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低估了给予帮助给人带来的愉悦

根据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的多年研究,有一小群人总是无私给予——大约占总人口的20%。这些给予者会不厌其烦地对别人施予慷慨的援助,好像从不会停止,并非常看重这对他们的益处。总之,他们似乎更乐意去给予而不是索取。这和格兰特研究中的匹配者不同,对于匹配者来说,他们追求互利公平,他们给得多还是少完全和他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是一致的。那么索取者,顾名思义,就是个十足的混蛋。

给予者一直都是各行各业中最成功或者最不成功的人(微软工程师、风险投资家或者在亮视点工作的销售员)。对于那些最不成功的人,这可能是因为过多帮助别人而不能专注自身目标导致他们感到精疲力竭。但是,那些能够调和折中的乐善好施者却能够从中获益良多。他们拥有最为深刻的人际关系和最广泛的支持者,对于周围的人来说,他们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他们像涨潮一样,不是靠打败别人而取得胜利,而是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意义非凡。

我不是一个无私的给予者。对于格兰特讲述的那些非凡的给予者的故事,我的反应是“等等,她做了什么?”我怎么也无法让自己相信我会是其中的一员。这群人令人惊叹并能鼓舞人心,我并不符合这些要求。

但是,既然剩余的80%的人都不是无私的给予者,我也是其中一员,虽然不是很好但是至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从不给予。因为对于剩下的80%的人来说,更加正确的说法是我们有时候给予,有时候又不会。但是,尽管对于我们这种有些自私的人来说,比起袖手旁观,我们也更乐于给予别人帮助。而这点,通常会被那些不愿向我们求助的人遗忘。让我们再进一步来看看给予帮助是如何让这些给予者感觉良好的。

帮助能够让人心情愉悦

帮助其他人最稳当的好处之一在于它能振奋你的精神,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亲社会行为带来的温情效应3。在施粥棚里施粥的人,在动物收容所里遛狗的人,在市中心区教导高危青年的人,在他们的脸上,你能看到这种温情。但是,帮助不必如上面一样要求那么高尚。我曾经也感受过这一瞬间的温情,我只是做了一些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帮一个推着笨重的婴儿车的母亲开了一下门,或者提醒一个陌生人他的手套掉了。

想到别人能够从你玩游戏中获益,那么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也能够让你心潮澎湃。研究者弗兰克·马戴拉(Frank Martela)和理查德· 瑞安(Richard Ryan)让大学生们玩了一个游戏,主要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词的正确的同义词4(不得不承认,这听起来非常的无聊)。其中一半的人被告知,每回答正确一题,他们就会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捐一次食物。实验员指出:“通过玩这个游戏,对世界贫困和社会都能做出实际的贡献。”

为了满足你的好奇心,每回答正确一道题的奖励是十粒米。的确,这听起来少得可怜,但这也实实在在让研究结果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尽管事实上,玩家们的表现无实在差别(尽管得到的米粒数量也极其微小),能够帮助别人的玩家在积极的心态、活力以及幸福感上都有显著提升。

顺便说一下,这个游戏是真实存在的,你也可以玩。只需要点击进入www. Freerice.com,自它于2007年10月上线,已经有950亿粒米被免费捐赠给饥饿的人,这对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成功解决上百万人的粮食问题来说,绝非一笔小数目。

帮助让事情变得不那么可怕

有时候,我们决定去帮助别人是因为想让自己心情愉快。但是,通常人们尤其乐意去帮忙(并想收获帮助带来的情感效益)并不是想让自己多么高兴,而是为了修复一个糟糕的心情。罗伯特·西奥迪尼(知名的“以退为进法”和“登门槛技术”)长期以来一直主张消极状态消除是利他行为的主要动力。被引用得最多的亚伯拉罕·林肯的故事之一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在一次去伊利诺伊州的司法巡回区的途中,发生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令我们欣慰的是这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律师的善良。他驾车过一个深坑时,让他痛苦万分的事情发生了。在深坑里,他发现了一头正在苦苦挣扎的猪,它的力气已经很微弱了,很明显它不能从淤泥中脱身。林肯看着这头猪以及它周围的淤泥,再看看不久前才穿上的新衣。他决定不顾这头猪的喊叫,驾着马车走了。但是,他脑海中无法摆脱这个可怜的牲畜挣扎的情景,于是,在最终走了3千米后,他返回去了,决定牺牲自己这身新衣服来拯救这只可怜的动物。

