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物流成本管理认知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在企业实践工作中,管理者通过科学有效的物流成本管理,掌握企业物流成本实际状况,发现企业物流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物流成本核算结果,制定企业物流规划,确立物流管理战略;对物流活动的相关部门进行比较与评价,协调管理,在满足服务要求的条件下,实现物流系统成本最低。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

1.通过物流系统的标准化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需要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物流系统标准化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设备统一规范,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能有效衔接,就可以提高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2.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达到供应链成本最低与效率最优化均衡

实行供应链管理不仅要求本企业的物流体制效率化,而且需要本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以及客户、运输业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正因为如此,为追求成本的效率化,企业中不仅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要加强成本控制,采购部门等其他各职能部门也要加强成本控制。同时,提高对客户的物流服务可以确保企业利益,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

3.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管理成本与物流信息标准化程度关系密切,物流信息标准化程度又影响着各个物流环节或不同企业,甚至不同国家物流活动衔接的效率与成本。要实现企业与其他交易企业之间效率化的交易关系,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一方面,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能由此建立起战略的物流经营系统。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可以将企业订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或部门间的经营行为和计划。企业或部门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可以从整体上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使混杂在其他业务中的物流活动的成本能精确地计算出来,而不会把成本转嫁到其他企业或部门。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充分考虑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内涵

物流成本管理是对物流成本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及控制等管理活动,通过管理物流成本达到物流管理的目的,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通过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降低物流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物流成本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物流费用归集与分配,计算出物流活动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二)物流成本分析

物流成本分析是在物流成本核算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揭示物流成本水平变动的原因,进一步查清影响物流成本变动的各种因素,并计算出企业的物流成本效率指标。

(三)物流成本预测

物流成本预测是根据有关的物流成本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未来的物流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在物流成本管理的许多环节都存在物流成本预测问题,如运输环节的货物运输量预测、仓储环节的库存量预测以及流通加工环节的加工量预测等。

(四)物流成本决策

物流成本决策是在物流成本预测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从未来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成本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较优的方案的过程。如仓库或配送中心的新建、改建以及扩建方案的选择,装卸搬运设备的购置选择等。

(五)物流成本预算

物流成本预算是根据物流成本决策所确定的方案、预算期间的任务以及有关资料,通过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形式规定预算期间物流各环节的耗费水平和成本水平,并包括保证物流成本计划顺利实现的各种措施。

(六)物流成本控制

物流成本控制是根据计划的目标,对影响物流成本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物流成本预算的顺利完成。物流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七)物流成本绩效评价

物流成本绩效评价是运用一定的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性及定量分析,对企业的物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物流成本效益水平和经营成果。

(八)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

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是通过对供应链成本及其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并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进而对供应链中的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

上述物流成本管理活动的各项内容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物流成本核算是物流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物流成本分析是对物流成本管理工作的评价和探讨;物流成本预测是物流成本决策的前提;物流成本预算是物流成本决策方案实施的具体化;物流成本控制是对物流成本预算的实施进行控制,以保证目标的实现;物流成本绩效评价是对物流成本决策的正确性和物流成本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肯定成绩,发现问题,以利于新的决策的实施;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供应链的角度来对待物流成本管理工作,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控制供应链物流成本,从而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供应链的绩效。

三、物流成本管理的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1.横向比较

把企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退货物流和废弃物流 (有时包括流通加工和配送)等各部分的物流费用分别计算出来,然后进行横向比较,比较各部分物流费用的多少。如果是供应物流费用最多或者异常多,则应详细查明原因,改进管理方法,以便降低物流成本。

2.纵向比较

将企业历年的各项物流费用与当年的各项物流费用进行比较,如果增加了,应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制定改进措施。

3.实际与计划比较

将企业当年实际支出的物流费用与原来编制的物流费用预算进行比较,如果超支了,分析超支的原因,以便能掌握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想一想:比较分析法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有何益处?

