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宫廷声乐艺术

唐代宫廷,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本人对歌舞戏剧的爱好,使之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步骤来促进其繁荣,其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对于宫廷乐部机构的建设与充实。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前,就有自己的蕃邸散乐一部。登基之后,下令设置左右教坊,并把自己的散乐乐人统统隶入。唐玄宗还选拣太常寺坐部伎子弟三百人,集中于长安禁苑梨园,建立了一个皇家歌舞艺术教育基地,集中教练宫廷歌舞演员。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曾挑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习歌舞,有时皇帝还亲加教正。玄宗李隆基自任崔公(又称崖公),亲自教坐部伎子弟“丝竹之戏”,这些梨园的歌舞艺人被称为“梨园弟子”。同时,又设宫女数百,置于宜春北院,也称“梨园弟子”。在唐玄宗的经营下,宫廷宴乐机构成为一个庞大的组织。

figure_0067_0040

长安隋墓乐舞俑

大曲本来是为群臣贵宾用于宫廷娱乐的俗乐歌舞。唐代的宫廷大曲,有些直接采用隋朝的“九部乐”。大曲成了唐代宫廷音乐、乐舞的主流。

唐代大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祭祀、歌颂、宫宴、历史、爱情等。由于大曲为宫廷皇室专用,其演出排场之气派、演员之众多、水平之高、舞台美术之豪华,构成了民族乐舞的空前成就。唐大曲的发展,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figure_0068_0041

唐郑仁泰墓乐舞俑

唐明皇时的大曲又称作法曲。在原来的大曲音乐中,糅入了佛曲、道曲的因素,增多了清淡缥缈的气质。

唐大曲音乐为各段落反复演奏的曲体,多采用一曲若干段词。

唐大曲的曲体结构由“散序”“拍序”“破”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的“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第二部分“拍序”以歌唱为主,器乐为之伴奏。第三部分“破”是器乐、歌唱、舞蹈的综合表演,是全曲的高潮。

唐大曲的曲目,有的是新创,有的是旧曲填词,曲调丰富、曲体结构多变。据沈括《梦溪笔谈》说,《霓裳羽衣曲》共有十三叠。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则说全曲共有36遍,其中“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法曲大曲之一。为唐玄宗作于开元年间。表现了月宫仙境幻游的景象。飘飘欲仙的内容,亦真亦幻的表现手法,加之精美的服装、豪华的舞美,使法曲大曲《霓裳羽衣曲》成为唐代乐舞艺术的顶峰佳作。

《霓裳羽衣曲》在唐代也被称为法曲。法曲兴起于梁代的佛教音乐,至隋唐时法曲已融入宴乐之中。法曲在唐代前期极为盛行,当时的法曲除了仍保留了佛教法曲音乐外,还融入了本土的“道曲”,题材内容更趋于民俗化。

figure_0069_0042

唐玉雕“霓裳羽衣舞”

《雨霖铃》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据段安节《乐府杂录》载:“雨霖铃,明皇自西蜀返,乐人张野狐所制。”这首《雨霖铃》相传为唐玄宗为悼念贵妃而作。王灼《碧鸡漫志》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玄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子弟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三卷载:“洎至都中,复幸华清宫,从宫嫔御,皆非昔人,帝于望京楼令徽奏此曲,不觉凄怆流涕。后入法部,有大曲。”全曲速度徐缓,旋律凄切,风格深沉,悲辛可诵。晚唐著名诗人张祜的《雨霖铃》以此为词:

雨霖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垂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
figure_0069_0043

西安唐乐俑

全曲用字似俗,实则质近于古,为乐府辞风。通篇不言神伤,但却声泪俱尽,情韵双绝,尤以南内无人,更见思意弥切,大唐宫廷声乐之风可见一斑。

李龟年是开元初年著名的宫廷乐工,擅吹筚篥,擅奏羯鼓,长于作曲,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深得玄宗宠爱。王灼《碧鸡漫志》云:“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鹤年、龟年能歌,制《渭州曲》,特承顾遇,于东都大都第宅,僭侈之制,逾于公侯。”

永新是开元年间最为著名的歌唱家,本名许和子,因入宫前为吉州永新乐工之女而得名。史书称其“既美且慧,善歌,能变新声。韩娥、李延所殁后千余载,旷无其人,至永新始继其能。”永新的演唱以声情并茂著称,“喉啭一声,响传九陌”。一日,玄宗于勤政楼大宴,千万观者嘈杂之声淹没了百戏之音。及永新出场演唱,“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

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教坊任智方四女皆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纳悽恻,收敛浑沦;三姑子容上闲和,旁观者意不在歌;四姑子发声道润,虚静似从中来。”

念奴是天宝年间著名的歌手,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称其:“有色善歌,宫中第一。”中唐诗人元稹有诗赞曰:“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