到达事发地之后,他拴上马,冷静地开始搭建通往坑底的旧栏杆。他走下栏杆,一把抓住这头猪并把它拽了出来,他的衣服完全被弄脏了。他在邻近的溪边洗完手,并在草坪上擦拭了一下,便独自上车走了。接着,他审视了一下驱使他回来救这头猪的动机。乍一想,这似乎是一个纯粹的善举,但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私心。因为他去救猪无疑是为了(正如他和朋友讲述这个事情时所说的一样)消除心中的痛苦5

诚然,消除痛苦是我们提供帮助的一个强有力的激发因素。超乎我们想象的是,我们同样关注我们自身的痛苦。例如,由西奥迪尼和他的同事开展的研究表明,因为看到无辜生命受到伤害而心情低落的人,比起心态平和的人,更加愿意帮助第三方,除非他们的心情因为收到意外之喜的礼物而得到改善。随着他们的消极情绪的消失,他们就不会比其他人更加乐意帮忙。6

当然,并不是说人们会直接在内心想:“我现在非常地暴躁易怒,我最好去给红十字会捐钱。”但是,下意识里,直觉告诉我们帮助别人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觉。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如果帮助他人对改善我们的心情无益,那么我们是不会费尽心力地去帮助别人的。

西奥迪尼以及他的同事格洛里亚·马努西亚(Gloria Manuncia)和唐纳德·鲍曼(Donald Baumann)在一项研究中巧妙地解释了这一点。在这个研究中,受试者进入实验室,研究者告知他们将会吃一种名叫Mnemoxine的速效记忆药(非常安全),他们告诉部分的参与者这种药有严重的副作用。在吃下这个药大概30分钟内,它会以一种化学的方式让受试者维持他们所处的心情状态。所以,在他们吃药的时候,他们要是心情愉快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将在后面的半小时内保持这种愉悦。

当研究人员让吃下安慰剂的受试者回想一下一个要么特悲伤要么特别高兴的事情时,他们的心情会立刻改变。最后,在五到十分钟后,在他们即将离开实验室时,一个实验人员伪装成献血活动的志愿者,他问这些受试者是否愿意代表这次活动给1到10个定期的捐赠者打电话,以作为对公益事业的支持。

和帮助别人能改善我们的情绪的观念一致,被迫回顾悲伤记忆的人,比那些穿梭在愉快记忆里的人,更加愿意伸出援手(也就是打更多电话),但这也仅限于他们认为这有可能帮助他们改善心情。这些悲伤的参与者,当他们认为自己还会沉浸在悲伤中20分钟到25分钟时,他们中实际提供帮助的人要比沉浸在愉悦中的人少很多。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患有深度临床抑郁症的人,尽管深受其折磨,也不会为了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挨家挨户的上门治疗而四处筹款。抑郁,和悲伤相反,它是一种持久感——错误地认为我们此刻的心情是永久不会改变的。当人们相信心情的改善是不可能的时候,他们便不会去寻求任何的治疗了。

顺便说一下,帮助别人不仅能改善悲伤的情绪,也能很好地让我们摆脱愧疚。心理学家声称内疚感——表现为紧张、懊悔和焦虑——有助于维护和加强社会联系。它提醒我们信守承诺,承担责任以及记得经常给母亲打电话。当我们做了一些伤害别人的事,内疚感会促使我们去弥补这个伤害,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驱逐出社会群体。我们知道自己会感到内疚,才会在第一时间避免做坏事7。但是,当我们最终无论因为什么原因而感到内疚时,没有什么比帮助别人更能有效地让我们相信自己不是一个完全可鄙的人。

更多帮助=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你对此肯定不会很惊讶,你给予的越多,你的生活就会越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著名的圣诞经典 《生活多美好》就是这么一个例子,从它的标题你就可以看出来)。例如,许多研究表明,在慈善机构工作或者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人享有更高的生活满足感、健康水平以及自尊。他们会感觉更为良好,气色也更佳,并且对自己也更为满意8。但是,同样的,帮助他人并不需要如此伟大才能去提供这么些好处。许多简单的事情,比如给陌生人指路,让别人插自己的队也能够增加幸福感。如果你真的想提升生活的质量,试着在别人身上花钱。9

