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皇陵墓 文明标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陕西省文物局
- 3449字
- 2024-11-04 03:13:33
五、独治天下
秦始皇生于赵国邯郸,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 259)的正月。秦昭襄王在位 56 年,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由于秦昭襄王的长寿,导致秦孝文王垂垂老矣才得以掌权,传说他只当了三天国君就去世了,于是传位给秦始皇的父亲。其父在位三年也去世了,从此开启了秦始皇时代。
看似复杂的身世 正是秦始皇的父亲—公子异人在赵国得了这个儿子,才给后人留下一个巨大的谜团。史学家对秦始皇的身世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认为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这一派最重要的证据来自《史记·吕不韦列传》,据司马迁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吕)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班固的《汉书》赞同这一说法,甚至直呼嬴政为吕政,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司马迁《史记》的这种说法。
另一种不认为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认为其就是异人的儿子。明代史学家汤聘尹《史稗》一书中认为秦始皇是私生子的记载是“战国好事者为之”。清代史学家梁玉绳《史记志疑》说司马迁之所以写“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目的就是“别嫌明徵”,表示该传说并不可靠。明代学者王世贞认为《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此事不可相信。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中说:“历史上有好些伟大人物往往是私生子,例如孔子是私生子,耶稣也是私生子。秦始皇之非凡,也正好像为私生子增加了光荣。”关于秦始皇是私生子的传说,其本身也是可疑的。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秦王政八年(前 239)在其弟长安君成峤叛乱后的讨秦檄文中,所以说它很可能是编造的。严谨的史学家大多支持后一种说法。
父亲的投机 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国一名公孙,名异人,但他并不是嫡子,上有兄姊、下有弟妹,而且他也不是好事者或佼佼者,对秦昭襄王来说,这样的公孙正适合外出做质子。战国时期的各国公子、公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去别国充当国家盟约的人质,即质子。两国和平时待如上宾,一旦双方兵戈相见,质子的处境就变得危险。异人就是这样的角色,他被派往了赵国。
吕不韦发现异人奇货可居,并做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最有名的“投资”。他安排异人认秦昭襄王的太子最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为母亲,并改名子楚。秦昭襄王在位 56年去世,秦为他举行了风光大葬,关东各诸侯国派将相赴丧、吊唁、祭祀,就连韩王都亲自披麻戴孝来秦国赴丧。这次规模空前的葬礼后,异人的父亲秦孝文王当上了秦国国君,而“幸运”的异人,或更应该叫他子楚,则如愿当上了太子!据秦国文献记载秦孝文王“立,即死”。于是,异人当上了下一任秦国国君—秦庄襄王。
掌权前的宫廷斗争 秦王政“十三而立,立三十七年崩”,走过了人生的 50 年。他即位时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已势不可挡,这时整个中国半壁江山已基本为秦国所有,并且中原地区也有大量的秦国之地,关东各国已岌岌可危。
但是,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祸起宫闱。秦始皇的母亲与嫪毐私通,以致事无小大皆决于嫪毐。秦始皇九年(前 238),在雍城举行加冠礼时,长信侯嫪毐再也无法隐忍而率众作乱,他“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进攻蕲年宫。秦王政临危不乱,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将卒反攻嫪毐。决战咸阳后,嫪毐所率之徒战败。秦军斩首叛变者数百,参加平叛的军、吏、平民都得到了秦王政的拜爵,甚至参与作战的宦者也都拜爵一级。嫪毐败走后被捉,车裂以徇,灭其宗。参与叛乱的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 20 人皆被枭首。
在除去嫪毐后,秦始皇十年(前 237),相国吕不韦因嫪毐而免职,后来被迫自尽。
秦始皇的形象 秦始皇是怎样的一个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还是传说的猥猥琐琐如小儿麻痹患者,至今都无法做出科学的复原。但是从一些史料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尉缭描述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这是目前我们知道的对秦始皇形象最直接的描写,但是这可信吗?尉缭笔下的秦始皇从现代的眼光看更像是对秦始皇有意见的人所说的话,平胸且患有气管炎,并且是一个只有虎狼之心而无仁爱之意的人,他最后的结论就是不能与此人为伍。但是事实上秦始皇待尉缭不错,而尉缭也终老于秦国,并没有其他病恙。
战国晚期还有一位著名人物见过秦始皇本人,那就是燕国的太子丹。太子丹早年曾作为质子在秦国与年少的嬴政一起玩耍。他自认为了解嬴政,认为其“贪”。因此计划劫持嬴政,让他悉数返还侵占的诸侯之地,或者就地将嬴政杀掉。太子丹所说与战国、汉代大多数人对秦始皇的判断相同,这也不足为据。
为秦始皇求取仙药的方士们也描写过秦始皇。这世上本没有长生药,但方士们已不可能否定自己一生所求,只能用诋毁秦始皇的方式掩盖真相。其中两位著名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口中的秦始皇刚愎自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秦始皇得知后,非常生气,下令将这些无耻的方士坑杀于咸阳,但牵扯、株连竟达数百人之多,即后世所传“坑儒”,这件事也让秦始皇背负了千古骂名。
总体上这些记载对秦始皇都是负面描述,秦始皇是不是如他们所说的并不具有高大的形象,也不得而知,但是关于其性情的描述,是当时人们狭隘的表现,只突出了他残暴的一面。而到西汉中晚期,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具有相当多的正面作用。
治理天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在势如破竹的战争后,“六王毕、四海一”。面对这一史无前例的成功,秦国的大臣们认为“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秦始皇也认为不更名号确实无法体现他不同于三皇五帝的巨大功绩,但是对臣下的建议他还是做了修改。在名号上,号曰“皇帝”,从此皇帝成了一个新的至高无上的称谓。与之相适应,皇帝有一套专有措辞:命为“制”,令为“诏”。此外,废除谥法,不允许后人再对死去的皇帝妄加评论。因此,他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二世、三世乃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关于帝国的统治理念,仅从文献上看,秦始皇采纳了五德终始的观念,使其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五德终始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应为水德。秦“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这个新的政权该如何运作?秦始皇有不同的想法,他们摒弃了周代的分封制度,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方式来治理国家。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秦始皇最终裁决“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故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同时,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除制定国家制度之外,文献记载秦始皇先后有五次出巡,第一次出巡是在秦始皇二十七年(前 220),这是唯一的一次西巡;其余四次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二十九年(前 218)、三十二年(前 215)、三十七年(前210),一路留下秦统一宇内的刻石,向世人、神灵、上天诏告秦的成功、秦的治国方略和理想愿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在秦朝人看来是统一了天下,比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功业更大。如今,我们对全球文明进程有了清晰的了解后,秦代在世界文明史的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对亚洲东部以至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古埃及地区、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都曾作为世界文明的主要中心,建立过跨文化的大帝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秦帝国建立时,这些国家都已衰落了。衰落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这些国家的组成文化背景复杂,而最后崛起的秦帝国与之相比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从而影响了华夏文明 2000 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