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刺玫花

别名 白残花。

基原 为蔷薇科植物粉团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的花。

产地 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甘肃、陕西、江西、湖北、广东、福建等地。

采收加工 春、夏间花将开放时采摘,除去萼片等杂质,晒干。

植物形态 落叶小灌木,高约2m。茎、枝多尖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5~9枚,椭圆形,先端钝或尖,基部钝圆形,边缘具齿,两面无毛,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花多数簇生,为圆锥形伞房花序;花粉红色,芳香;花梗上有少数腺毛;萼片5;花瓣5,单瓣;雄蕊多数;花柱无毛。瘦果,生在环状或壶状花托里面。花期5~6月,果期8~9月。

花药性状 圆锥状花序,花梗长1.5~2.5cm,无毛或有腺毛,有时基部有篦齿状小苞片;花直径1.5~2cm,萼片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外面无毛,内面有柔毛;花瓣粉红色,单瓣,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花柱结合成束,无毛,比雄蕊稍长。

质量要求 以干燥、色红、无霉、花蕾长大尚未开放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乙酸顺式-3-己烯酯(41.84%)、1R-α-蒎烯(27.11%)、罗勒烯(6.21%),占挥发物总质量分数的75.16%;花瓣挥发物成分25种,主要成分D-香茅醇(41.9%)、苯乙醇(15.62%)、1R-α-蒎烯(13.4%),占挥发物总质量分数的70.92%。

药理作用 具有抑菌作用。

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消暑化湿,顺气和胃。用于暑热胸闷,口渴,呕吐,食少,口疮,口糜,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应用举例

(一)验方

(1)治暑热胸闷、口渴、胃呆:红刺玫花、佩兰、滑石、生甘草等各适量。水煎服。

(2)治口角生疮,口腔糜烂,日久不愈:红刺玫花、金银花、连翘、玄参、生地黄等各适量。水煎服。

(3)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红刺玫花5~15克。煎服。

(二)保健方

(1)暑热烦渴,不思饮食:红刺玫花10克,刺梨15克。煎水饮。

(2)清热除湿,利尿。用于脾胃湿热,呕逆少食,腹泻,小便短赤:红刺玫花10克,茶叶3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本草记载 《浙江药用植物志》记载的为本品。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4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