俗话说,有钱买不来幸福。人们一旦拥有足够满足生活基本所需的钱,再增加多少财富也不会有益于幸福感的增加。然而,心理学家伊丽莎白·邓恩(Elizabeth Dunn)却说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将钱花在对的事情上。钱能花得恰到好处的确是能够增加幸福度的,只不过这里的“恰到好处”是指“花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

比如说,邓恩和他的同事劳拉·阿克宁(Lara Aknin)以及迈克尔·诺顿(Michael Norton)对一个包含600多位美国人的全国性代表样本进行了研究,让他们说一下自己的月收入,幸福水平以及他们每月花多少在自己身上(账单、开支或者礼物)和别人身上(礼物或者是给慈善机构的捐助)。花在个人身上的开销与幸福指数完全不相关,但是亲社会支出(花在别人身上的)却预示着一个更加稳固和增强的幸福感。

在第二个研究中,主要有邓恩和他的同事以及收到公司红利奖金的16个雇佣人员。实验再次证明,这些把奖金更多用在别人身上的员工在接下来的6到8周会享受更多随之而来的幸福感。并且,重要的是,他们花钱的方式比这笔奖金的本身的数量能预示着更多的幸福。

在最后一项研究中,他们给每一个参与者5美元到20美元,并告诉他们可以给自己买礼物或者买礼物送给别人,要么就捐给慈善机构。同样的,这些捐钱给别人的人是最幸福的。再一次证明,钱的数量对幸福感的增加或减少不起任何作用。

那么,为什么我要告诉你所有这些呢?这并不是为了试着让你更可能地成为一名无私的给予者,尽管研究清楚地表明如果你我能够增加我们帮助别人的次数,我们就会过得很好。然而我想要做的是让你能够适应向别人求助。在前两章,你了解到人们比我们认为的要更加乐于助人,他们的帮助也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有用。并且,帮助你后他们会更加喜欢你。现在,你知道了,给予别人帮助你的机会能够让他们从中享受真实的、长久的好处。我们甚至可以说不寻求帮助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因为他剥夺了人们最可靠的提升幸福感的方式之一。

现在你知道寻求帮助对别人有什么好处了,那我们接着看第二个难题:别人需要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他们才有可能会帮助你。

请记住

✦ 接受别人的帮助总是让我们内心很复杂。那么我们就会由此认定寻求帮助会让我们不那么讨人喜欢,也会让自己看起来很无能。但是研究表明,人们会更加喜欢他们帮助过的人。

✦ 帮助别人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其他的好处。它能改善我们的心情,让我们容光焕发,让这个世界看起来也不那么的糟糕。

✦ 当我们不得不求助时,我们感到的不适应该是很少的,尽管我们问的时候会很害怕,正确地向别人求助实际上是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它能让别人对他们自己以及对我们都能感觉很良好。

注释

1Benjamin Franklin and Hanna Amelia (Noyes) Davidson,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With Selections from His Other Writings (Boston: DC Heath & Co, 1908).

2J. Jecker and D. Landy, “Liking a Person as a Function of Doing Him a Favour,” Human Relations 22, no. 4 (1969): 371–378.

3M. E. McCullough, R. A. Emmons, and J. A. Tsang,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no.1 (2002): 112.

4F. Martela and R. M. Ryan, “The Benefits of Benevolenc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Beneficenc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4, no. 6 (2016): 750–764.

5J. G. Holland, The Life of Abraham Lincoln (Springfield, MA: Gurdon Bill, 1866), 78–79.

6R. B. Cialdini, B. L. Darby, and J. E. Vincent, “Transgression and Altruism: A Case for Hedonis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9, no. 6 (1973): 502–516.

7M. Estrada-I-Iollenbeck and T. F. Heatherton, “Avoiding and Alleviating Guilt through Prosocial Behavior,” in J. Bybee, Guilt and Children (Amsterdam: Elsevier, 1997), 215.

8J. F. Helliwell and R. D. Putnam, “The Social Context of Well-Being,”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59, no. 1449 (2004): 1435.

9E. W. Dunn, L. B. Aknin, and M. I. Norton,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Happiness,” Science 319, no. 5870 (2008): 1687–1688; and C. E. Schwartz, P. M. Keyl, J. P. Marcum, and R. Bode, “Helping Others Shows Differential Benefits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for Male and Female Teen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0, no. 4 (2009): 43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