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市民生活

法国于1813年在莱比锡附近的大会战中失败了,很快撤出了莱茵地区。

这下子妈妈让海涅做拿破仑式的英雄希望破灭了,只好培养他成为罗特帝尔德那样的大商人。

“孩子,拿破仑走了,咱德国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犹太人又该遭罪了,你学点本事才行。我看还是当商人更加可靠。”妈妈为海涅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她决心让海涅成为有钱的商人。

为了多少懂点汇票业务和殖民地商品,妈妈让这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去走访一位大香料商人的货栈,看人家怎样开汇票,并了解肉豆蔻是什么样的。

汇票的知识在海涅一生中多次派上了用场,肉豆蔻的知识他觉得没什么用。

接着,父母把他送到杜塞尔多夫商业学校去学习。

这期间海涅对商标的课程不太喜欢,对文学却产生极大的兴趣。他多么怀念往日舅舅那个富有魔力的小阁楼啊。

有时他不知不觉在课堂上走了神儿。

啊,拉起船锚沉重的铁链,扬起风帆远航冒险……

未来的诗人海涅这时还有一个著名的特点,就是神经质。任何喧闹声都使他不快活,甚至有痛苦的感觉。钢琴声、大声讲话……都使他的神经嘶鸣般地难受。另外他的嗅觉跟听觉一样敏锐,厌恶烟草的味道。他不爱音乐,不喜欢跳舞,他开始写诗歌。

1816年6月他从商校毕业。父亲把他交给法兰克福的林茨科普夫银行当学徒。

在这个城里,他独自一人,除了守柜台,还走访了共济会分会“最初的曙光”。在那里的阅览室,他遇见了德意志犹太作家、共和主义者路德维希·伯尔纳。

二人一见如故。谈了一会儿,海涅崇拜地说:“我看过你的作品,你为人民伸张正义。你只比我大11岁,可你的知识非常渊博,你的学问都是怎么得来的呀?”

“生活、读书、勤奋,”伯尔纳直率地说,“我的学问并不渊博,现在不是正来阅览室里读书吗。你的学问正走向渊博,你不是也来读书吗!有志不在年高,只要你努力,一定比我强。”

从阅览室出来,伯尔纳提议:“既然咱俩都是犹太人,应该去隔离区里战后恢复的犹太小巷看看。”

他们穿过法兰克福市区,来到一条一眼望不到头的小巷,他们从一个狭窄的夹道一前一后地挤了进去。

进了巷子里,看不见太阳,也看不见头顶上的天空,黑洞洞的。蚊子、苍蝇直向脸上扑,发出轰轰声。垃圾遍地,脏水横流,到处散发着一股股恶臭味。他们用手帕把鼻子、嘴捂上,以抵御臭气的污染……

他们好不容易穿出小巷。

“这就是我们犹太人的生活环境!”

“这也叫生活?”

他们愤愤不平地含泪握别。

这个隔离区犹太巷正在执行“犹太人居住法”。这里住着500个家庭,每年只允许14对男女结婚,犹太人被排除在所有的体面职业之外。他们白天不准离开巷子,只有从17时起才允许外出散步,但既不得出现在林阴道上,也不得在散步的小径上。否则的话,就有人喊:“弄钱去,犹太人!”把他们赶走。

犹太人的左边衣袖上,都得佩有明显的标记——一个黄色的环。

重新恢复的犹太巷的阴影牢牢地印在海涅的心里,使他身心不得安宁。

他决心以新的浪漫派的诗歌给他犹太血统的同胞罩上一种光环。

……

在银行里干了没几个月,海涅的叔父所罗门把他安排到汉堡自己的商行里。

这样,哈里·海涅便住进了叔父的豪华住宅。

每天傍晚6点钟的时候,正是所罗门家的晚餐时间,一般总是会有一辆十分华丽的马车来到家门口,车夫和穿着非常讲究的号衣的男仆把军官接下车,然后在主人的恭候下,进入餐厅。

桌上的银餐具里装的是丰盛佳肴,大家的话题多半围着刚端上来将要被吃掉的精美食品转。

一道菜端下去,一道菜又端上来,酒杯叮叮当当地碰着,一张张嘴大嚼大咽,大呼小叫,烟雾弥漫整个大厅。

海涅看不惯这些,更听不得这些话语,闻不得这种气味,他常常简单地吃几口,便退出来。

面对叔父的挥霍与丰盛的酒宴,他感慨万千。这与犹太巷比真是地下天上,几家欢乐几家愁!

1818年5月,叔父所罗门让海涅作为英国纺织制品公司的特派员,开设了一个“哈里·海涅公司”。可是海涅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上面,没过多久,公司就倒闭了。

海涅从此结束了他的商人生涯。

这便是他对市民生活的一段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