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决策理论学派

企业中的决策一般分为两类:即非程序诀策和程序性决策。非程序决策是指企业针对某些未知因素而所做的方向性决策,当然这种决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这种决策也叫风险型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指针对日常事物和执醒过程中的决策,由于它所面临的因素较为稳定,因此只要决定由谁去完成或选择哪种方式去完成就可以了。

企业决策者为了能集中精力处理好战略性决策的问题,所以最好将自己所面临的决策进行区分。对于风险型决策应由决策者本人作出果断决定。而程序性决策则应尽量分权,也就是说在把握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尽量由其他执行者去解决一些问题。

决策是理智行动的基础。决策的目的是为了不使人的行动具有盲目性,使人们能够根据这些明确的目标来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样决策也是理智的产物。它是经过充分调查,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才产生的,但最后的责任要落实到个人。决策必须是一种可行的目标,相反如果不可行,那决策绝对是个失败的决策。

决策理论虽然是属于多变的模式,但是决策还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因此只要你掌握了这些规律,也就是说掌握了这种模式,你就能获得决策的成功。但人们遵循理论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则能更有效地发挥经验的作用,更有信心地工作,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而如果是因为所面临的环境有了变化就不去进行决策,那将会有更大的风险,甚至可以断定败局已在等着你了。因为都知道任何经营决策都具有风险性,只不过是风险大小问题罢了。当然,决策的成功只具有一定的概率,但只要经过科学决策,就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关键是要抓住机会。

首先,决策的判断不能只凭借个人聪明才智来进行。决策既然作为一种目标它必须凭借一些工作中的经验,预见性等,也就是说在决策时必须让一些具有判断能力、预见性强、经验丰富的人参与,同时也一定要遵循规律。只有遵循科学的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掌握科学规律不但需要理论指导,而且还需要实践。

其次,经营决策确定的是战略性目标。经营决策是企业针对长远和总体目标而所作的规划,它提供的是各项战术性工作展开的纲领。为了有利于战略性目标的实现,在执行细节上注意不能太具体,要保持着在执行过程中的一定自由度。

再者,经营决策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经营决策是为一些未知因素服务的,不能也不可能事前的预计与事后执行的结果完全吻合。因此,经营决策需具有一定的弹性、保留一定的余地,准备着后备方案以预防可能出现的偶然因素的影响。根据经营决策的这一特征,那么选择怎样的决策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只要决策者具有正确的决策观念和合理的思路,能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就会做出正确的决策。

经营决策的过程包括为四个阶段:

(1)情报活动阶段,即搜集组织所处环境中的有关经济、技术、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有关情况。

(2)设计活动阶段,即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所搜集到的信息,设计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

(3)抉择活动阶段,即从可供选用的方案中抉择一个最优的行动方案。

(4)审查活动阶段,即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对过去所做的抉择进行审查、评价。其实,在这四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在决策标准上,用“最优化”准则替代“令人满意”的准则。过去的管理学家常常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西蒙认为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这种“管理人”不需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只要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就可以作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一个组织的决策是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而给它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除此之外,根据决策条件,决策又可分为肯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肯定型决策,而且每一种决策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都是各不相同的。

决策过程与一个组织中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是有联系的,有关整个组织的决策必须是集权的,而由于组织内决策过程本身的性质及个人认识能力有限,因此分权也是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