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1走马以粪2。天下无道,戎马3生於郊4

咎莫大於欲得;祸莫大於不知足。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6

【注释】

1 却:屏去,退回。

吴澄说:“却,退也。”

2 走马以粪:“粪”,耕种。傅奕本“粪”作“播”。二字古时通用。

高亨说:“此言天下有道,干戈不兴,走马不用于军而用于田也。……《孟子·滕文公篇》:‘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赵注:‘粪治其田。’《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粪亦治田之义。”

3 戎马:战马。

4 生于郊:字面的解释是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按:“生”,兴。言大兴戎马于郊野,指兴兵征战,“兴戎马”正与“却走马”相对为文。

吴澄说:“郊者,二国相交之境。”

《盐铁论·未通篇》载:“闻往者未伐胡越之时,徭赋省而民富足;温衣饱衣,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其后师旅数发,戎马不足,20牝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六畜不育于家,五谷不殖于野,民不足于糟糠。”这为“却走马以粪”和“戎马生于郊”所举的一个实例。

5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王弼本作“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据郭店简本上下句互移。此处文句,通行本与简、帛本略异。帛书本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21于欲得”。简本为:“罪莫厚乎甚欲,咎莫佥(21)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简本句序优于他本,因简文第三句“祸莫大于不知足”,与下文“知足之足,此恒足矣”正相接连,文义较完整。

6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

胡寄窗说:“寡欲的具体表现是‘知足’。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祸福。……不仅此也,他们并将知足作为从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如知足,则虽客观财富不多而主观上亦可自认为富有,‘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因为知‘足’之所以为足,则常足矣,常足当然可以看作是富裕。反之,客观财富虽多,由于主观的不知足,贪得无厌,能酿成极大的祸害。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财富观决定于主观的知足与不知足,亦即决定于‘欲不欲’,所以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但他们很重视客观刺激对产生欲望之作用。如他们说‘乐与饵,过客止’。寡欲与知足是不可分割的,未有能寡欲而不知足者,亦未有不寡欲而能知足者。老子提出寡欲、知足,对当时当权贵族的无厌欲求是一个强烈的抗议。”(《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第二○九页)

【今译】

国家政治上轨道,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用来耕种。国家政治不上轨道,便大兴戎马于郊野而发动征战。

祸患没有过于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厌的了。所以懂得满足的这种满足,将是永远的满足。

【引述】

战争的起因,大半由于侵略者的野心勃勃,贪得而不知止足,结果侵人国土,伤人性命,带来无穷的灾难。老子指陈统治者多欲生事的为害,警惕为政者当清静无为,收敛侵占的意欲。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也可反映出当时兵马倥偬,互相杀伐的惨烈情况。本章和三十章、三十一章都含有反战思想,沉痛抨击当时的武力侵略,给百姓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