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观演建筑室内设计的“情”本体

“情”是一切事件的源头,人类的繁衍生息都是以情为驱动的,“情”创造了人和万事万物。

观演建筑设计也是以“情”为本体驱动,当然这个情不是指狭义的情感。本书论述的是环境条件分析的“情”况(英文释义Condition、Circumstance),物质功能的“情”态(英文释义Reason、True Information),精神功能的“情”感(英文释义Spirit)。

2.2.1 剧院环境条件之“情”况

建筑是在地性的,观演建筑设计一定会关注项目所处环境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我们可以通俗地形容为“在哪儿演?”的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划分城市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从形成机理的角度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文脉环境;从意识形态角度可分为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从城市区域社会分工的角度可以分为商业环境、业态环境等。

(1)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这个学科提出的详规、控规、国土资源规划等从小到大的概念无不揭示了局部地区、城市、城市群落区乃至一个国家从微观到宏观的环境。本书论述的宏观环境是指以城市或者城市群为体量的环境;微观环境是指针对项目所在地的所属城市功能区以及具体的社区场地。城市的宏观环境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产业规划与布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打造城市观演产业集群,将宏观的行业研究与微观的项目研究结合起来;微观环境让我们能从城市设计的层面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城市肌理、交通肌理等更加具体的信息,更好地解决观演建筑与外部城市环境关系(图2-4,图2-5)。

图2-4 阿尔比剧院周边的城市肌理/《城市语境下的观演建筑设计研究》,杨安杰

图2-5 阿尔比大剧院鸟瞰

(2)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脉环境

按照形成动因,我们又可将项目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脉环境。自然环境是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包括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质、地貌、水文、风向、气候、植被等因素。研究地域的自然环境能有助于我们因势利导地设计出适宜、绿色、生态的观演空间。人文环境与文脉环境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文脉环境是一个更为宏大的概念,它包含了时间的因素,一般用来描述一个地区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文化生活、文化事件、文化成果以及著名人物等的积累和承续;而人文环境一般是指当下的某个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市民文化素养、大众审美习惯的全貌。地域文脉和人文因素是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也是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许多经典的观演建筑都从不同角度处理了这个文化课题(图2-6~图2-8)。

图2-6 无锡秀场剧院(外观体现了江南竹林的自然环境)

图2-7 无锡大剧院(外观体现了“化蝶”的地域人文元素)

图2-8 国家大剧院橄榄厅(体现了中国崛起的新形象的象征性)

(3)社会环境、文化语境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我们又可以将环境理解为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这个环境是与项目此时此地的政治制度和体制紧密相关的。因为观演建筑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特殊性,它具备一定的象征性和文化符号,所以要研究特定时期的国家对于观演建筑建设的政策导向、价值观导向,小到地区、大到国际,要研究建设项目的文化使命和价值观使命也是观演设计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4)商业环境、业态环境

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发展,欧洲率先开启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也飞速发展。在舞台表演艺术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人民群众的日常精神消费成为拉动新时期观演建筑建设的引擎。观演形式、观演关系、演出市场越来越细分,演出市场和剧目向着专业化的精耕细作发展,所以,对项目周边商业环境的调研、业态种类的分析对剧院建设定位尤为重要,从而得出融入观演产业链条、差异化演出剧目竞争、定制化演出打造等不同的设计策略(图2-9、图2-10)。

图2-9 百老汇剧院地图(体现了演艺产业的商业环境)

图2-10 专业地方戏剧剧院:南通更俗剧院

(5)限制条件

限制条件包含了项目的总体投资限制、时间限制以及在不同地区适宜的技术条件和实施可行性。

2.2.2 剧院物质功能之“情”态

前文提到剧院的环境议题,如果直白形容,即为“在哪儿演?”的问题。本节所说的物质功能的情态就是要论述“演什么?怎么演?怎么看?怎么管”的问题。具体分为演出功能、观演关系以及剧场运营模式等三大方面的问题。

