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蔷薇花

别名 小刺花、野蔷薇花、七叶朝春花。

基原 为蔷薇科植物小果蔷薇Rosa cymosa Tratt.的花。

产地 主产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 5~6月花盛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晾干或晒干。

植物形态 攀援灌木,高2~5m;小枝圆柱形,无毛或稍有柔毛,有钩状皮刺。小叶3~5,稀7;连叶柄长5~10cm;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稀长圆披针形,长2.5~6cm,宽8~25m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有紧贴或尖锐细锯齿,两面均无毛,上面亮绿色,下面颜色较淡,中脉突起,沿脉有稀疏长柔毛;小叶柄和叶轴无毛或有柔毛,有稀疏皮刺和腺毛;托叶膜质,离生,线形,早落。花多朵成复伞房花序;花直径2~2.5cm,花梗长约1.5cm,幼时密被长柔毛,老时逐渐脱落近于无毛;萼片卵形,先端渐尖,常有羽状裂片,外面近无毛,稀有刺毛,内面被稀疏白色绒毛,沿边缘较密;花瓣白色,倒卵形,先端凹,基部楔形;花柱离生,稍伸出花托口外,与雄蕊近等长,密被白色柔毛。果球形,直径4~7mm,红色至黑褐色,萼片脱落。花期5~6月,果期7~11月。

花药性状 小果蔷薇的花在江苏亦作蔷薇花使用,其花萼背面疏生刺状毛,花柱有白毛,其他与上种同。

质量要求 以无花托及叶片掺杂、花瓣完整为佳。

化学成分 含有机酸、皂苷、树脂、糖类、淀粉、蛋白质、无机盐等。

药理作用 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归经 味甘、酸,性凉。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健脾,解暑。用于食欲不振,暑热口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

验方

治疟疾:野蔷薇花3~9克,拌茶煎服。

本草记载 《中药大辞典》:“小果蔷薇的花在江苏亦作蔷薇花使用,其花萼背面疏生刺状毛,花柱有白毛,其他与上种同。”《福建药物志》记载的为本品。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4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