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奇档案

生化危机的科幻思考——“丧尸”真的可能存在吗?

文/苍月生


著名科幻恐怖游戏生化危机系列的最新作《生化危机:Village》的发售可谓2021年全球科幻迷的又一场狂欢。不知不觉,这款于1996年问世的科幻IP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25个年头。尽管时至今日,生化末日题材作品已经严重泛滥,但在1996年,生化危机系列将恐怖与科幻相互结合的做法可谓掀起了一场业界风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生化危机系列的诞生其实是个意外。在游戏开发的最初,它是作为1989年由恐怖惊悚片导演黑泽清拍摄的灵异恐怖电影《甜蜜之家》同名改变游戏的复刻作品。这款游戏与1990年被卡普空颁上任天堂FC平台(即红白机,许多80后90后所玩的小霸王游戏机的原版)。

在1994年,SONY开发的家用游戏机PlayStation问世,将电视游戏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图像技术升级,玩家可以更加身临其境的沉浸到游戏世界中。于是卡普空便试图FC时期大受欢迎的灵异恐怖《甜蜜之家》登陆PlayStation平台。而这个任务便交给了当时还是新人的“生化危机之父”三上真司。

然而,在游戏即将面世时,由于版权纠纷,《甜蜜之家》无法发售,卡普空当然不愿意就此放弃已经接近开发完成的游戏Demo。在三上真司的灵感下,《甜蜜之家》被改头换面,重新包装成了一部科幻恐怖题材游戏,于是我们便见到了游戏史乃至与科幻历史上经典无比的那一幕“丧尸回眸”。

不过,虽然此类题材的科幻作品在市场上早已广泛的铺开,但关于相关题材中的“丧尸化”等科幻概念,以及其中的科学合理性,也许许多读者对此还一知半解。本文将从现实科学的角度,聊一聊生化危机系列中的科幻思考。

迈阿密“818丧尸事件”——现实中的“行为丧尸化”

“丧尸”,对应的英语单词“Zombie”。原本这是一个与“黑魔法”等神秘学内容相关联的名字,表面的意思是“活死人”。值得一提的是,“Zombie”这个概念和我国神魔文化中的“僵尸”差别很大,因此笔者个人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一般会将“僵尸”翻译成“Vampire”(吸血鬼)与“丧尸”Zombie区分开来。

言归正传,在生化危机诞生前,丧尸这个概念往往与巫术相关,但是在生化危机中它却被完全“科幻”化。肯定很多人会问,“丧尸”这种概念,在现实中有科学依据,能够解释通吗?在此,笔者要说的是,生化危机中的“丧尸化”从科学原理上确实是能够解释通的。

不过,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把问题一分为二,进行探讨,笔者将“丧尸化”分为“行为丧尸化”以及“生理丧尸化”(或叫真丧尸化)。

先来看一看比较容易理解的“行为丧尸化”。

行为丧尸化,顾名思义就是行为模式的畸变,通常表现为发病者出现诸如“食人症”似的狂暴的攻击性行为,并伴随着社交能力的严重退化。这种状况在现实世界中是确实存在的。

在2012年,美国就曾发生过被称为“818丧尸事件”著名暴力事件,事件大致经过如下:

2012年5月28日,美国迈阿密的麦克阿瑟公路匝道旁。居周围的目击者称,一名男子赤身裸体在公路上狂奔,突然向一位流浪汉发起了攻击,男子将流浪汉击倒在地后,开始啃食他的面部。一些人驾车或骑车经过都不敢前去制止,直到一位名叫拉里·维格的司机减速停车报警。

等到警察赶到后,流浪汉已经遭受了长达18分钟的残忍攻击,血肉模糊,整张脸几乎被几乎被吃个精光。警察命令裸体男子后退,但他无动于衷,继续攻击流浪汉。于是警察开枪射击,中枪后仍在啃食流浪汉的面部,警察被迫连开六枪,将其击毙。

该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全球关注,许多人都将其与“生化丧尸”联系到了一起。然而随着事件调查结果公布,真相也随之大白——该男子并非被某种病毒感染而变成了丧尸,而是由于吸食了过量神经性刺激性药物而产生了行为异常。

为什么过量吸食神经刺激性药物会产生“丧尸化”的行为呢?这主要是因为药物刺激了复时个体的生理器官,导致其肾上腺素过量分泌,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使得其精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这种高度兴奋状态下,理性思维能力减弱,导致其社交沟通能力大幅度衰减,由此导致了行为模式上的畸变。

并且,由于新陈代谢速度的大幅度提升,人体消耗能量的速度也随之加剧,这会使得发病者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此时,发病者犹如一直饥饿的野兽,掠食动物的本能被激活,变开始无差别的攻击并捕食周围能够食用的目标,于是便有了上述这一幕。

