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译文科学)
- 王兴
- 1462字
- 2021-11-01 17:25:53
01.要正确认识医生的局限性
中国现行的医疗制度,由于公立医院不能市场化,大部分医生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让这些医学博士、专家的收入远低于读书时比他们成绩差太多的同学,于是导致很多医生的动作有些变形。虽然没有进入市场,但是医生的行为仍会受到市场无形的手操控。我要说的“立场”就是其中一种。
医生现在是被社会诟病得很厉害的一个群体,红包、回扣等词汇不绝于耳。但是在我看来,那些只不过是市场化的补偿手段,虽然并不正确,但是远比“立场”危害轻得多。立场偏倚,是指医生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位置,在临界状态时选择更偏向于自身需求的选项。
这名医生就是一个典型。最近某个肿瘤辅助治疗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实验,这个实验他也参与管理了,他就会劝说一个本身能够手术的病人去参与这个试验,并且把手术的风险无限扩大化。还有一些准备退休的外科医生,他们不好意思说这个手术不会做,更倾向选择保守的手术方案好顺利退休,因此会让一些有机会通过高风险手术获得治愈的病人选择化疗或放疗。我甚至还见过一些知名的医生,他们每天的职责不是手术,而是去各地讲课,虽然名气很大,但是自己并不擅长手术,因此只要能不手术的病人,他都会建议病人选择保守治疗的方式。相反,也有一些医生可能因为手术实在太多排不过来,而让病人继续观察。这就是立场带来的选择差异,俗称屁股决定脑袋。
我曾帮助过一位病人的家属,他先在一家非常有名的医院咨询,准备给母亲做放疗,但是放疗科大夫对他母亲说:“你这个放疗八成会造成血管撕裂而大出血死亡。”母亲被吓到了,说:“儿子,我不治了。”这位医生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去另一家非常有名的医院做搭桥手术,先把这部分血管给避让开。结果那家医院还真同意了这个方法,虽然主治医生表示,从来没见过有人为了规避一个也许只有10%风险的治疗方案而选择有30%风险的开胸手术。这确实有点不划算。这位儿子找我做咨询,我帮他介绍了一位靠谱的医生。靠谱的医生讲明了风险,最后直接做了放疗。现在病人一切安好,肿瘤大面积缩小,也许下一步就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了。
这位家属非常感慨的是,如果当时选择了这么迂回的战术,也许刚刚做完搭桥手术就赶上了疫情,还怎么放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可太倒霉了。
一切故事的开头,都是因为一位医生不愿意冒一点点风险,用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推走病人,而病人真的乖乖地去执行了。这位医生可能没有犯错,但是在我看来,他应该讲明:“风险有点高,医院指标卡得严,我的技术可能有限,你不妨去找别的医生试试。”敢于承认自己不行,才是一位负责任的医生该有的样子。
因此,看了上面这些故事,就会觉得病人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了。没错,在这种信息极度不对等的情况下,要求一位病人全方位地、无条件地相信一位医生,那根本就是扯淡,也是对病人自己、对家人不负责任的做法。也难怪一些病人在极度信任自己的医生很久之后,突然发现被医生牵着鼻子走了好久,从而对医生怀恨在心。
医疗是一个门槛相对高的东西,因为涉及生命,因此准入资格非常难获得,但是这并不是说医学是一个很难的学科。无数医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本摞起来,看起来和一层楼一样高,但是事实上,究竟记得多少是要打个问号的。
具体到某一个细小的问题上,也许并不需要很广的知识面也一样能获得答案,这就是久病成医的道理。有时候医生并不一定比你懂得更多,他只是在这个非常狭小的领域里面看到过更多的案例。一位医生大多数时间都比你专业,但并不是任何医生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医生一样会犯错。因此,作为家属,我们也确实有必要去了解一下我们的医生,看看他是否真的是值得我们托付身体和健康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