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荆州乱

三顾茅庐:诸葛亮登场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秋,曹操平定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然后大气磅礴地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篇。

很显然,在曹操看来,过往的一切只是序章而已,因为“一统天下”的好戏还在后头——不管是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还是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都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很快会被他一一收拾掉。

对曹操来讲,待到群雄授首、四海归心的那一天,才是他真正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刻。至于眼下取得的功业,虽说足以羡煞世人,也足以让他引以为豪,但说到底,还是远远匹配不了他的野心和能量。

有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一年,当曹孟德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睥睨天下、傲视群伦时,有一位仁兄,却正在某个无人注目的角落里,独自咀嚼着无边的落寞与忧伤。

他就是刘备刘玄德。

自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投奔荆州刘表后,玄德兄的人生就从“激情创业”模式切换到了“佛系养老”模式。

其实,刘表对他还是挺不错的,不但给了他兵马,给了他地盘(新野),还待他为上宾,三不五时就请他聚宴喝酒,丝毫不曾怠慢了他。

可问题是,喝酒吃肉、养尊处优从来不是玄德兄想要的人生。他想要的是驰骋沙场,建立霸业,复兴汉室,拯救苍生!

换言之,玄德兄的野心一点儿都不比曹操小。然而尴尬的地方在于,他的精力似乎远远比不上曹孟德,而运气更是跟曹操差得不可以道里计。

自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后,曹孟德就如同开挂一般,一路攻城略地,大杀四方,凯歌高奏,捷报频传。相形之下,刘备就像游戏玩一半忽然卡在了副本里,而且一卡还卡了七八年。

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玄德兄当真是欲哭无泪!

如果说对于曹操而言,“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的话,那么对于此刻的刘备来讲,可以说“一切过往,皆如梦幻”。

是的,过去纵横沙场、金戈铁马的一幕幕,都已恍若隔世。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出道到现在,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玄德兄,已经是马上就要奔五的中年大叔,虽说一腔雄心还在,但两鬓已然斑白,连身材都变形了,真是令人好不伤感。

关于玄德兄身材变形的问题,还真不是我八卦,而是史书记载的。

在《三国志·先主传》的注里,裴松之引《九州春秋》说,有一次,刘表宴请刘备,酒过三巡,刘备去上厕所,裤子一脱,蓦然看见自己的大腿,不禁悲从中来,慨然流涕。

大腿怎么了?为何看到自己的大腿就哭了?

其实也没怎么,就是大腿变粗了。

玄德兄这一哭,当然不是因为身材管理不到位而自责,也不是因为这样穿衣服不好看而惆怅,而是被“大腿变粗”这一事实,诱发了壮志难酬的感伤。

话说玄德兄上完厕所,回到座位时眼圈还是红红的。刘表一看很是奇怪,就问他怎么了。刘备长叹一声,道:“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以前天天骑马,大腿肉都是精瘦精瘦的。如今好久没骑马,大腿都长肥肉了。日月飞驰,马上就成老头了,而功业到现在还没个影儿,所以我悲伤啊!

这就是“髀里肉生”的典故。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表听完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犯了嘀咕:看来你刘玄德终究还是不愿屈居于我刘景升之下啊。想当初你走投无路才来投靠我,我好心好意收留你,好吃好喝供着你,你现在反倒委屈了,难不成,要我把这荆州牧的位子让给你才满意?

此念一起,刘表对刘备越来越不放心,没过多久,便把刘备和他的部众从新野前线调了回来,安置在后方的樊城。

荆州的治所在襄阳,与樊城隔水相望(两地均属今湖北襄阳市)。刘表这么做,目的就是把刘备放在自己眼皮底下,便于监视和控制,以防生变。

建安十二年,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的消息传到荆州,刘备立马觉得这是偷袭许都的绝佳机会,便力劝刘表出兵,往曹操后背狠狠捅上一刀。

可是,刘表拒绝了。

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刘备建议出兵,当然是想让刘表派兵给他,然后由他去打许都。在刘表看来,刘备把兵马拉出去,且不论会不会卖力打仗,从此一去不返的可能性倒是很大。

想当年,刘备本来在老同学公孙瓒那儿混饭吃,徐州的陶谦一给他抛橄榄枝,他二话不说就跳槽了;之后,刘备到了曹操麾下,又趁着曹操派他阻击袁术的机会,脚底抹油,一溜烟跑到了袁绍那儿;再后来,袁绍跟曹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备就蒙骗袁绍来荆州搬救兵,然后再一次溜之大吉,转投到了刘表帐下。

像这种前科累累的“惯犯”,刘表怎么放心让他带着兵马出征呢?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刘表这么猜忌刘备,索性放人家走好了,为何还要留着呢?

刘表之所以不让刘备走,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留着他防备曹操——万一将来曹操打过来,像刘备这种雇佣兵肯定是要推到前面去打头阵的,现在当然不能让他走。

正因为存着这种既要防范又想利用的心思,所以当曹操平定乌桓,事情都已经翻篇之后,刘表为了安抚刘备,还假惺惺地对他说:“不用你的建议,错失了一个大好机会啊!”

