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

2021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中国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持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研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信息惠民服务,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着力提升网络空间法治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深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互联网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布局

中国加快部署宽带网络和卫星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城乡全面覆盖,加快IPv6在基础设施、行业应用等方面的规模部署,迅速推进算力、新技术和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宽带网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和光纤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加快推动双千兆网络建设。光纤到户端口总数达到8.99亿个,覆盖4.67亿用户,其中千兆光网覆盖的用户总数超过8000万[1]。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截至2021年6月,中国5G基站总数达到96.1万个,占全球的70%以上,实现了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2]。IPv6规模部署成效显著,活跃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6月,IPv6地址数量为62023块/32,IPv6活跃用户数量达到5.33亿户[3],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基本完成IPv6改造[4]。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工作的通知》全面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加快促进互联网演进升级。持续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引导力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赛迪智库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重点领域的投资规模约为1万亿元。国家出台政策推动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加快构建,截至2021年3月底,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超过100个,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000万台,工业App数量突破59万个,上云企业超过百万家,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万亿元[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加快培育新兴消费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车联网和充电桩(站)布局应用。2020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批复支持湖南(长沙)、重庆(两江新区)等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卫星互联网加速发展,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达到4033亿元,同比约增长16.9%[6]。2021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开启卫星互联网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网络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创新意识和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算法研发突破,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在高性能计算、量子通信、操作系统等领域取得突破。技术短板持续攻关,开源生态进一步构建,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逐渐形成正向循环。

E级超算逐步进入技术攻坚阶段。在2021第57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位列第4,天河2A位列第7。存储器产业进展迅速,逐渐从技术突破向产能提升转变。操作系统产品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全场景分布式鸿蒙操作系统正式进入商业化推广应用阶段。量子信息前沿探索稳步推进,量子通信、计算和测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开源生态逐步完善,开源产品日益丰富,中国各大互联网公司逐渐进入世界开源重要贡献者行列。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新药研发、自动驾驶等应用加速落地,满足社会迫切需求。

(三)数字经济引领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

中国大力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各地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双重影响下,中国数字经济仍保持蓬勃发展态势。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的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从结构上看,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向全球高端产业链迈进;产业数字化进程持续加快,规模达到31.7万亿元,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7]。电子商务稳中求进,在线服务业电商呈现暴发式增长态势,社交电商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7.21万亿元,同比增长4.5%;电子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规模达到5.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9%[8]。自由贸易区建设力度加大,2020年,国家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新设北京、湖南、安徽3个自由贸易区,将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等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中国跨境电商增速较快,高端制造出海趋势明显。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4195亿元,同比增长46.5%,在品类上已由相对低价、高频消费品向高端制造品转变。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全面推进,试点城市和范围不断扩大,试点省市基本涵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西部、东北、西北等不同地区。截至2021年6月,试点场景已超过132万个,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累计交易金额约为345亿元[9]。共享经济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2020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为33773亿元,知识技能、医疗共享等领域的市场规模大幅度增长,但共享住宿、共享办公、共享出行等领域市场规模同比显著下降[10]。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新增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重要渠道。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网约配送员等25个新职业[11]。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人才培养力度加大,2021年1月,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其下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推动构建可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四)信息惠民服务迸发新活力,在线服务水平全球领先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不断提升“互联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动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12]。中国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形式;中国在线教育用户、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分别为3.25亿人、2.39亿人,分别占全体网民的32.1%、23.7%[13]。互联网医院已进入高速发展期,近九成实体医疗机构、互联网相关企业积极布局互联网医院建设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互联网医院达到1004家,年度诊疗人次同比增长150.0%[14]。智慧城市进入全面发展时期,逐步向县级和社区延伸,多地启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未来社区”“智慧物业”等试点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全面布局,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已在全国部署了117个数字乡村的试点县(市、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行政村通光纤率和4G覆盖率均超过98%。截至2020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79万亿元,建设运营益农信息社45.4万个[15]。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全面推广运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省通办”成为趋势,逐步实现政务服务“掌上办”“指尖办”。根据2020年联合国发布的《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2018年的第65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45位。其中,作为衡量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核心指标的在线服务指数排名大幅度提升至全球第9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并发挥显著作用,涵盖45个国务院部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567多万件事项,汇聚政务服务办件约11.6亿件[16]。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防疫健康码”,使用次数超过400亿人次,推动全国实现健康码“一码通行”。