(二)活动优化法

活动优化法就是通过对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目的的管理方法。物流过程是一个创造时间性和空间性价值的经济活动过程,为了能提供最佳的价值效能,就必须保证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和物流过程的通畅。物流系统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需要进行优化,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可先在其单项活动范围内进行,再发展到整个物流系统的模拟,采用最有效的数理分析方法来组织物流系统,使之合理化。具体内容如下:

1.运用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制定最有效的运输计划,实现货物运输优化

运输问题是物流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问题,如果某种物品的生产成本、单位运输费用和运输距离以及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消费地需要量都是确定的,则可以用线性规划来使工厂生产的物品运到消费地的总运费最低。如果工厂的生产量发生变化,生产费用函数是非线性的,就应使用非线性规划来解决运输问题。线性规划的运输问题常用的求解方法有单纯形法和表上作业法,对于大规模的、计算复杂的运输问题可用计算机软件来辅助解决。

2.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选择最佳的货物配送线路,实现货物配送优化

配送线路是指各送货车辆向各个客户送货时所要经过的线路,它的合理与否对配送速度、合理利用车辆和配送费用都有直接影响。目前比较成熟的确定优化配送线路的方法是节约法,也叫节约里程法。

3.运用存储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库存量,实现物资储存优化

储存是物流系统的中心环节,物资从生产到客户手中需要经过的每个阶段几乎都会发生储存问题,其中确定合理库存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通过存储论解决,其中主要的一种方法是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即EOQ模型。

4.运用模拟技术,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研究,实现物流系统最优化

如克莱顿-希尔模型就是一种采用逐次逼近法的模拟模型。这种方法提出物流系统的三项目标:最高的服务水平、最少的物流费用和最快的信息反馈。在模拟过程中,采用逐次逼近法来求解下列决策变量:流通中心的数目、对客户的服务水平、流通中心收发货的时间、库存分布和系统整体的优化。

(三)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即通过对物流成本的综合效益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强物流管理的方法。例如,采用集装箱运输,一来可以简化包装,解决包装费问题;二来可以防雨、防晒,保证运输途中的物品质量;三来可以起仓储作用,防火、防盗。但是,由于简化包装降低了包装强度,货物在仓库不能堆码太高,因而浪费了仓储空间,降低了仓储能力。对运用集装箱运输就可以用物流成本这一统一尺度进行计算和综合评价,分别计算出上述各个环节的物流费用,经过全面分析得出结论,这就是物流成本管理的综合评价法。

(四)排除法

在物流成本管理中,有一种方法叫作活动标准管理 (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 ABM)法。其中一种做法就是把与物流相关的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附加价值的活动,如出入库、包装、装卸等与货主直接相关的活动;另一类是无附加价值的活动,如开会、改变工序、维修机械设备等与货主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其实在商品流通中,如果能直达送货,就不必设立仓库或配送中心,可以实现零库存,等于避免了物流过程中的无附加价值的活动。如果将上述无附加价值的活动加以排除或尽量减少,就能达到节约物流费用的目的。

(五)责任管理法

责任管理法是明确物流成本管理责任主体的方法。在企业中,划分出若干个责任中心,由各责任中心对自己所能控制的物流成本负起责任。例如,在生产企业中,客观地讲,物流本身的责任在物流部门,但责任的源头却在销售部门或生产部门,分清类似的责任有利于控制物流总成本,防止由于各个部门随意改变计划而产生无意义、不发生任何附加价值的活动。

想一想:以上哪种物流成本管理方法最好?

