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译文科学)
- 王兴
- 3416字
- 2021-11-01 17:25:52
03.什么样的人才要选择特需医疗?
医疗体系再怎样公立化,你也不得不承认,市场经济的手依然会伸进来。有钱人总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这在各个国家都是一样的,因此才有特需医疗的存在。
关于特需医疗有两个问题:一是私立医院是否有必要去,一是特需病房有什么不同。
私立医院
中国目前有许多私立医院,也有不少医疗集团,例如和睦家、美中宜和等,但是客观来讲,这都不是一般老百姓会选择的,即使经济条件非常好的病人,在肿瘤治疗这个领域,它们通常也不是首选。
这是因为私立医院在某些特殊方面的表现很好,例如妇产科、眼科、口腔科等,这些科室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手术,并不需要太多辅助科室的配合,例如重症监护室、心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等。
在公立医院里,很多就诊环节会让一些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病人和家属非常“来气”,觉得自己明明是个“消费者”,但是却没有享受到一丁点儿基本的尊重。其实大多数病人还是能够理解,又便宜又好的事情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定是不科学的。但是肿瘤类的治疗,往往需要更多的科室来协同治疗,这在私立医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在中国,顶尖的专家仍然在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并没能做到又贵又好,所以在这种别扭的设置下,公立医院仍然是他们的最优选择。
私立医院能否获得优质人才,是它能够吸引病人最重要的因素。除了努力拥有更多更好的全职医生,私立医院也会请公立医院顶尖的医生过来动手术,给病人更好的就诊体验。现如今,也有一些专科的肿瘤类私立医院出现,如果病人已经购买过相关的商业保险,能够覆盖住所有的费用;或者近期公立医院的手术安排非常吃紧,私立医院能够大大缩短治疗的时间,并且费用也在你的承受范围内的话,你可以选择它。
选择之前要明确几件事。首先,这个来手术或者主诊的医生,是哪个医院的,是否会亲自为病人进行治疗;其次,这位医生大概会来几次,手术后如何联系;最后,这个医院每年进行多少类似的治疗,如果只是个位数的话,那么信任度需要打一定的折扣。
特需门诊/病房
各家医院都会设置特需门诊,或者国际诊疗中心,门诊的诊费大概在400元—1500元之间。特需门诊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让病人和专家有个相对轻松舒适的环境来交流病情。它们通常都是三甲医院自己的,专家也都是三甲医院的顶尖医生,所以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也有充分的保障。
特需门诊是给需求更急迫的病人一个高质量就医的通道,也可以调动起大专家的积极性来延长门诊的服务时间,提高服务质量。但也有人反映说,还特需门诊呢,花了1000块钱,进去说了几句话就让出来了。其实你不应该在意他说了几句话,而是要看他是否能解决你的问题。注意,是解决疾病的核心问题,而不是解决你的疑问。
有些病人是“十万个为什么”类型的,他会在意的问题是“我不抽烟为啥还会得病”“我这个病你让我手术,我能不能不手术”“我能不能吃中药”。但是从医生的视角来看,他更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出诊断和方案,例如:“我认为你大概率不是肺癌,观察半年再来复查就好。”他的意见非常明确,但是他确实没有太多时间来解释“为什么这个大概率不是肺癌”“如果是肺癌怎么办”“观察的时候会不会耽误成晚期”这些问题。你需要理解,你所关心的这些问题,医生也一定都了解了,之所以告诉你这个方案,是因为在医生这个终端大脑里,别的方案都不如这个方案好。
知识的力量,正在于此。
曾经有个故事,说是两个韩国人到美国旧金山游玩,突然一个人丧失意识晕倒了,就赶紧叫了救护车送去了旧金山扎克伯格捐款的知名医院。医生很热情地替他做了检查,认为他没有什么大碍。的确,在医院的躺椅上休息了2个小时后没事了。两个人非常享受这里的医疗环境,与医生们热情地告别了。但是2周以后,他们收到了一张旧金山医院寄来的医疗账单,居然要18000美元。两个人惊讶了,赶忙聘请了律师进行维权,说:“我们什么检查都没做,什么药也没吃,只歇了2小时,是自己好的,凭什么收我们这么多钱?!”