(五)网络内容建设不断增强,内容生产模式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各网络主体主动参与正能量内容建设,采取多元传播手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推动网络内容建设步入新阶段。

一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阐释掀起热潮。新闻网站、理论网站充分发挥优势,用好新媒体传播手段,围绕《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主要内容,推出一批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易于接受、乐于传播的新型融媒体产品,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媒体平台的作用,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的巨大成就和先进党员的优秀事迹,持续做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十四五”规划开局等重大主题宣传策划,扩大主流舆论声量。加快推进实施“中国正能量精品征集评选展播工程”,集中展示一批积极发挥网上正能量引导作用的年度优秀人物和作品。短视频持续发力,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有效方式。截至2021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户,占全体网民的87.8%[17]。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发挥优势,积极投入建党百年主题短视频的创作和传播工作,引导平台用户创作大量优秀微纪录片、短视频节目,在党史学习教育网上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内容产品更加注重以用户为中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县级融媒体逐步实现从井喷式增长到提质增优转变,多地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网络媒体技术促使网络内容产品迭代更新,文化产业持续蓬勃发展。“5G+超高清”技术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2020年12月,咪咕汇完成全球首场5G+8K+云演艺盛典直播,2021年央视春晚首次采用8K超高清视频直播,以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呈现。中国持续开展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洛神水赋》等节目将高科技与中华传统文化充分融合。据官方统计数据,该节目播出10日内,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近50亿次,48小时内热搜上榜19次,视频的播放量突破亿次,有力地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同时,中央新闻网站围绕重点主题推出双语短视频,开展“我眼中的中国共产党”全球寄语网络传播活动等,增强文化传播产品的互动性,传播中国的发展故事,全方位展现中国的新变化。

(六)网络安全威胁多元化,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加快构建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网络安全态势,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数据安全等重点领域网络安全顶层设计和制度标准建设,加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发,提升网络安全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网络安全治理成效显著。

但随着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威胁面临新的风险挑战。2021年上半年,捕获恶意程序样本数量约2307万个,日均传播次数达582万余次,境内感染恶意程序的主机数量约446万台,同比增长46.8%,网络安全漏洞风险仍然较大,2021年上半年,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新收录的通用型安全漏洞达到13083个,其中“零日”漏洞数量为7107个,同比大幅度增长55.1%。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大规模发展引发新的网络安全问题,云平台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居高不下,直接暴露在互联网上的工控设备和系统占比较高。用户个人信息和数据泄露问题突出,微信小程序、车联网等安全隐患引发高度关注。中国扎实推进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这是中国数据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国务院出台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为深入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同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多部委联合印发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等文件。加大网络安全审查力度,对滴滴出行、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等平台企业实施网络安全审查。网络安全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网络安全产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初见成效,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向纵深推进,启动“网络安全万人培训资助计划”等项目,推动解决网络安全人才紧缺难题。持续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

(七)网络空间法治化全面推进,平台经济治理迈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对“依法治理网络空间”进行全面部署,指出要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中国持续完善网络法律制度,从规范性、原则性立法逐渐走向精细化和垂直领域立法,加大网络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公民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