(1)演出功能

演出功能是指剧院内可以演出何种剧目。不同的专业剧目如歌剧、舞剧、话剧、戏曲、交响乐、管弦乐、小型室内乐、音乐剧、综艺秀等对演出空间的专业要求大相径庭。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采用建设多功能厅或者礼堂形式的剧院取折中的声学指标来满足音乐演出、戏剧演出、舞剧演出甚至会议等多功能的使用,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这种情况下的多功能剧场其实就是什么都能演却又什么都演不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需求提升,建设专业性剧院是大势所趋。同时,我国在“大剧院”模式的建设下,全国各地的剧院建设也有一味求大、求全的现象。这个现象是需要反思的,因为不同的演出功能所对应的观众厅容积、座位数量、观赏距离、声学指标、材料构造等都是不一样的。如演出语言类的话剧厅一般座位数不会超过800座,这样适当的厅堂容积能保证对应于话剧演出的较小的混响时间。另外,因为在话剧表演中观众要看清楚和听清楚演员的“声、台、形、表”,观众厅过大也是对话剧表演不利的(图2-11、图2-12)。

图2-11 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

图2-12 演出功能特别的水秀舞台(《傣秀》)

(2)观演关系

观演关系是指演员表演和观众观看之间的关系,也即舞台和观众厅座席布置的平面关系(图2-13)。这个也是由演出剧目的种类和内容直接决定的。欧洲传统的歌剧、芭蕾舞剧采用主流的品字形舞台和镜框式台口,观众席常规设计为马蹄形或者扇形,观众和演员彼此间比较独立。传统的话剧剧院、戏曲表演的剧场等大部分也都是镜框式台口,观众和演员之间也都是二元独立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这种情况随着近几年演艺市场的多元化也逐渐有所改变。比如,旅游景区主题剧场(秀场)的观演关系就更加灵活多变,舞台没有了传统的台口,观演关系不再是二元分明的,有的剧院的舞台在观众厅中间,观众席环绕四周;甚至有的剧院没有了固定的舞台,演员在观众的四面八方出现。这种新型的观演关系伴随着炫目时尚的舞台美术,使演出更具感染力和沉浸感。

图2-13 舞台多功能的变换使观演关系灵活变化

(3)剧场运营模式

①场团合一模式。场团合一模式就是以剧团为核心、以专业剧目为核心的运营方式。剧团是剧场的实际所有者也是经营者,管理者更是剧目的创作主体,是所谓“生产+销售”全链条。这种模式在国外和国内的剧场经营形态里都比较常见(图2-14)。因为是剧团自己创作剧目,所以剧场的观演模式、舞台美术等完全配合剧目量身定做。这保证了演出的专业性,同时也使得剧场形态固定化。这种模式多体现在一些地方戏种的专业剧场经营上。

图2-14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的专属话剧剧院)

②场团分离模式。这是现存的一种剧场经营模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剧场与剧团之间分离,剧场不再是演出内容创作的主体。剧场成为独立的可以租赁给各个专业演出院团的演艺场所。这种模式使某些经典的剧目在全国巡回演出成为可能,但与此同时,专业剧场因为受众面窄、演出资源不稳定等原因也面临经营的难题。

③场团签约模式。这种剧场的经营模式起源于美国百老汇。场团签约的剧场模式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随着演艺市场的发展和产业的细分,独立制作人和戏剧工作室出现、演出交易市场的出现、文化经纪人和演出公司的出现乃至政府采购演出产品的出现都为场团签约的经营模式提供了有力保证。

2.2.3 剧院精神功能之“情”感

观演建筑设计的背景因素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剧院的等级要求和人们在剧院内观看演出的深入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我们称之为“给谁演?为什么演?”剧院的设计不仅要解决基本功能问题,还要传达文化寓意和象征性。还有两个要关注的深层次问题:一是这个剧院对于为一个城市和地区代言的“自我实现”的问题;另一个是不同的观众在剧院内活动时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用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图2-15)。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的需求是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而逐渐升级的。剧院作为“精神消费”的场所,主体的消费人群为小康甚至富裕阶层,所以,他们在观演场所内是有社会交往、被尊重、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感的强烈内在需求的。

图2-1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观演建筑是城市和地区代言的群体“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 57—2016)规定:“剧场建筑的等级可分为特、甲、乙、丙四个等级。特等剧场的技术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甲、乙、丙等剧场应符合下列规定:主体结构耐久年限:甲等100年以上,乙等51~100年,丙等25~50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观演建筑的重要性和级别是有区分的。越高的等级代表地区和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形象的责任越大。越能最大化地满足一个地区的文化“自我实现”需求。

(2)观众在剧院内观看演出是个人“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形而上的观演建筑设计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场所也是观众精神消费的空间。设计中要挖掘观演受众群体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面对新富阶层和小康阶层,剧院设计中要细微地体现人们对高品质社交空间的需求、作为成功的阶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