事实上,这个账单一点毛病都没有。为了这位晕厥的病人,医院要出动麻醉科、神经科、外科等一系列团队的医生来候着,这些医生的时间是最贵的,因为这属于专业的时间。虽然没有做什么检查和治疗,但是医生们用专业知识来下判断,并且在医院守候着以备不时之需,这都需要付出代价。最后两个韩国人还是倾家荡产付了账单。为什么英语第一课要学“I’m fine,thank you”呢,就是因为这句话太值钱了。在美国,别人问你要不要救护车,如果能反应过来一定要先说这句话,不然可能会让你背上数十万的天价治疗费用。
上面我们说的是特需门诊,其实相对简单,你花一定的钱买医生的时间和专业知识,获得一个初步的诊疗意见,相对来说性价比非常高,但是特需病房就不一定了。
各家医院的特需病房的计费标准不同,有的只加收床位费,例如普通床位费是100元/天,那么特需病房的床位费也许要600元—800元/天。也有一些医院,会采用双倍计价的方法。因此需要仔细询问看看总价的范围能否承受。据我了解,一般情况下,特需病房的费用是普通病房的双倍且不能报销。
特需病房只是一种选择,它不是医疗的根本需求。特需病房的护理团队非常专业,因为病人量相对较少,所以有更充裕的护理时间和一对一的服务,但也因为量比较少,所以护理团队的业务水平也未见得比普通病房的护理团队更熟练。因此,特需病房并不是医疗水平更高的地方,它只是对就诊体验更在意同时又有经济实力的朋友的一种选择。
海外医疗
海外医疗确实是很多非常有钱的人的选择。我们要承认,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在医疗方面都代表着就医的最高水平。只要不考虑钱的问题,那么在美国、日本的顶级医疗机构当中,理论上确实能够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那么,在医生眼中,国内外差别到底大不大?差别在哪里?在癌症领域,我已经连续5年参加了世界肺癌大会,并且每年都有口头发言,在会场也聆听了许多国外专家的演讲,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说,截止到2020年,来自中国的研究大约占据了全球的1/3,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声音。
在做手术方面,很多人会认为国外专家的技术更强,其实不是的。可以说,中国医生是最擅长做手术的。我看过非常多国家医生的手术,欧洲的医生,例如西班牙、意大利,医生做手术的风格和他们国家的文化风格非常相似,野蛮且浪漫。他们做手术,有时想怎么切就怎么切,谈不上章法——也许在人家看来这是一项伟大的艺术。而在日本,手术就变成了工匠精神的代名词,手术慢是必然的,有的手术要从早做到晚,特别是淋巴结清扫,往往比手术切除花的时间还要长,医生上午做一会儿,吃个午饭,下午再做一会儿,再吃个晚饭,再继续做……而美国的手术台则和美国人一样,是个大熔炉,里面什么样的医生都有,赶上什么医生全靠缘分。
在我看来,做手术和做饭是非常相似的。中国人做饭用盐有个词叫做“少许”,但是这个“少许”过于玄学,外国人根本理解不了。国外的手术更像是机械化培训的结果,并不像中国的医生,能够游刃有余,点到为止。所以如果需要做手术,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去海外就诊。
去美国治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有一些新药美国刚刚研发出来,国内还没有上市,所以到美国可以用到最新研发的新药。但是通常来说,这些新药的效果也并没有那么神奇,而且对中国病人是否一样有效也不得而知,这就导致很多人赴美治疗,最终客死他乡。所以,在赴美就诊之前,必须要咨询病人的意见,有这个觉悟之后再决定。
海外医疗最有价值的一点,并不在于获得最新的药物或者最好的手术,而是获得“第二诊疗意见”,很多人会忽略这一点。在拿到第一次诊断结果之后,如果对结果存疑,或者觉得自己还没有足够地“尽力”,这时候可以咨询一些进行海外就诊的中介机构和平台,获得一个独立的诊疗意见。如果这个意见和原来的医院一致,那么可以在原来的医院继续治疗;如果不一致,例如建议使用某个美国新研发的新药,那么可以考虑到美国就诊。又或者在美国进行影像和病理会诊后有可能推翻之前的结论,甚至有的癌症病人在二次诊疗之后,赫然发现自己原来不是癌,是之前的病理误诊,这都是发生过的事情。
所以,我建议每个有经济实力的人,如果在诊断和治疗方案存在疑问和顾虑的时候,可以选择相关的远程就诊平台。在2020年的疫情之下,去海外治疗并不是十分现实,但是远程会诊已经可以解决太多问题,这在我看来,就已经足够了。
简单来说,海外就诊的好处有:首先,它提供的第二诊疗意见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国内没有上市的新药。然而手术技术方面,中国的医生反而更有优势。所以说,国外的月亮并不一定比中国的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