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1;弱2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於有3,有生於无4

【注释】

1 反者道之动:反,通常有两种讲法:一、相反;对立面。二、返;如林希逸说:“反者,复也,静也。”如高亨说:“反,旋也,循环之义。”王弼三十章注:“还反无为。”和六十五章注:“反其真也。”都训“反”为“返”。在老子哲学中,讲到事物的对立面及其相反相成的作用,亦讲到循环往复的规律性。按此处之“反”,即“返”。郭店简本正是,谓“返也者,道僮(动)也”。

2 弱:柔弱、柔韧。

3 有:和一章“有名万物之母”的“有”相同。但和二章“有无相生”及十一章“有之以为利”的“有”不同。二章与十一章上的“有”,是指现象界的具体存在物;而本章的“有”是意指形上之“道”的实存性。

4 有生于无:郭店简本此句及上句为:“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通行本“有生于无”的命题,疑为后出。

冯友兰说:“一物生,是一有;万物生,是万有。万有生,涵蕴着首先是‘有’。‘首先’二字在这里不是指时间上的‘先’,而是指逻辑上的‘先’。

万物的存在涵蕴‘有’的存在。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这句话,不是说,曾经有个时候只有‘无’,后来有个时候‘有’生于‘无’。它只是说,我们若分析物的存在,就会看出,在能够是任何物之前,必须先是‘有’。‘道’是‘无名’,是‘无’,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所以在是‘有’之前必须是‘无’,由‘无’生‘有’。这里所说的属于本体论,不属于宇宙发生论。”(《中国哲学简史》)

丁原植说:“若是以‘德’为本质的‘有’,以‘道’为始源的‘无’,万物就应当说是‘生于有,生于无’。所谓的‘无’就不在‘有’之先,而是与‘有’共同作为万物存在的始源。”(《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第二一六页)

赵建伟说:“简本‘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帛本、今本均作‘天下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较简本多一‘有’字。表面上看,或者是帛本、今本抄衍了一个‘有’字,或者是简本于‘有’字下抄夺了一个重文号。”

但是仔细考察会发现帛本、今本重出的“有”字可能是有意识增出的,原本“有”字不重。理由如下:首先,“天下之物”是两个“生”字句的形式主语(即“受事主语句”,也叫被动句,即天下之物既被有生、又被无生),多一“有”字,则两个“生”字句已被割裂。其次,如果是“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便是有意将“有”降格,被“无”所领属;而实际上老子明言“有无相生”(二章),二者是并列的。第三,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又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可知“始”与“母”是并列的,因此“无”与“有”也是并列的关系。

另外,陈鼓应先生也撰文说简本与帛本、今本“虽一字之差,但在哲学解释上具有重大的差别意义。因为前者是属于万物生成论问题,而后者是属于本体论范畴。从《老子》整体思想来看,当以简本为是”。(〈郭店竹简《老子》校释〉,刊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今译】

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引述】

一、“反者道之动”。在这里“反”字是歧义的(Ambiguous):它可以作相反讲,又可以作返回讲(“反”与“返”通)。但在老子哲学中,这两种意义都被蕴涵了,它蕴涵了两个观念:相反对立与循环往复。这两个观念在老子哲学中都很受重视。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任何事物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也因它的对立面而显现。他还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老子还认为道体是恒动的,事物总是再始更新地运动发展着的。

二、“弱者道之用”:道创生万物辅助万物时,万物自身并没有外力降临的感觉,“柔弱”即是形容道在运作时并不带有压力感的意思。

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有”“无”即意指道,和第一章同义。“无”“有”乃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这里是说明天下万物生成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