏瘫,斑疹紫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养血和血宜少用;活血祛瘀宜多用。
注意事项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服。
应用举例
(一)验方
(1)治痛经:红花6克,鸡血藤24克。水煎,调黄酒适量服。
(2)治女子经脉不通,如血膈者:红花(细擘)、苏木(捶碎)、当归等分:每用30克,以水一升半,先煎花、木。然后入酒一盏并当归再煎。服半升,分两服,空心,食前,温服。
(3)治逆经咳嗽气急:红花、黄芩、苏木各2.4克,天花粉1.8克。水煎空心服。
(4)治子宫颈癌:红花、白矾各6克,瓦松30克。水煎,先熏后洗外阴部,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下次加热后再用,每剂药可反复应用3~4天。
(5)治肿毒初起,肿痛不可忍者:红花、穿山甲(炒)各15克,当归尾9克。黄酒二盅,煎一盅。调阿魏1.5克,麝香0.15克服。
(6)治赤游肿、半身红,渐渐展引不止:红花末,醋调敷之。
(7)治聍耳,累年脓水不绝,臭秽:红花0.3克,白矾30克(烧灰)。上件药,细研为末,每用少许,纳耳中。
(8)治跌打:红花0.9克,木香0.6克,川麻0.3克,甘草1.2克。研末,用黄酒送下。
(二)保健方
1.红花茶
原料:红花5克,红茶3克,桃仁3克。
制法及用法:将桃仁磨成粉后,与红花、红茶一起用沸水冲泡10分钟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活血通经。
2.红花玫瑰茶
原料:红花7.5克,玫瑰花14克,鹿茸胶7.5克。
制法及用法:将玫瑰花用布包起来用水滤过后,与红花、鹿茸胶一起用沸水冲泡15~20分钟,滤过,即可饮用。
功效:温肾通经。
3.红花桃仁茶
原料:红花5克,桃仁5克,少量冰糖。
制法及用法:将红花装入布袋后,桃仁首先放入锅中,加水煎煮15分钟,再放入红花一起再煮10分钟,滤过,加少许冰糖即可饮用。
功效: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4.红花川芎茶
原料:红花3克,川芎3~6克,茶叶3~6克。
制法及用法:将上述材料加水煎煮取汁即可。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5.红花饮酒
配方:红花10克,苏木10克,当归10克,白酒50毫升,红糖适量。
功效与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用于骨折血肿疼痛,也可治妇女痛经。
本草记载 《本草图经》:“即红花也……叶,颇似蓝,又名黄蓝。”;《本草经疏》:“红蓝花,乃行血之要药。”《本草汇言》:“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7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63.
[2]王柳萍,辛华,黄克南.常用花类中草药图典[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