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创新中的“多一盎司”定律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盎司是英美重量单位,一盎司相当于1/16磅,在这里以一盎司表示一点微不足道的重量。所谓“多一盎司定律”,意即只要比正常多付出一丁点儿努力就会获得超常的成果。

坦普尔顿指出,取得中等成就的人与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结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实质内容方面,却经常有天壤之别。

在创新的道路上,也遵循着“多一盎司”定律。想得比别人深入一点,就有可能在创新之路上比别人快了许多步。我们所熟知的发明创造故事,许许多多都是因为多付出了一点,多思考了一步,才和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相遇的。

伦琴发现X射线就是一例。X射线的发现是“诊断史上的一个最大的里程碑”。运用X射线造出的X光透视器可以透视人体的内脏和骨骼,能够使医生准确地发现病人的病因,从而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其实在伦琴博士之前,有很多人已经摸索到了X射线的门槛,只不过由于他们都没有踏进去,以至于和这项伟大的发现擦肩而过。

1804年,汤姆生在测量阴极射线的速度时首先观察到了X射线,但当时他没有专门研究这一现象,只在论文中提了一笔,说看到了放电管几英尺远处的玻璃管上发出了荧光(19世纪末,阴极射线研究是物理学的热门课题,许多物理实验室都致力于这个方面的研究)。

1880年,哥尔茨坦在研究阴极射线时,也注意到阴极射线管壁上发出一种特殊的辐射,使得管内的荧光屏发光。但是他没有想到要进一步追查根源,于是错过了发现X射线的机会。

1887年,早于伦琴发现X射线的8年前,克鲁克斯也曾发现过类似现象。他把变黑的底片退还厂家,认为是底片本身有问题。

而在18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古茨波德也有过同样的遭遇,他甚至还拍摄到了物体的X光照片,但后来,他随手把底片扔到了废片堆里。5年后,得知伦琴宣布发现X射线,古茨波德才想起这件事,重新加以研究。

其实,在伦琴博士发现X射线以前,许多人都知道照相底片不要存放在阴极射线装置旁边,否则有可能变黑。

例如,英国牛津有一位物理学家叫史密斯,他发现保存在盒中的底片变黑了,而这个盒子就搁在克鲁克斯型放电管附近,但他只是提醒助手以后把底片放到别处保存,没有认真追究原因……这些科学家们虽然都观察到了X射线,但他们在这条科学路途中没有继续走下去,以致和“X射线发现者”这个称号失之交臂。

如果汤姆生当初多走几步,X射线的发现或许可以提前近一个世纪!如果触及这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能够思考得再深入一层,或许这项改变人类疾病历史的发现就轮不到伦琴了。

其实,创新的机会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只需做一个有心人,遇到问题多想一点,再深入一步,有时只需在生活、工作中“多加一盎司”,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

怎样才能使洗衣机洗后的衣服上不沾上小棉团之类的东西?这曾经是一个令科技人员大感棘手的难题。他们提出过一些有效的办法,但大都比较复杂,需要增添不少设备。

而增添设备就既要增加洗衣机的体积和使用的复杂程度,又要提高洗衣机的成本和价格,令人感到为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未免得不偿失。

可是家庭主妇却总为这一问题大伤脑筋。日本有一位名叫笥绍喜美贺的家庭妇女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能不能自己想个办法解决呢?有一天,她突然想起幼年时在农村山冈上捕捉蜻蜓的情景,联想到洗衣机,小网可以网住蜻蜓,那么在洗衣机中放一个小网不是也可以网住小棉团一类的杂物吗?许多正规的科技人员都认为这样的想法太缺乏科学头脑了,未免把科技上的问题想得太简单。而笥绍喜美贺却没管这些,她用了三年时间不断研究试验,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个小小的网兜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完全符合实用发明的一切条件,投入市场后大受欢迎。

很快,世界上很多洗衣机厂商都采用了这一最简单却又最实用的发明。笥绍喜美贺发明的这种洗衣机小网兜,专利期限为15年,仅在日本她就获得了高达1亿5千万日元的专利费。

世事总是这样奇妙,往往与一项发明或发现已经离得很近,却又失之交臂。其实,这只能是因为没有“再深入一步”。“一盎司”虽少,但有无这一盎司却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影响巨大。思考多加“一盎司”,激情多加“一盎司”,主动多加“一盎司”,创造多加“一盎司”,你就会发现你的收获不只是多加了“一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