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这个故事里,我希望能展现一百年前美国青年的面貌。他们是不凡的一代,既是和平时期的好公民,也是在危难时拯救国家的勇士,不仅在伊利湖、普拉茨堡、新奥尔良等战役中赢得胜利,在波特、班布里奇、迪凯特、劳伦斯、佩里和麦克多诺等地的海战也是捷报频传。

在书中,我特别详细地介绍了关于丛林户外知识以及野外生存技能方面的内容,希望我的故事能启发今天的孩子们,沿着前人的足迹去探索、去发现,走得更远。

本书的故事发生在1812~1814年,为了保证史实的准确,我参考了西奥多·罗斯福的《1812年海战》、彼得·S.帕尔默的《尚普兰湖历史》和沃尔特·希尔·克罗克特的《尚普兰湖史》。同时,我也从朋友埃德蒙·西摩(他是土生土长的尚普兰人,现居纽约)那里获得了一些十分珍贵而且重要的资料——几本未公开的私人手稿;这些资料带着我重游历史,我从当年那些驻守在蛮荒之地的孩子们的记录中读到了神奇历险和从未耳闻的战斗传奇,其中还有很多个人回忆也使往事变得生动鲜活。事实上,我十分欣喜地发现,双方青年战士在当年的战斗中不仅表现出来勇猛与英勇,还体现出了荣誉与谦恭。当时双方的历史记录充斥着仇恨情绪,都不够客观——真正参与战斗的青年应该不会认同——这本书中讲述的许多彰显骑士风范的事件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另外,通过很多战争亲历者后代的陈词,我确信我所描述的才是当时人们的真实感受。

非常感谢普拉茨堡的凯瑟琳·帕尔默小姐,她提供了其外祖父彼得·塞利未公开的回忆录手稿,老人是战争时期普拉茨堡港的海关官员。

故事创作的另一个初衷是希望全面展现真实的印第安人——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

对印第安人一无所知的人会不屑一顾地表示,他们从没听说过印第安人爱唱颂歌、有特定的宗教仪式。而那些“了解”的人会说:“有这回事,但你将东部印第安人唱颂歌和宗教仪式安在了西部印第安人身上了,而且他们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后者,我想说:你既然了解西部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那你怎么确定东部印第安人不是这样呢?除了充满敌意的批评及西方宗教信仰者的嘲讽,我们没有任何关于印第安部族客观的历史记录,只有他们自己的传承。毫无疑问,《鬼魂舞之歌》是近代产物,但它属于纯粹的印第安风物,既然我们都认可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属于同一个种族,那么他们的风俗习惯或思维方式应该没有根本区别。

《日出颂歌》是《美国原始音乐》的作者弗雷德里克·R.伯顿提供给我的,奥吉布瓦族印第安人依然在传唱着这首歌。

瓦班纳基人的歌出自查尔斯·戈弗雷·利兰的《卡鲁斯盖普大神》。

《鬼魂舞之歌》由爱丽丝·坎宁安·弗莱彻提供,她的“印第安歌曲和故事”系列作品为那些探索未知的人带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