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陆春明求计

“用不了两三万石,有个五六千石就行了。”陆春明舔着批脸说道。

“五六千石?我且问你,泾阳人口几何?现在家中粮食不济的有多少户?流民又有多少?”

“泾阳人口共计六千三百七十二户,家中粮食不济者约有半数,加上流民,人数不下三万。”

“陆明府觉得五千石粮够三万人吃多久?施粥的话,只能多开粥场,这样一来不仅支出增加,也难保官吏不上下其手,五千石粮,落到百姓嘴里能有三千石就不错了。放粮的话,一人一日半斤粟米,又能放几天?”

这年头主要粮食作物是小米,在没有充足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摄入的情况下,半斤小米只能是让人饿不死,至于吃饱就不要想了。

陆春明越听脸色越难看,有心想说些什么,就又听李枫说道:“某便是借粮与你,你又如何偿还?”

“某可签字画押!”陆春明马上说道。

“若是你调走了呢?下任县令可会认账?”

“这个……”

“我也可以捐些粮食,可某是勋贵,若被御史弹劾,少不得要被扣个邀买人心的帽子。就算陛下不追究,可某依旧会被人记恨。人言可畏,众口铄金,某不能不考虑啊。”

“唉!某还是行文雍州,向上官请求放粮吧。”陆春明一脸颓丧的说道。

“不要垮着个脸嘛,你左右都是要行文雍州的,宜早不宜晚嘛。”

陆春明没搭理李枫的打趣,拱手道:“李县男,某这便告辞了。”

“这就走了?不听听某的办法?”

“嗯?李县男你有办法?”陆春明垮着的脸立马就充满了希望。

“你先行文雍州,申请疏浚渠道、修补河堤。”

“大冬天的疏浚渠道?土都挖不动吧?这雍州能批?”陆春明有些迷惘了。

“能啊。上头不同意,你就说泾阳饥民流民颇多恐生事端,请州府拨下钱粮,雇佣饥民流民疏浚渠道,施以工代赈之法。另有泾阳大族愿意捐钱粮帮饥民渡过难关,请州府勒石立碑以彰其功。”

“以工代赈?好法子啊!勒石立碑?哈哈哈,贤弟果然大才啊!”陆春明很快就明白了李枫的意图,大笑着夸赞道。

李枫翻了个白眼,不给你出主意我就是李县男,不给你出主意就是贤弟。嗬,呸,渣男!

这年代赈灾主要以稳定灾民为主,让他们饿不死也吃不饱,这样他们既不会四处流窜也没有气力闹事。勒石立碑这就是后世特色了,后世李枫老家几乎每个村村口都有一块“功德碑”,上面记载这村里修路或是修祠堂,各家各户捐了多少钱,若是大户捐的少,少不得要被乡亲骂一句抠门,所以但凡混的好些都不吝于多捐些钱搏个好名声。

“贤弟!某这就回去上书雍州刺史府,尽早落实此事。”

“慢走,不送。”李枫端起茶碗示意好走不送。

“你就不挽留一下某?”

“再不走你就别走了,某自行上书陛下。”

“贤弟!为兄告辞!”陆春明说完一拱手,一溜烟就跑了。

李枫:“……”

。。。。。。

两天后,长安

李世民在延嘉殿召开小朝会,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等一票文武心腹悉数到场。

一众人对目前的国策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施政纲领军事部署,以及贞观元年的各项计划。

政事商讨结束后,杜如晦奏道:“陛下,昨日兵部司收到吏部考功司转来的一份战功认定公文,其中具言当事人之勇武,击杀上百突厥骑兵,突厥部落首领一人,百夫长三人。此功应当予以嘉奖,振奋军民士气。”

“哦?可证实了?”

“吏部收到了首级以及突厥人的信物铠甲(唐代私藏甲胄以谋反论处),核对无误。但臣以为此事可能有内情。”

“这有什么内情?某亲眼看他一人追击数百突厥骑兵,那些突厥人宁可向某冲锋,也不敢回身与那少年一战。某亲眼所见,那少年至少射死十余突厥骑兵。兵部也找某核实过此事,难不成蔡国公以为某和右武侯卫上下都在帮他欺瞒朝廷?”尉迟恭怼了上去。

“吴国公此言差矣,某不是不信,而是不敢相信。”

“那日突厥俘虏还在某大营里,蔡国公不信大可以去询问当日之事。”尉迟恭有些恼了。

“蔡国公也是久历战阵通晓军事之人,当知此事并非不可能。当年郯国公罗士信十四岁便敢单骑冲阵,今日为何不愿相信有人单骑破敌?”

“这……”杜如晦有些语塞了。

“蔡国公若是不信,某可作保!”程咬金跳了出来。

“宿国公,这是何意?”房玄龄问道。

“那人救过某的命,某亲眼见过其与隐太子死士搏杀,其勇力应在某之上。”程咬金说道。

“嘶!”杜如晦和房玄龄齐齐倒吸一口凉气。

程咬金在唐军之中也是以骁勇善战、武艺不俗著称,能让他说出这话,足见程咬金对李枫的看重。

“克明,你是兵部尚书,当如何封赏啊?”

“可封正六品上校尉,招其入军中效力。”

“此事朕自有计较。”李世民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然后转移话题道:“朕决定重设前隋少府监,行百工之事。”

“不知陛下为何想要重设少府监?如今财政艰难,贸然增设衙署怕是靡费不小啊!”房玄龄硬着头皮反对道。

“少府监归于内廷,财政之事由内库负责。”

“臣也觉得此事不妥,望陛下三思!”杜如晦也反对道。

“前日,有人向朕进献制盐制糖之法,克明、玄龄看看此法可否?”李世民没直接回答两人的问题,而是递了一张纸给二人。

纸上只有计划,没有工艺,自然无泄密的可能。

“若此法可行,倒是可以安抚南方土人,但需要时间,所费颇多,此时实行有些急迫了。”杜如晦看完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制糖之事还需从长计议,但制盐之事刻不容缓。”李世民说道。

房玄龄和杜如晦看了半天也没瞧出来这制盐之事有何奇特,既然不用六部花钱,自然不会出言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