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观演建筑室内设计的“理”规制

剧院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庞大的信息环境。不仅有客观存在的三维物理空间的物“境”、四维时空空间的易“境”,还有主观意识中的五维通感空间的心“境”、六维记忆与文化空间的意“境”、七维神性空间的化“境”等。要实现这样的物质和精神的、生理和心理的空间,需要“物质化”的功能空间的排布、界面造型塑造、光与照明设计、材质运用设计、色彩系统设计、细节构造设计甚至是装饰元素运用等“设计语言”的运用。建筑室内设计具备自己的“符码”体系,如果与文学语言类比,建筑室内设计从基本语素(形、光、色、质元素的甄选)的选择,到语法的运用(如不同材料构造细节所表现出来的砌筑感、编织感、架构感、颗粒感等所背后隐含的文化属性等),到段落的组织(用综合的设计手段营造出一个多维的、丰富的空间),再到最后的成文(空间序列组合为项目最终完整的语言体系,最终表达出完整的设计逻辑)。这是一个偏重理性的“编辑、推敲、研究、批判、顿悟、成型”的设计物质化的过程,是设计要素“理”规制的过程。

观演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建筑类型,它的设计语言体系的特点是什么?不同演出功能的剧场的设计语言体系的区别是什么?同一剧场内部不同功能空间的设计语言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分析的。首先,观演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都是规模比较大的。从空间尺度的角度,我们需要从“大、中、小、微”四个尺度去研究设计语言。其次,从歌舞剧院、话剧院、戏剧院、音乐厅、音乐剧剧院以及秀场这些不同演出功能去探索不同的设计语言。最后,同一剧院分为专业的观众厅、观众厅外的面客公共空间以及演职员后区的非面客空间,这些不同功能的空间在完整的设计语言体系中表现各异。详见表2-1、表2-2、图2-25~图2-28所示。

表2-1 某剧院大、中剧场空间尺度指标

表2-2 某剧院中剧场空间尺度指标

图2-25 某剧院大剧场观众席尺度

图2-26 某剧院大剧场舞台尺度

图2-27 某剧院中剧场观众席尺度

图2-28 某剧院中剧场舞台尺度

2.4.1 空间层次与形态之梳“理”

天津大学彭一刚先生在其所著的《建筑空间组合论》对建筑空间的组织有了全面的论述。对于单体空间以及多个空间的组合而体现出“统一与变化、共性与个性、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美学的原则。同时,建筑空间首先是为了满足功能,并且受到技术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所以,观演建筑的空间层次、空间序列、空间尺度、空间形态等形式美学的语言一定需要功能和技术条件的过滤,才能成为真正落地的建筑和室内设计语言,所以也就离不开结构选型和结构逻辑的探讨,这是构筑物理空间的首要因素。

(1)观演建筑的面客区公共空间(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微尺度)

剧院的面客区公共空间满足观众在演出的前、中、后期的购票、取票、候场、集散、休息、交流等需求以及发挥展览、商业等功能。它是一个剧院的重要的空间,一般由门厅、候场厅、休息大厅、公共交通空间等组成。剧院门厅通常为大尺度(跨越两层以上的共享空间)的空间,也是整个剧院空间具备仪式感和文化象征性的空间,大尺度的空间容积也满足了观众进场和散场的大人流量。候场厅一般为中尺度(两层以下)的空间,是候场休息和交流的空间;其他的诸如售票厅、取票厅、展廊、商店、餐厅、咖啡等空间均为独立的小尺度甚至是微尺度空间。这些空间从功能上来看,是观演主体功能的必要补充,也在大尺度空间下增添了很多亲切、温馨的近人尺度空间,增加了空间尺度层次。

(2)满足观演功能的观众厅演艺空间(大尺度、中尺度、微尺度)

观众厅演艺空间是容纳“观演关系”的空间,包含了舞台和观众席两个部分。根据歌剧、舞剧、话剧、戏剧、戏曲、交响乐、室内乐、音乐剧、综艺秀、实验先锋剧等演出剧目的不同,剧场的尺度、形态、舞台与观众席的关系等均不同。如歌剧和舞剧的展现一般为1600座以上的大型剧院,座位数多、空间容积大保证了比较长的混响时间以满足歌剧欣赏要求。话剧、戏剧和戏曲的展现一般为800~1200座左右的中型剧院,适当的空间容积保证语言类剧目的演出时观众可以听清楚演员的台词、对白、念白;厅堂容积小也保证了最后一排观众可以看清楚演员的面部表情。交响音乐厅也需要较长的混响时间,所以厅堂的容积也较大。可见,观众厅的型制设计是由演出功能、演出剧目、声学要求、视线设计等多种必要因素决定的。