四、物流成本管理的相关学说

归纳国内外学术界对物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研究,物流成本管理相关理论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复杂而繁多,但许多理论和学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这些理论成果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黑大陆”学说

在财务会计中,把生产经营费用大致划分为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然后把营业费用按各种支付形态进行分类。这样,在利润表中所能看到的物流成本在整个销售额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其重要性当然不会被认识到,这就是物流被称为“黑大陆”的一个原因。

考虑到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管理对企业盈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1962年,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他将物流比作“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强调应高度重视流通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彼得·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特别突出,它是流通领域中人们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学说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黑大陆”学说是对20世纪中叶经济学界存在的愚昧认识的一种批驳和反对,它指出在市场经济繁荣和发达的情况下,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发展都没有止境。“黑大陆”学说也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即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与实践皆不成熟。

(二)效益背反理论

效益背反又称二律背反,这一术语表明了两个相互排斥而又被认为是同样正确的命题之间的矛盾。效益背反理论认为,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普遍的现象,是物流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物流系统的效益背反包括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和物流各功能活动之间的效益背反。

1.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

一般来讲,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适用于收益递减原则。如图1—2所示,在服务水平较低的阶段,如果追加X 单位的物流成本,物流服务水平将提高Y;而在服务水平较高的阶段,同样追加X 单位的物流成本,物流服务水平只提高Y' (Y'<Y)。所以无限度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物流成本上升的速度会加快,服务效率则没有多大提高,甚至会下降。

2.物流各功能活动之间的效益背反

物流成本之间存在效益背反规律,物流的各功能活动 (如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之间的效益背反如图1—3所示。如减少库存据点并尽量减少库存,会使库存的补充更加频繁,必然增加运输成本。因此,物流系统是以成本为核心,按最低成本的要求,使整个物流系统化。它强调的是调整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强调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这要求必须从总成本的角度出发,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追求整个物流系统总成本的最低。

图1—2 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关系

图1—3 物流各功能活动之间的效益背反

(三)服务中心论

该理论是在效益背反理论的基础上,由欧美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存在效益背反关系,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时并不能一味地强调节约耗费、降低成本,而应该立足于在保持和提高企业对客户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寻求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点,保持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服务中心论认为物流活动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在于提高了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该理论对物流的描述采用了“后勤”一词,强调物流活动的保障职能,通过对企业竞争优势与能力的培养,从整体上压缩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

(四)“第三个利润源”说

“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日本物流成本学说的权威学者西泽修在1970年提出的。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由于市场商品匮乏,制造企业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销售出去,于是就大力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即“第一个利润源”。当产品充斥市场、供大于求、销售产生困难时,也就是第一个利润源达到一定极限,很难持续发展时,企业便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人力领域最初是廉价劳动,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此即“第二个利润源”。然而,在这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开始被人们重视,于是出现了西泽修教授的“第三个利润源”说。

当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达到一定限度、不能再扩大利润的时候,如果能有效降低在企业成本中占据相当高比重的物流费用,就等于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因此人们把物流管理称为“第三个利润源”。“第三个利润源”说认为物流管理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重要活动。非但如此,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造利润的主要领域。

(五)物流冰山说

物流冰山说也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潜心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当时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见图1—4)。

图1—4 物流冰山说图解

西泽修指出,盈亏计算表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栏中记载的“外付运费”和“外付储存费”的现金金额,不过是冰山之一角。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是看不到的黑色区域,即隐性成本;而看到的不过是它的一小部分,即显性成本。物流便是一座冰山,其中沉在水面以下的是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看到的不过是物流成本的一小部分,人们过去之所以轻视物流,正是因为只看见了冰山的一角,而没有看见冰山全貌。

在企业财务会计中,向企业外部支付的物流成本能体现出来,即为显性成本;而企业内消耗的物流成本一般是不能体现出来的,即为隐性成本。如果把会计报表中记载的物流成本只看成企业外部支付的部分,把它误解为冰山全貌,企业就会面临险境。只有对物流成本进行全面计算,才能够解释清楚混在有关费用中的物流成本。