也许很多读者会问,为什么这名发病者能够在中枪后继续啃食流浪汉,而且连续被警方击中六枪后才被击毙呢?其中的主要原因依然是由于肾上腺素的作用,这种激素心脏收缩力上升,使心脏、肝、和筋骨的血管扩张和皮肤、粘膜的血管收缩,可以令人暂时“忽略”伤痛,维持生理机能的运作。所以,在许多FPS游戏中,肾上腺素被设定为“回复药”,玩家残血濒死时,一针下去,原地满血,生龙活虎。当然,在现实中,肾上腺素的作用只是维持生命体征,以支持到后续医疗救援的到来,并不是真的能够“治疗”伤口。

从以上的说明中不难看出,所谓的“行为丧尸化”虽然会呈现出类死于生化丧尸的效果,但这本质上仅仅是由于药物刺激而导致的短期行为失常。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发病者依然维持着人类的生理特征,并没有“变异”。

在2007年上映的末世科幻电影《我是传奇》中的感染者便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新陈代谢速度急剧上升导致的亢奋和饥饿而变得狂霸化。虽然由于代谢过快,感染者的外貌产了一定的畸变,但它们并没有从生理上真正变成“丧尸”,依然处于人类的范畴之内。尤其是在电影B版本的结局中,感染者并没有完全丧尸社交行为能力,在夺回被主角“掠走”的女性感染者后,感染者首领决定放过主角一行。这也为最终的“治愈”留下了一丝希望。

“暴君病毒”——“生化危机”中的“生理丧尸化”

聊完了“行为丧尸化”,话题变要进入更加科幻,也更加狰狞恐怖的“生理丧尸化”这个话题了,要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就必须稍稍回顾一下生化危机系列中的历史设定和背景故事。

生化危机中,生化病毒的始祖来源于西非一种被称为“太阳阶梯”的花朵中提炼出的RNA病毒。看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会疑惑,植物病毒能够感染动物吗?其实现实中能够同时感染动物和植物的病毒是存在的,例如番茄斑萎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都具备上述特性。

始祖病毒的感染者的肾上腺素分泌会激增,使感染者的精神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新陈代谢速度也大幅度加快,从而获得比常人更强的身体机能。但正因如此,能量消耗剧增使得感染者时常处于饥饿状态,性情变得狂躁。

这听上去视乎和前文中提到因为神经刺激性药物作用而产生的“行为丧尸化”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病毒与药物不同,病毒在感染人体的过程中有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人体免疫系统。

始祖病毒的感染者的免疫系统机能也会被大幅度强化,然而始祖病毒本身并不能绕开免疫系统。所以,人体免疫细胞会对感染细胞进行攻击,造成严重的发炎现象,使身体组织局部溃烂。

而始祖病毒的感染速度较为迟缓,所以感染者大部分感染者都会死于自己的免疫系统。但是由于存在大幅度提高人类身体能力的可能性,因此,保护伞公司(游戏中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生化危机的始作俑者)对其展开了研究,将始祖病毒与水蛭基因片段相结合,创造出了新型变种“T病毒”(即“暴君病毒”(Tyrant Virus))。

与始祖病毒相比,T病毒的感染扩散速度大幅度提高,效果也更为猛烈。被T病毒感染的细胞将会获得一种类似于癌细胞的无限分裂能力,但癌细胞是人类自身细胞变异产生,并不会受到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而被T病毒感染的细胞则不同,在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免疫系统大幅增强的情况下,感染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将会“疯狂”的攻击并杀死感染细胞。这相当于令感染者全身发炎,出现大面积身体组织溃烂。但与此同时,由于感染细胞强大的分裂再生能力,溃烂损伤的身体组织又同时处于不断快速修复的状态,令感染者并不会真正的死亡。

而修复身体受损组织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于是感染者便遵循生物本能,开始不断无差别捕食。在此情况下,感染者的社交能力基本丧失,只会无差别捕食周围所有含有生物蛋白的物体(通常是活物,或者死去生物的遗体)。而捕食本身摄取的能量也会让自身免疫系统继续运作。

于是一个“免疫系统攻击导致身体组织坏死、感染细胞修复身体组织消耗能量、大量捕食摄取能量”的死循环就这么生成了,这就是为什么感染者会“丧尸化”的原因。

此时,由于感染者身体的生物细胞性质已经产生了彻底的改变,且因为身体组织发生局部溃烂,呈现出“尸体”般的外貌,生理机能也不再完整。生理上作为“人类”的特征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成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丧尸”。