(3)从面客候场区到观众厅演艺区的空间过渡(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微尺度)

前文单独论述了剧场公共区和剧场观众厅作为三维空间尺度上和形态上的特点。观众从城市空间到剧场的前厅集散空间,再到演出的观众厅空间这个流动线路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空间序列。剧院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现实空间)与观众厅(超现实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过渡。剧院公共空间为观众观看演出前情绪的铺垫和预热起到了心理暗示作用,使人们暂时从城市的嘈杂、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琐碎中解脱出来。当夜幕降临,人们涌入艺术气息浓郁的剧院前厅等待一场视听饕餮盛宴的开始,随后通过幽暗的声闸进入到辉煌的剧院空间,尺度顿时豁然开朗,演出序幕拉开,剧场灯光逐渐昏暗,舞台亮起,观众进入自我陶醉的内心空间。这一系列的空间行进体验,经历了门厅(大空间)、声闸(小空间)、观众厅(大空间)等起承转合的丰富的心理体验,这个空间序列的组织是观演空间设计中重要的内容。

(4)观演建筑的非面客区演职人员后区空间(中尺度、小尺度、微尺度)

演职人员的后区空间是各类演出的有力保障。从主要的各类排练厅、热身厅,演员的化妆间、淋浴间、服装间,再到舞美的置景间、道具间,甚至包括演职人员和艺术总监的办公室、会议室、餐厅、洗衣间等均属于剧院运营的功能化空间。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舞蹈排练厅、声乐排练厅、话剧排练厅因为其声学、表演训练形态等的不同而导致空间的体量和体形不同。如舞蹈排练厅,有托举类的动作和指导老师需要多角度观察排练动态,所以对空间层高要求较高;如旅游型主题剧场的排练厅,因为有杂技甚至飞行一类的训练,所以层高要求更高。依此推论,在不同演出功能的剧院设计中,演职人员的后场空间组织需要根据专业的演出形式量身定做。

在三维空间及形态的设计中,会应用到视知觉的相似性原理(有相似部分的性质,容易组成统一的整体)、接近性原理(彼此接近的元素进行基本组合)、完型心理学原理(完型性的视觉组织形式),封闭性原理(视知觉对不完整形象的封闭倾向)。

2.4.2 空间光影与照明之机“理”

光是人类感知一切的前提。通过光人类才能感知到形状、色彩、肌理等周围环境的视觉信息。光影关系和光的设计在任何一个建筑设计中都尤为重要。观演建筑室内设计中光的设计也是一项专业而复杂的系统工作。从光的产生机理可分为自然光与光影设计及人工光照明设计;从观演空间照明的功能来分,又可分为舞台专业灯光设计、场灯功能照明设计、演艺工作蓝光设计;从照明的效果来分,可分为功能照明、装饰照明、氛围照明等。人工光照明通常用光通量、照度、色温、显色性、发光效率、功率等参数来描述光源的属性。照明设计也是艺术和技术、理性和感性的高度结合,光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国家的、行业的规范。同时,光也是一种诗意的、写意的塑造空间、造型、色彩、质感的语言(图2-29、图2-30)。谈到光的设计,我们还是从观演空间不同的功能空间来论述光的设计重点,其中包括剧院的公共空间、专业表演的观众厅空间、演职人员的后区空间。

