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哈佛管理理论的六个学派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学派划分为六个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

(2)经验学派;

(3)人群行为学派;

(4)社会系统学派;

(5)经营决策理论学派;

(6)数理学派。

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西蒙、马奇等人,广泛汲取了各个学派有用的东西,把古典学派和行为学派两派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决策论和控制论等数学工具来分析和阐述各种管理问题,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经营决策理论学派。这一经营决策理论学派的出现,对管理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前最著名的决策理论的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西蒙认为,计划本身就是决策,组织、控制都离不开决策,不但最高管理阶层要决策,而且各级管理人员也都是“决策者”。从这方面来说,决策过程其实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甚至可以把“决策当作管理工作的同义语”。

西蒙提出:决策不是一瞬间行动,而是一个漫长的、有着一系列警觉、探索、分析等复杂过程。它包括要弄清楚决策的理由、研究行动的可能方案,在众多方案中进行选择三个阶段。决策必须做好三项工作:调查研究,情报工作,决策所需要的有关经济、科技、社会等各方面情况,设计工作,发现、开发、分析行动的各种可能的方案,再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理想的方案。

决策可分为两类,即定型化决策和非定型化决策。定型化决策是指具有重复性和常规性的决策,它的处理方式是按已形成特定的程序,不需要对每次所发生的情况作重新研究处理;非定型化决策是刚刚才出现的,其结构尚未被理解的或极其重要的决策,这种决策没有一定的方法可循。这两种决策由于所使用的技术不同,因此承担的管理阶层也不同。一般来说,基层机构处理基本作业过程,中层机构处理定型化决策,高层机构处理非定型化决策,其中包括对整个组织的再设计在内。当然,“定型”与“非定型”都只是针对其典型性而言,大部分决策通常具有处于二者之间的特性,这就需要具体分析。

决策中替代传统的“最优化”原则应该是以比较实事求是的“令人满意”这个准则。传统管理学用“最优化”作择优的原则,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实现:(1)了解全部可供选择的方案;(2)对每个方案可能得到的结果要做到心中有数;(3)决策者对这些方案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选择顺序。实际上,对于处在不断变动、又不确定的外界环境影响下,难以搜集到全面信息的决策者来说,都是不可能做的;大部分决策者在知识和预测的准备方面,要做到十分明确选择顺序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令人满意”这个概念比较切合实际,在决策时,只要确定一套相对比较“令人满意”的标准,再对照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或基本上能满足或超过这些标准的,就应该是“令人满意”的方案。其实绝大多数决策者寻找和选择的,一般都是“令人满意”的方案;要求必须“最优化”地择优是相当少的。西蒙认为,“令人满意”的标准并不是绝对的,不能变的,由于有时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它们的要求也就应从实际出发,因此,“令人满意”的标准将是不断变化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