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章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2。居善地,心善渊3,与善仁4,言善信,政善治5,事善能,动善时6。夫唯不争,故无尤7。
【注释】
1 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河上公注)
陈荣捷说:“水、牝与婴儿,是老子用以象征道之最著名者,此种象征基本上是伦理的,而非形上学的。颇堪玩味的是,初期的印度人将水和创造联结在一起;希腊人则视之为自然的现象;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不管老子或孔子,则宁可从中寻得道德的训示。笼统说来,这些不同的进路,分别形成了印度、西方与东亚不同的文化特色。”
2 几于道:“几”,近。
张松如说:“下面七句,都是水德的写状,又是实指上善之人,亦即通过水的形象来表现‘圣人’乃是道的体现者。”
3 渊:形容沉静。
4 与善仁:“与”,指和别人相交相接。
5 政善治:为政善于完成良好的治绩。“政”,王弼本作“正”。“正”、“政”同。景龙本、傅奕本、苏辙本、林希逸本、范应元本、吴澄本及众多古本作“政善治”。
张松如说:“古书‘政’、‘正’本多通用。《汉书·陆贾传》:‘夫秦失其正’,此‘正’即‘政’之假字,此例甚多。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帛书‘政’均作‘正’,《老子》书中亦‘政’、‘正’相通。”
以上各句,薛蕙曾有简明的注释,薛注说:“行己不争,避高处下,‘善地’也;藏心微妙,深不可测,‘善渊’也;其施兼爱而无私,‘善仁’也;其言有征而不爽,‘善信’也;治国则清静自正,‘善治’也。”
6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蒋锡昌说:“《庄子·天下篇》述老聃之学曰:‘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司马迁述道家之学曰:‘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皆此所谓‘动若时’也。其实老子之所谓‘动若时’者,非圣人自己有何积极之动作而能随时应变;乃圣人无为无事,自己渊默不动,而一任人民之自作自息也。”
7 尤:怨咎。
马叙伦说:“‘尤’为‘’省。《说文》曰:‘“”,罪也。’”
【今译】
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引述】
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坚忍负重,居卑忍辱。他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