图2-29 明适应和暗适应

图2-30 自然光分析

(1)面客区公共空间(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微尺度)光的设计

剧场面客区的公共空间如门厅、过厅、休息大厅等交通集散空间,通常会尽可能地将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达到城市空间到室内公共空间的柔和过渡。同时,自然光线在一天当中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色温的变化、光强的变化、随着天气阴晴而产生的室内自然光影的变化都会展示出四维时空空间的魅力。所以,室内设计要处理好自然光的引入与人工光照明设计的关系。自然光引入到室内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人眼的明适应与暗适应。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室外的照度在上万勒克斯(lux),室内公共空间的照度一般在200lux,这种巨大的照度、亮度的差别会导致人在通过这两个空间时眼睛会产生几秒钟的“失明”状况,人眼的瞳孔需要时间的调节来达到看清眼前的环境。在进行剧院公共空间照明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个因素,通过自然光的分析得出结论:需要通过人工光的设计来最大化地调节明适应和暗适应。所以在处理与自然光的关系上,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需要人工照明在自然光的不利角落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光”。第二,公共空间的人工照明设计要考虑功能照明(水平照度的设计),也就是满足日常的前厅的交通、集散、休息、商业等功能。第三,照明设计也要考虑界面照明设计(图2-31)。界面通常是指竖向围合空间的墙面,光对于不同界面轻重缓急、起承转合的渲染是建构心理空间的重要手段。第四,要有重点照明。重点照明是指对于空间中的视觉中心或者重点的视觉要素通过照明设计浓墨重彩的表达(图2-32)。第五,装饰照明是与功能照明相区别的概念。装饰照明不是满足基本的照度、照明均匀度等基本使用的需求,而是“锦上添花”式的丰富照明语言的内容。最后,就是空间的氛围照明,通常也可以称为多场景照明。同样的空间躯壳通过不同照明场景的智能化切换,如进场模式、散场模式、节日庆典模式、展览展示模式等会形成丰富的空间表情。

图2-31 某剧场界面照明

图2-32 某剧场重点照明

(2)观演建筑的观众厅演艺空间(大尺度、中尺度、微尺度)的照明设计

观众厅演艺空间的照明设计围绕着观演关系展开。通常,观众厅少有自然光的引入。照明设计处理的是专业舞台照明(满足演员表演,专业舞台照明通常包含台上照明、台下耳光、面光、追光等照明系统)、剧场基础场灯照明(满足观众进场散场)、剧场界面照明(满足剧场观演艺术氛围)以及工作蓝光照明(满足演职人员的转场、检修剧场设备等照明设备)(图2-33)。从面客候场区到观众厅演艺区的空间过渡(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微尺度),照明设计需要重点关注从城市空间、剧场前厅空间、剧场候场空间、专业演出观众厅空间的演出氛围和观众心理的层层铺垫与渲染,同时要尽可能考虑到人眼生理上的明适应和暗适应特点。

图2-33 水秀剧场水舞台下蓝光工作照明

(3)观演建筑的非面客区演职人员后区空间(中尺度、小尺度、微尺度)

后区空间的照明设计需要严格根据演职人员以及特定演出团队的功能需求来设计。如化妆间、道具间、服装间、各类排练厅等对于照明灯具的照度、显色性、色温、光通量等的要求都要服务于不同的演出剧目。

2.4.3 空间色彩与材质之肌“理”

色彩反映了事物的光学特性。描述色彩主要通过其色相、明度、纯度三个维度。国际色彩体系主要有日本的PCCS体系、美国的MUNSELL体系和德国的OSTWALD体系。色彩会给人类带来先天的心理效应及后天习得的文化心理效应。首先,在先天的心理效应方面,色彩具有冷暖感,暖色会比冷色心理感受上更加温暖,色彩有轻重感、大小感(色相和明度因素占主导)、软硬感(色相和纯度因素占主导)、前后空间感(色相、纯度、明度是主要因素)、华丽质朴、活泼庄重(色相和明度因素占主导)等心理感觉。色彩对人的心情亦可产生影响,如兴奋(暖色、明度和纯度高)和镇静(冷色、明度和纯度低)、轻快(明度高、纯度高)与凝重(反之)、华丽(色相变化多、纯度高、明快)与素雅(反之)、开朗(明度高、暖色、纯度高)与沉郁(反之)。色彩也具有文化性,比如红色,东方人觉得红色很喜庆,而在西方红色是不吉利的颜色,是暴力的代名词。

材料的材质与质感是表现空间表情的一个重要维度,同时也是复杂的设计语言系统。首先,从先天的知觉机能来讲,材料的肌理和质感是人综合视觉和触觉交互以后的综合知觉感受(通感感受),并在感受后得出对材料的内在和外在的评价,进而升华为对特定材料质感的特定感情。其次,材料的肌理、材料自身的结构理性、材料自身的力学逻辑、材料的建造方式以及潜在表现力等因素在东西方建筑史发展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文化性是不同的。材质的肌理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性格和象征性。(图2-34~图2-36)美国学者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建构文化研究》就对材料及其建构的文化性进行了深入权威的论述。

图2-34 西藏建筑墙面的浇筑感肌理

图2-35 马里奥博塔的砌筑感肌理

图2-36 隈研吾的架构感肌理

材料的另一个维度—功效,特别是针对观演空间的材料功效来分,通常分为吸声材料、隔声材料、反声材料以及声学扩散体构造(图2-37)。吸声材料是指减弱声波在媒介中的传播强度、降低声能的材料。

