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

三十辐1,共一毂2,当其无,有车之用3

埏埴4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5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6

【注释】

1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这个数目是取法于月数(每月三十日)。

2 毂:车轮中心的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3 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空之处。

4 埏埴:埏,和。埴,土(河上公注);即和陶土做成饮食的器皿。

马叙伦说:“《说文》无‘埏’字,当依王本作‘挻’,而借为‘抟’,……《说文》曰:‘抟以手圜之也。’于义较当。《风俗通》曰:‘俗说,天地初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为人。’‘抟土’与‘抟埴’同。”

5 户牖:门窗。

6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依王弼的注是:“有”所带给人的便利,只当它和“无”相配合时才显示出它的用处来(“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王安石说:“‘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如其废毂辐于车,废礼、乐、刑、政于天下,而求其‘无’之为用也,则亦近于愚也。”按这里王安石是对“无之为用”而忽略“有之为利”的情况之批判。

张松如说:“老子借器物的‘有’和‘无’来说明其‘利’和‘用’。有与无相互发生,利和用相互显著。”

冯友兰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杯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杯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才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引自《老子哲学讨论集》第一一七页)

【今译】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引述】

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作用,而忽略空虚的作用。老子举例说明:一、“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二、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所觉察。老子特别把这“无”的作用彰显出来。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的作用在于运货载人,器皿的作用在于盛物,室的作用在于居住。这是车、器、室给人的便利,所以说:“有之以为利。”然而,如果车子没有毂250中空的地方可以转轴,就无法行驶;器皿如果没有中间空虚的地方可以容量,就无法盛物;室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通明,就无法居住。可见得中空的地方所发挥的作用了,所以说:“无之以为用。”

本章所说的“有”“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第一章上所说的“有”“无”是就超现象界、本体界而言,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符号型式虽然相同,而意义内容却不一。“有”“无”是老子专设的名词,用来指称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这里所说的“有”就是指实物,老子说明实物只有当它和“无”(中空的地方)配合时才能产生用处。老子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的注意力不再拘着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更在于说明事物在对待关系中相互补充、相互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