刘备当然知道刘表心口不一,但也不点破,只是笑笑说:“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打仗,机会有的是,这绝不是最后一次。若以后多加留意,就没什么好遗憾的。”

双方都是聪明人,看破不说破,表面上都是和和气气的。毕竟,刘表在利用刘备,刘备也在利用刘表,大家不过是各有所图、各得其所罢了。

对刘备而言,投靠刘表绝不只是暂时得到一个栖身之所,更重要的是,他要利用在荆州当寓公的这段闲暇时光,不动声色地做一件大事——招揽人才。

在当时的东汉天下,荆州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移民特别多。

自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后,天下战火纷飞,唯独荆州在“骑墙派”刘表治下,显得颇为太平,几乎没怎么打仗,成为乱世中难能可贵的一方净土。所以,各州的士人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就纷纷移民到了荆州。

这其中,就有不少才俊之士。最先被刘备招揽的人是徐庶。

徐庶,本名福,字元直,颍川(治今河南禹州市)人,出身寒微,兼习文武。年轻时仗义任侠,曾经为了替朋友报仇而杀人,被官府逮住,后来一帮朋友劫狱救人,才捡回一条命。董卓之乱后,他与同乡友人石韬一起避乱荆州,结识了同样客居于此的诸葛亮,二人遂结为至交。

在刘备屯驻新野期间,徐庶慕名投到了他的帐下。而第一个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人,正是徐庶。

徐庶知道刘备求才若渴,便主动向他推荐:“我有个朋友叫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见他?”

对于人才,刘备自然是来者不拒,马上道:“请先生带他过来。”

徐庶却淡淡一笑:“此人必须将军亲自去请,他是不会主动来见的。要我说,将军还是应该屈尊去拜访一下他。”

刘备一听,不禁有些意外。

什么人这么牛,还得我刘玄德亲自登门?这架子是不是大了点儿?

不过作为老板,刘备身上有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礼贤下士,尊重人才。

有才的人难免清高,但往往因为清高,反而不太适合做老板;反之,好的老板不一定有才,但一定有肚量,所以人才往往能为他所用。

刘备当时人在新野,而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可能碍于军务缠身,刘备并未立刻前去拜访,但徐庶推荐的这位卧龙先生,显然已经在他心里挂了号了。

不久后,刘备调回樊城,有一次去襄阳拜访名士司马徽。无独有偶,他居然从司马徽口中再次听到了卧龙先生的大名。

司马徽,字德操,跟徐庶一样也是颍川人,世称其“清雅有知人鉴”,也就是颇有知人之明,故人送雅号“水镜先生”。

刘备本来也想招揽这位水镜先生,不料司马徽并无出仕之心,自谦说自己不过是一介“儒生俗士”,不懂当世时务,还对刘备说:“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这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出处。

刘备一听,赶紧问他俊杰何在。司马徽道:“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伏龙?怎么除了一个卧龙还冒出一个伏龙?这荆州大山里到底藏着多少条龙?

刘备忙问:“伏龙和凤雏是谁?”

司马徽道:“伏龙就是诸葛孔明,凤雏就是庞统庞士元。”

又是这个诸葛孔明!

能让徐庶和司马徽都如此推崇的人,一定不简单,看来得赶紧去会会他了。

刘备大喜,也顾不上那位凤雏先生了,决定还是先把这个卧龙招入麾下要紧。随后,刘备拎上礼物,快马扬鞭,直奔襄阳城西二十里外的隆中而去。

《三国演义》最经典的情节之一“三顾茅庐”,就此上演。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老先生用极富戏剧性的笔法,把刘备冒着风雪三度寻访诸葛亮的故事演绎得一波三折、生动无比,直到吊足了看官们的胃口,才让“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诸葛孔明闪亮登场,跟刘备和众看官见面。

然而,在正史《三国志》中,真正的“三顾茅庐”其实只有干巴巴的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跑了三趟才见到诸葛亮,至于诸葛亮到底干什么去了,为何让刘备屡屡扑空,史书并未记载。有人认为是诸葛亮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故意一再回避;也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为了自抬身价,刻意吊刘备的胃口。其实,这些说法通通没有证据,而且让诸葛亮看上去就跟偶像剧里故意躲避帅哥的美女一样,显得十分矫情,并不靠谱。

事实上,与其认为诸葛亮用的是“欲迎还拒、欲擒故纵”这样烂俗的套路,还不如借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弟弟诸葛均“出外闲游”的说辞更为合理。当刘备问他卧龙先生去“何处闲游”时,诸葛均的回答是:“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罗贯中的这一合理推测也许更符合事实。

前文说过,当时的荆州,四方的豪杰才俊避乱于此者甚多,诸葛亮肯定会时常与他们往来交游,一来增长见闻,了解天下大势;二来免于隐居生涯的枯燥无趣,通过社交活动拓宽人脉,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简言之,诸葛亮不大可能一天到晚宅在草庐中。

所以,刘备连跑三趟才见到诸葛亮,实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