(六)战略中心论

战略中心论认为,物流具有战略性。对企业而言,物流不仅是一项具体的操作性任务,而且是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这一学说把物流提升到相当高的位置,认为物流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是在哪一个或哪几个环节节省了多少费用的问题,企业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物流给企业长期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七)绿色物流论

绿色物流论是指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的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传统直线型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的同时,树立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概念和全新理念,设计和建立一个环形的、循环的物流系统,使到达物流末段的废旧物质能回到正常的物流过程中来。

(八)系统论

1973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海斯凯特在其著作《企业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中,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其主要观点有:企业各物流活动之间、物流与其他经营活动和客户服务之间存在普遍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考察个别物流活动的变化时,应尽可能从总体和系统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要素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对物流活动应当进行系统管理,要对各种物流活动成本及其相互关系,在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约束下,进行有效协调和权衡。也就是说,不管是显性成本还是隐性成本,所有的物流活动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成本。该理论通过物流成本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成为研究物流管理的切入点。

(九)价值链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采购的兴起,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要求企业物流战略的制定与成本管理必须摒弃狭隘的内部成本观念,要着眼于产业链的构成与变化,将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延伸到整个价值链。该理论采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与方法对企业的物流实行管理,认为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所处价值链的整体运转效率,而不是企业自身单方面降低成本,因而物流成本管理必须摒弃单个企业物流成本最小化的观念,要从整体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寻求价值链成本的最小化,提升价值链的整体竞争力。它是价值链上所有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价值链物流成本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才能真正地、持续地降低。

上述物流管理理论的存在表明,目前理论界对物流成本的真面目还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而且存在各学派各执己见的现象,但是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却始终围绕着物流成本这一关键词展开论述。

想一想: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相关学说,你还了解哪些?

案例共享

物流成本统计数据引发的思考

国际上通常用社会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来衡量一国的物流发展水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是指一年产生的 GDP 要在物流方面花费多少成本。中国物流成本2010年是7.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是17.8%;2013年是10.2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是17.9%。

美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自2001年以来一直保持在低于10%的水平,2010年甚至低至8.3%。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社会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上,中国比美国高出一倍左右。尽管这其中有两国经济结构、统计口径等因素影响数据的差异,但还是可以看出中国在物流成本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各个国家在经济结构、产业发展水平和物流活动效率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也有所不同。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离不开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只有在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趋于科学合理,并且有了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社会物流成本的水平。

知识链接

完善物流成本核算管理的思路

物流成本制度创新,拓宽了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物流成本的概念的拓展,体现在企业物流成本不仅包括物流活动的各种耗费,而且应该考虑资金占用的成本,主要是库存占用资金的利息,实践中还应考虑因库存期过长造成的商品贬值、报废等代价,尤其是处于产品更新快、竞争激烈的行业 (如电子、电器、汽车等)的企业。此外,物流成本中还应包含资金周转速度的内涵,如存货周转率等指标,才能真正反映物流实际成本。

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完善物流成本的分类。物流成本的分类方式,可以按物流领域、支付形态、物流功能、归属标的、成本性质及营运管理等标准划分。可以在合理利用现行成本会计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拓宽一种典型的物流成本分类方法,归类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三大项。直接成本是为完成物流工作而引起的费用,如运输、仓储、原料管理、订货处理以及库存的某些方面的直接费用,是能从传统的成本会计中提取出来的。间接成本是难以割舍的,是作为一种物流运作的资源分配的结果,一般是在固定的基础上分摊的。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的归属方式加入了会计师的猜测和估计。

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传统会计方法仍是首选的核算技术。如果仅仅为了方便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就立即完全放弃已比较成熟的财务会计制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由于其对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甚至影响了物流合理化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引入一种属于更广泛的完全成本范畴的成本核算方式:作业成本法。

企业将所有与完成物流功能有关的成本纳入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类中,将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资源成本正确地分摊到各类作业上,进而计算出物流服务的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总之,一项特殊的成本除非它是置于物流组织的管理控制下,否则不应分配给物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