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日三餐,其实是大宋百姓争取来的

曾经奢侈的“一日三餐”

中国人说起质朴生活总喜欢提“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然而读者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古代,“一日三餐”其实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例如东汉末期,挟天子的曹操曾被天子“授予”一日三餐的“殊荣”,因为普通人不是随时可以吃“一日三餐”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粮食产量的提高,到五代十国末期,三餐才开始成为富裕阶层的标配。而进入宋朝,在宋朝老百姓和政府的努力下,三餐终于走入平民阶层,至此,中国才实现了真正的普遍性的一日三餐。

宋朝承袭后周基业,十分重视商业发展和与民休息,因此不但国家富有,政府还能够藏富于民。尤其是太宗时期国势稳定之后,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汴梁等地的繁荣,非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真宗时期,首都汴梁城出现了大量的富户,资产百万者很多,十万上下的更是比比皆是。

人民富了,米缸、面缸装满了粮食,地窖里装满了菜以后,此时人们的第一个想法便是改善生活。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吃第一顿饭、未时(下午一点至三点)吃第二顿饭的传统显然已经没有必要再保持了,于是,宋朝人改为日出、日中和日落三次就餐,传统的一日两餐变成了延续至今的一日三餐。

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饮食次数的增加,并没有降低饮食的质量,相反,富裕起来的宋朝人不但要求吃得饱,更要求吃得好。

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宋廷举办国宴动辄数十道精美菜品,大夫家宴也往往备下驼峰、熊掌等珍馐美味,可见宋人对饮食追求之高。

如果说上层阶级不具有普遍性,那么让我们再看一看宋朝普通老百姓对食物的追求。

宋人笔记小说记载:当时有习俗,媳妇蒸好馒头上桌时,她必须找一个木盘,把馒头摆成一个立体三角形或是圆锥形,叫作“簇盘”,并在馒头最上面放朵鲜花;即便没有花,也要放几片树叶,然后再端过去。冬天没有花和树叶,那就用皂角汁画一朵花,或者放个红枣,总之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盘馒头白花花的上桌。

仅就馒头这一项,便可见宋朝对饮食的讲究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除了饮食的改善和丰富,宋朝民间关于食品储藏的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窖藏、冰藏、密封、涂蜡等都是当时常见的食物储藏方法。很多富足的家庭地下都有冰窖,用来储藏冰块,普通百姓家里也有地窖用来存放蔬菜。

宋 佚名 《女孝经图卷》(局部) 宋朝百姓的饮食

即便一个宋朝百姓出门办事不能回家吃饭,在中途寻一个地摊解一解肚饿,也一样能够体现出饮食的精致。宋人笔记小说就记载,有一人看到走街串巷卖汤圆的小贩,小贩担子前面挂着汤圆,后面挂着炉灶,别看这小贩买卖小,他一样会进行一番装饰。扁担上插一些花,炉灶上盖一张荷叶。给他几个钱,让他煮碗汤圆,他煮好汤圆双手递给客人,食客一眼看去,碗里肯定有两颗红色的小果子点缀着白色汤圆,红白分明,再加热气衬托,说不出的好看。把汤圆吃完,碗里的汤也见底之后,会发现碗底还有若隐若现的山水小画。这时腹中有食,又有了视觉享受,再加办事顺利,顿觉身心舒畅。

西方哲学家说过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卖掉一块,用它换取一朵水仙花。吃着剩下的那块面包,欣赏水仙花,面包填充肉体,水仙愉悦灵魂!”

这种精神上的追求,正与宋朝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不谋而合,想来要不是宋朝人的生活富足,又怎能把路边小吃都吃得这么有品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