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设计与制作实战宝典
- 石鑫编著
- 1668字
- 2021-11-03 13:21:42
1.7 无线输电
无线输电指不经过电缆把电能从发电装置传送到接收端的技术。无线输电技术与无线电通信中所用的发射和接收技术并无本质区别。如果无线输电得以实现(最可能的是在小功率、短距离情况下),那么在房间里的各种电气设备便可接收无线电能。杂乱如麻的电线和插线板将不复存在,而且一次性电池的使用量也会大为减少,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都非常有利。若各种公共场所都安装无线充电设备,就不会出现没带充电器而不知所措的问题。电车也不必到充电站进行充电,而且也会减少因蓄电池没电而停止运行的情况。病人不需要做手术就可以给体内的电子设备充电。无线输电技术还在多领域得到利用,如海上风力发电站向陆地输电、向自然条件艰险的地区输电,以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等。
1.7.1 无线输电的4种方式
(1)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无线输电
在变压器的一次侧输入交变电流,二次侧会由于电磁感应原理感应出电动势,若二次侧电路连通,即可出现感应电流。对于无线输电而言,变压器的一次侧相当于电能发射线圈,二次侧相当于电能接收线圈,这样就可以实现电能从发射线圈到接收线圈的无线传输。
虽然电磁感应原理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初衷并不侧重于电能的传输,而是利用能量的转化改变电压、电流的数量级,但其对无线输电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尤其是电能的小功率、短距离传送。目前使用电磁感应传递电能的主要有电动牙刷,以及手机、相机、MP3等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由充电底座进行无线充电。电能发射线圈安装在充电底座内,接收线圈安装在电子设备中。
(2)谐振式无线输电
与无线通信原理类似,发送端谐振回路的电磁波可全方位开放式弥漫在整个空间,接收端回路谐振在该特定的频率上,从而实现能量的传递。这种输电方式在接收端输出功率比较小时可以得到较高的传输效率。但其存在电磁辐射,传输功率越大,距离越远,效率越低,辐射越严重。因此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小功率、短距离的场合。
(3)基于磁耦合共振原理的无线输电
该方式需要发射和接收两个共振系统,可分别由感应线圈制成,通过调节发射频率使发射端以某一频率振动,其产生的不是弥漫在各处的普通电磁波,而是一种非辐射磁场,即把电能转换成磁场,在两个线圈间形成一种能量通道。接收端的固有频率与发射端频率相同,因而产生了共振。随着每一次共振,接收端感应器中会有更多的电压产生。经过多次共振,感应器表面就会集聚足够的能量,这样接收端在此非辐射磁场中接收能量,从而完成了磁能到电能的转换,实现了电能的无线传输。未被接收的能量被发射端重新吸收。这种非辐射电磁场的范围比较有限,不适用于长距离传输,要求发射端与接收端在感应线圈半径8倍距离之内。
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rinSoljacic研究小组利用此原理,用两个直径为1500px的铜线感应线圈作为共振器,一个与电源相连,作为发射器,另一个与台灯相连,作为接收器,成功把一盏距发射器2.13m开外的60W灯泡点亮。
(4)微波无线输电
前几种无线输电方式适用的距离、传输的功率都比较小,要想实现长距离、大功率的电能无线传输,可采用微波或激光的传输方式。由于微波或激光的波长比较短,故其定向性好,弥散小,可用于实现电能的远程传输。这种传输系统由电源、电磁波发生器、发射天线、接收天线、高频电磁波整流器、变电设备和有线电网组成,大致流程如下:电源→电磁波发生器→发射天线→接收天线→整流器→变电→电网。
2015年,日本先后两次成功进行微波无线输电实验,该成果有望用于太空太阳能发电领域。
1.7.2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简易无线输电
(1)工作原理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简易无线输电原理图如图1.37所示。图中,线圈直径为30mm,用0.5mm的漆包线绕制15圈,负载用多个发光二极管替代,发光二极管点亮的个数可以定性表示无线输电的效率。
(2)制作与调试
图1.38为在点阵板上焊接完成的简易无线输电装置。元器件参数见图1.37,个别阻容元件参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图1.39为绕制完成的耦合线圈。图1.40为耦合线圈无线输电实验图,如果在耦合线圈中加入磁芯(铁氧体材料),则无线输电效率明显增强,如图1.41所示。
图1.37 无线输电原理图
图1.38 简易无线输电装置
图1.39 耦合线圈
图1.40 耦合电圈无线输电实验图
图1.41 加入磁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