图2-37 木质声学扩散体的数理肌理

吸声材料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多孔结构的材料(吸收中高频声音)。多孔吸音材料的表观特征一般为颗粒状、绒状和泡沫状。第二类是利用内部共振结构衰减声能的材料(吸收中高频声音),市场上常见的木质穿孔吸音板就是此种材料。第三类是由薄板及薄膜组成共振的材料(吸收中低频声音),FC板、石膏板、硅钙板、埃特板、金属薄板等均可以充当此种低频吸音材料。

隔声材料具备减弱声波在媒介中传播的功能,有助于创造安静的观演环境。隔声效果的实现一般通过空气腔体隔声以及固体隔声两种来实现。

反声材料与吸声材料相反,它需要表观硬度大、结构密实才能具有反射声音的效果,通常有GRG、石膏板、金属板、蜂窝金属板的表面光滑致密的材料。

声学扩散体严格意义上属于一种材料微型构造。扩散体的作用是减弱声音的“定向反射”,让声波扩散得更加均匀。这个声场扩散理论来自德国物理学家。声学扩散体的材料一般为天然木质扩散板,在声音的反射中产生扩散,使音质更加丰富和圆润。木质扩散体本身具备数理逻辑的内在美感。

观演建筑的观众厅演艺空间(大尺度、中尺度、微尺度)因为演出功能的不同,所对应的声学环境要求不同,这样导致剧场的台口、墙面、顶面、地面等部位的材料对吸声、反声、扩散体等布置的要求和范围不同。而在门厅、过厅、休息大厅、交通走廊等公共空间,隔音和吸声则是决定材料质感的主要因素。

2.4.4 空间细部与符号之意“理”

建筑和室内设计具有隐喻和象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关于象征或者隐喻的含义在《牛津文学术语》中是这样阐述的:“在最简单的意义关系中,一切代表和表现其他东西的都叫符号(象征)。可见,指代另一个事物的形式、样式被称为符号,而由符号指代另一件事物的这个过程和结构即为象征。”象征的概念是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中的。象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象征指符号(Symbol)或者记号(Sign),狭义的象征是指人文主义意义上的符号(Symbol)。

符号理论研究领域将符号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图像符号。这是通过模拟对象的外在形象并尽量达成相似而组成的,如描摹人物的简笔画就是这种符号,受众通过观察形象的相似度来辨认符号指代的本体。第二种是指示符号。指示符号与所指代的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是空间的关联,如室内空间中的标识引导系统就是这类符号。第三种就是象征符号。通常来讲象征符号与所指代的对象没有必然的内在意义联系和直观的外部表观联系,它是经过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约定俗成的结果,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鱼”的形象代表富裕,虽然“鱼”跟“裕”谐音,但是在内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联。这就是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

在观演建筑和室内设计中,设计语言中的象征符号主要体现就是上述的第一种和第三种符号演变。同时,又有不同文化内部驱动的自身建构细节的符号积累。所以,文化是象征的意义和体系;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象征表达体系,不同民族的不同象征表达体系是对自然和社会的不同理解。

(1) “象形化”的装饰纹样符号

这种符号是对本体母题进行象形化的描摹而逐渐形成,人们通过对其外观的相似性辨析可以联想和推论出其象征的内容和意义。如中国藏族传统的吉祥八宝的纹样,就是对这八种具象事物的形象进行形式化的提炼概括出来的(图2-38)。

图2-38 藏族传统的吉祥八宝

(2)建构细节积淀的文化象征符号

如果说东西方建筑史一个是由“木”构架的史诗,而另一个史诗就是“石头”砌筑出来的。东亚传统建筑的大木作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桁檩(桁架檩条)、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家具等小木作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图2-39)。这个木构架的细部就逐渐成为“中式”的代名词(图2-40)。西方古代建筑的拱券技术推动了大型建筑空间的发展。利用块料之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的承重结构的“发券”,柱廊序列也成为“欧陆风”的视觉符码(图2-41)。

图2-39 “榫卯”结构的中式象征

图2-40 红色的柱子象征高等级的中式建筑

图2-41 拱形廊的欧式象征意味

(3) “约定俗成”的装饰纹样符号

这类符号通常有诸如母体符号、色彩符号、数字符号、体量符号、功能符号等几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