看到这里,肯定有读者会问,为什么《我是传奇》中,同样是由病毒感染的感染者没有真正变成“丧尸”呢?这里,笔者要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主要是因为《我是传奇》的故事中并没有对“病毒如何绕过人体免疫系统”的问题进行明确的设定和解答。也就是说,电影设定其实绕开了这个较为严谨的科学问题,并没有做出详尽的设定。换句话说,《生化危机》中的“生理化丧尸”反而要比《我是传奇》中的“行为化丧尸”更加“硬核”且“严谨”,反而更接近现实科学。

“狂犬病”——最接近现实的“丧尸病毒”

事实上,病毒感染导致感染者狂暴化,出现无差别攻击行为的状况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虽然原理并不相同,但狂犬病狂躁型发病者部分就具备那么一丝“丧尸化”的味道。而早在1977年,著名惊悚恐怖片导演大卫·柯南伯格(代表作《变蝇人》)的作品《狂犬病》就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回狂犬病毒版的“生化危机”。当然,狂犬病版的生化危机严格来说也仅仅只是行为模式上的“丧尸化”而已。

那么,为什么狂犬病毒不会让人类发生生理丧尸化呢?如果要进行分析的话,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狂犬病毒的作用机理和感染形式与科幻作品中的“丧尸病毒”并不相同。

狂犬病毒其本身就是,一种不走寻常路特殊存在。如果要进行比喻,那么大多数入侵人体的病毒就像是战场上结成军阵,阵面冲锋的战士。这些病毒通常都是凭借着自身超强的繁殖能力与人体免疫系统硬碰硬对抗,并且大多数时候人类免疫系统会是获胜的一方。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当身体虚弱、精神压力大、疲劳等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时,病毒才有可能得逞。

而狂犬病毒则非常狡猾。它专门从神经系统入侵直接进攻大脑,仿佛专门进行“斩首行动”的暗杀部队。神经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薄弱环节,受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动物唾液中所携带的病毒,会通过咬伤、抓伤处侵入组织肌肉。在经过休整和少量复制后(这个阶段就是狂犬病的“潜伏期”)。病毒通过肌肉与神经之间的连接点——神经末梢,潜入到神经系统中,并迅速向中枢神经系统,即脊神经和脑神经移动。

因为行动速度很快,路线很与众不同,所以免疫系统几乎无法察觉。而当病毒到达脑、脊髓组织后,便会进行大量复制,扩散到神经系统控制的各个器官,大肆破坏,妨碍器官工作。于是人体就会出现低热、头痛、恐惧不安,狂躁等症状。而此时,免疫系统即便开始工作也为时已晚,此时的病毒不仅数量众多,且早已经侵入了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说,免疫系统还没反应过来,病毒已经对脑神经和脊神经造成了致命的损害。大脑损伤了,人体系统系统也处于瘫痪状态,发病者便必死无疑。

由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狂犬病毒不但具备绕开免疫系统的能力,其造成发病者狂暴化的原因也与生化危机中的丧尸病毒。前者是凭借损伤人体神经系统,造成共济失调,让发病者行为失常。而后者是依靠加速新陈代谢,让感染者亢奋、饥饿,使行为“野兽化”。

除了狂犬病外,疯牛病病毒也会使感染者出现焦躁、狂暴等生理现象。不过疯牛病病毒是一种朊病毒,与通常意义上的“病毒”完全不同,由于篇幅和主题原因,此文中不再进行详尽介绍。

另外,感染细胞的强再生能力也是“生理丧尸化”的一个必要因素,否则,病毒畸变能够短期让感染者产生狂暴行为,最终感染者会如生化危机中的始祖病毒感染者一样,被自己的免疫系统杀死,并不会“丧尸化”。至于现实中是否存在这一种病毒,能像修复剂一般赋促进生物细胞再生呢?笔者想说的是,这其实正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例如以慢病毒载体进行基因治疗,促进细胞组织再生等。

结 语

综前文所述,看似非常科幻,与现实距离遥远的“生化丧尸”其实并没有如此“科幻”。反而非常贴近现实。然而,虽然满足丧尸病毒条件“狂暴化”病毒和“再生”病毒,在现实中并非没有原型。但这些原型在现实中展现出的效果与科幻作品中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所以,“生化危机”既是一个能够被科学合理解释的“科”,同时也是一个很难在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幻”。

《生化危机》以及相关题材的各类科幻作品,其创作的初衷来源于人类对病毒、基因了解的逐步深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伴随的不确定风险而产生的隐忧。然而,任何科学探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风险,如果因此盲目恐惧而对相关科学探索产生曲解和抵触的话可就绝对不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了。


【责任编辑:阿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