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园林空间类型与布局处理

创造空间是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每个空间都有其特定的形状、大小、构成材料、色彩、质感等构成要素,它们综合地表达了空间的质量和功能作用。设计中既要考虑空间本身的这些质量和特征,又要注意整体环境中诸空间之间的关系。

园林是由一组组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这些景观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由设计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在园林中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为园林布局。当游人在园林中某位置休息时,所看到的景观为静态风景,而在园内游动时所看到的景观为动态的。动态景观是满足游人“游”的需要,而静态景观是满足游人“憩”时观赏,所以园林的功能就是从为游人提供一个“游憩”的场所来考虑的。因此,园林空间常从静态、动态两方面进行布局处理。

2.5.1 园林空间构成要素与分类

2.5.1.1 园林空间的产生和构成要素

空间的本质在于其可用性,即空间的功能作用。一片空地,无参照尺度,就不成为空间,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间实物进行结合便形成了空间,容纳是空间的基本属性。“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间的起点、基础;墙因地而立,或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是为了遮挡而设。顶与墙的空透程度、存在与否决定了空间的构成。地、顶、墙诸要素各自的线、形、色彩、气味和声响等特征综合地决定了空间的质量。与建筑室内空间相比,外部空间中顶的作用要小些,墙的作用最大,因为墙是垂直的,它可将人的视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常是人的视线容易到达的地方。园林空间的产生和构成要素如图2.20所示。

图2.20 园林空间的产生和构成要素

(1)地。由草坪、水面、地被植物、道路、铺装广场等组成。园林中的地是各种景物要素布局的平台或载体。开阔的草坪可供席地而坐,通透的水面、成片种植的地被植物可供观赏,硬质铺装的广场可集散与引导人流。通过色彩、图案、尺度、坡度等变化处理可获得丰富的环境。

(2)顶。由天空、乔木树冠、建筑物的顶盖组成,是空间的上部水平接口。园林中的顶往往断断续续、高低变化,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3)墙。由建筑、景墙、山体、地形、乔灌木的树身及雕塑小品等组成。墙的高度、密实度、连续性直接影响空间的围合质量。

2.5.1.2 园林空间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园林空间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活动内容可分为生活居住空间、游览观光空间、安静休息空间、体育活动空间等。

(2)按照地域特征分为山岳空间、台地空间、谷地空间、平地空间等。

(3)按照开朗程度分为开朗空间、半开朗空间和闭锁空间等。

(4)按照构成要素分为绿色空间、建筑空间、山石空间、水域空间等。

(5)按照空间的大小分为超人空间、自然空间和亲密空间。

(6)按照空间的形式分为规则空间、半规则空间和自然空间。

(7)按照空间的多少分成单一空间和复合空间等。

2.5.2 园林静态空间布局

静态空间用于塑造静态风景。静态风景是指游人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内所感受到的景观,这种风景是在相对固定的范围内观赏到的。因此其观赏位置和效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影响。

2.5.2.1 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利用人的视觉规律,可以创造出预想的艺术效果。

(1)最宜视距。正常人的清晰视距为25~30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野为30~50m,能识别景物类型的视距为250~270m,能辨认景物轮廓的视距为500m,能明确发现物体的视距约为1200~2000m,但这已经没有最佳的观赏效果了。至于远观山峦、俯瞰大地、仰望太空等,则是畅观与联想的综合感受。利用人的视距规律进行造景和借景,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最佳视域。人的正常静观视场的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为160°。但按照人的视网膜鉴别率,最佳垂直视角约为26°~30°,水平视角约为45°,即人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倍或水平景物宽度的1.2倍,以此定位设景则景观效果最佳。但是即使在静态空间内,也要允许游人在不同部位赏景。建筑师认为,对景物观赏的最佳视点有三个位置,即垂直视角为18°(即景物高度的3倍距离)、27°(即景物高度的2倍距离)、45°(即景物高度的1倍距离)。如果是纪念碑,则可以在上述三个视点距离位置为游人创造开阔平坦的休息观赏场地(图2.21)。

图2.21 视点、视域、视距三者关系示意图

2.5.2.2 不同视角的风景效果

(1)平视风景。是指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就可以观赏的风景。这种风景的垂直视角在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夹角视场,可向远方平视。因此园林中常要创造宽阔的水面。平缓的草坪、开敞的视野和远望的条件,这就把天边的水色云光、远方的山廓塔影借来身边,一饱眼福(图2.22)。

(2)仰视风景。当游人在观赏景物,其仰角分别为大于45°、60°、80°、90°时,由于视线的消失程度可以产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威严感。若大于90°,则产生下压的危机感。在中国皇家宫苑和宗教园林中常用此法突出皇权神威,或在山水园中创造群峰万壑、小中见大的意境。如北京颐和园中的中心建筑群,在山下德辉殿后看佛香阁,仰角为62°,产生宏伟感,同时也产生自我渺小感(图2.23)。

图2.22 平视风景

图2.23 仰视风景

图2.24 俯视风景

(3)俯视风景。一般俯视角小于45°、30°、20°时,则分别产生深远、深渊、凌空感。当小于90°时,则产生欲坠危机感。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居天都而有升仙神游之感,也产生人定胜天感(图2.24)。

2.5.2.3 开朗风景(空间)与闭锁风景(空间)的处理

(1)开朗风景。即指在视域范围内的一切景物都在视平线高度以下,视线可以延伸到无穷远的地方,视线平行向前,不会产生疲劳的感觉。同时可以使人感到目光宏远,心胸开阔,壮观豪放。