网络立法持续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立法进程不断加快。2021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对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等社会关切问题作了有针对性规范,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为积极规范App个人数据收集行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常用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对输入法、地图导航等14种常见类型、用户下载量大的上千款App开展了专项检测评估,公开通报了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351款App,并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依法下架处罚,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18]。加强平台经济监管,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此,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出台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实施的“二选一”垄断行为做出了行政处罚,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网络直播行为。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网络保护”专章,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全国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彰显了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网络空间权益的决心。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清朗”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摄像头偷窥等黑产集中治理工作,对“饭圈”乱象、移动应用程序信息内容乱象等实施专项整治,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据统计,2020年,全国网信系统依法约谈网站4282家,对4551家网站给予警告,有关网站依据用户服务协议关闭各类违法违规账号群组15.8万个[19]。中国积极开展网络普法工作,将网络普法融入网络立法、执法、司法全过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观念深入人心。制定“八五”普法规划,强化全国智慧普法平台功能,建立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主体作用,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加强网络诚信建设,举办中国网络诚信大会,倡导网络文明,努力营造人人建言献策、人人参与网络诚信的良好氛围,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网络空间环境。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处置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受理举报事项1.63亿件,同比增长17.4%[20]。中国网络谣言治理的阵地不断发展壮大,由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引领、中央媒体平台和省级辟谣平台跟进的联动辟谣机制作用明显,成为网络谣言治理的重要力量。

(八)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数据安全主张逐步成为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把握信息革命历史机遇,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开创数字合作新局面,打造网络安全新格局,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一年来,中国持续深入推进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进程,推动以联合国为主渠道、以《联合国宪章》为基本原则制定数字和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向欠发达国家提供技术、设备、服务等数字援助,使各国共享数字时代红利,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国提出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中建立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等重要主张,被联合国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接纳并写入最终报告。依托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IGF)、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世界经济论坛(WEF)等平台,中国深度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多边活动。连续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搭建合作平台,共商网络空间发展大势。加强理念阐释,发布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编纂相关案例教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主张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数字援助助力消除贫困,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数字减贫研讨会等场合,分享数字减贫实践经验和儿童网络保护的中国案例,筹建成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为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机构。巩固和推进网络空间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APEC)、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网络空间多边合作,发布了《G20数字经济部长宣言》《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中非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等一系列合作宣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各方就电子商务规则、跨境数据流动等内容达成共识,有力促进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继续做好中美、中俄、中欧等双边交流合作,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网信合作交流,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建设合作。中美举行高层战略对话,相互增进了解;《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拓展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中国同阿拉伯联盟共同发表了《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阿拉拍联盟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与中国共同发表数据安全倡议的区域组织;与非洲联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非洲联盟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双方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数字化、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先机。

(九)信息技术引领公益范式变革,网络公益形式更加丰富多元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规范发展网络慈善平台,明确提出了发展网络公益的重要性。与传统公益相比,网络公益提升了公益参与的透明度、便捷性和可及性,公益活动形式多样化、场景多元化,各类公益产品不断涌现,公益项目开展形式推陈出新,个人参与程度不断扩大。

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信息可追溯、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等特点,有效提升公益项目的信息透明度,有助于解决公益信任难题。2020年12月,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2020区块链+公益慈善研讨会”并共同探讨借助区块链技术,并共同探讨借助区块链技术,创新“链接公益”新模式,让新技术为公益增信赋能[21]。互联网企业借助其平台优势和流量资源不断推动公益参与扩大规模,其中公益消费是正在不断发展的公众参与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之一。腾讯公益发起的“99公益日”参与人次和捐款规模持续上升。2020年,“99公益日”累计5780万人次,捐赠善款达23.2亿元,加上3.24亿元企业配捐和4亿元腾讯基金会配捐,共募得善款30.44亿元。2021年7月,为支援河南持续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新浪微公益平台迅速上线多个抗洪防汛公益项目。截至7月22日,共上线25个项目,累计144.64万人捐款,捐款总额达到2984.72万元[22]。小额捐赠用户占比大幅度上升,公益项目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资源支持。更多创新、高效的公益项目也涌现出来,互联网公益的生态更加丰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