(2)闭锁风景。当游人的视线被四周的树木、建筑或山体等遮挡住时,所看的风景就为闭锁风景。景物顶部与人视平线之间的高差越大,闭锁性越强,反之则越弱,这也与游人和景物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小,闭锁性越强,距离越大,则闭锁性越弱。闭锁风景的近景感染力强,四面景物可琳琅满目,但长时间的观赏又易使人产生疲劳感。

(3)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的对立统一。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在园林风景中是对立的两种类型,但不管是哪种风景,都有不足之处,所以在风景的营造中不可片面地追求强调某一风景,二者应是对立与统一的。

2.5.3 园林动态空间布局

园林对游人来说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一方面表现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另一方面表现为游人步移景异的过程中。不同空间类型组成有机整体,并对游人构成丰富的连续景观,就是园林景观的动态序列。动态景观是由一个个序列丰富的连续风景形成的。

2.5.3.1 园林空间的展示程序

当游人进入一个园林内,其所见到的景观是由设计者按照一定程序安排的,这种安排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一般序列。一般序列通常有两段式和三段式两种类型。所谓两段式就是从起景逐步过渡到高潮而结束,其终点就是景观的主景。对于一些简单的园林,如纪念性公园常用两段式的程序来展示。例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从巨型雕塑“醒狮”开始,经过广场,进入纪念馆达到高潮而结束。而三段式的程序是可以分为起景—高潮—结景三个段式。在此期间可以有多次转折,例如颐和园的佛香阁建筑群中,以排云殿主体建筑为“起景”,径石阶向上,以佛香阁为“高潮”,再以智慧海为“结景”,其中主景是在高潮的位置,是布局的中心。

(2)循环序列。对于一些现代园林,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节奏,而采用多项入口、循环道路系统、多景区划分,分散式游览线路的布局方法。各景区以循环的道路系统相连,主景区为构图中心,次景区起到辅助的作用。例如北京朝阳公园,其主景区为喷泉广场及相协调的欧式建筑,次景区为原公园内的湖面和一些娱乐设施。北京人定湖公园的主景区为园中大型现代雕塑广场,而次景区为规则式喷泉景景点。

(3)专类序列。以专类活动为主的专类园林,其布局有自身的特点。如植物园可以以植物进化史为组景序列,从低等到高等,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从单子叶植物到双子叶植物,还可以按植物的地理分布组织,如热带到温带再到寒温带等。

2.5.3.2 风景园林景观序列的创造手法

景观序列的形成要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而这些手法又多离不开形式美法则的范围。同时对园林的整体来说固然存在着风景序列,然而在园林的各项具体造型艺术上,也还存在着序列布局的影子,如林荫道、花坛组、建筑群组、植物群落的季相配植等。

(1)风景序列的起结开合。作为风景序列的构成,可以是地形起伏,水系环绕,也可以是植物群落或建筑空间,无论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总应有头有尾,有放有收,这也是创造风景序列常用的手法。以水体为例,水之来源为起,水之去脉为结,水面扩大或分支为开,水之溪流又为合。这和写文章相似,用来龙去脉表现水体空间之活跃,以收放变换而创造水之情趣,这种传统的手法,普遍见于古典园林之中(图2.25)。

图2.25 有分有合、有收有放水系的表现示意图

(2)风景序列的断续起伏。这是利用地形地势变化而创造风景序列的手法之一。多用于风景区或郊野公园。一般风景区山水起伏,游程较远,将多种景区景点拉开距离,分区段布置,在游步道的引导下,景序断续发展,游程起伏高下,从而取得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效果(图2.26)。

图2.26 三段式风景序列断续起伏的表现示意图

(3)风景序列的主调、基调、配调和转调。风景序列是由多种风景要素有机组合,逐步展现出来的,在统一基础上求变化,又在变化之中见统一,这是创造风景序列的重要手法。以植物景观要素为例,作为整体背景或深色调的树林可谓基调,作为某序列前景和主景的树种为主调,配合主景的植物为配调,处于空间序列转折区段的过渡树种为转调。过渡到新的空间序列区段时,又可能出现新的基调、主调和配调,如此逐渐展开就形成了风景序列韵调的变化,从而产生渐变的观赏效果(图2.27)。

图2.27 绿化基调、主调、配调、转调的表现示意图

(4)园林植物景观序列的季相与色彩布局。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景观的主体,然而植物又有其独特的生态规律,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利用植物个体与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形与色彩变化,再配以山石水景、建筑道路等,必将出现绚丽多姿的景观效果和展示序列。如扬州个园内,春植青竹配以石笋,夏种槐树、广玉兰配以太湖石,秋种枫树、梧桐配以黄石,冬植腊梅、天竹配以白色英石,并把四景分别布置在游览线的四个角落里,则在咫尺庭院中创造了四时季相景序(图2.28~图2.31)。一般园林中,常以桃红柳绿表春,浓荫白花主夏,黄叶秋果属秋,松竹梅属冬。在更大的风景区或城市郊区的总风貌序列中,更可以创造春游梅花山,夏渡竹溪湾,秋去红叶谷,冬踏雪莲山的景象布局。

图2.28 扬州个园春景区

图2.29 扬州个园夏景区

图2.30 扬州个园秋景区

图2.31 扬州个园冬景区

(5)园林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园林建筑在风景园林中只能占有1%~2%的面积,但却是某景区的构图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需要,对建筑群体组合的本身以及对整个园林中的建筑布置,均应有动态序列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