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龙门古镇的村落选址特点

龙门古镇四面环山,围出一片平原,剡溪由西向东穿其上流过,原内土地,水源充足,实是安居避世的极佳场所。北面的剡溪与龙门溪呈丁字相交,将古镇一分为二,溪流潺潺,由龙门瀑布奔流而下,飞珠溅玉,沿路密林修竹,幽深蔽日。青山绿水互相映衬,绿野田园延至山边。山溪绕龙门,一幅江南画。郁达夫在《龙门山题壁》诗中赞曰:“天外银河一道斜,四山飞瀑尽鸣蛙。明朝我欲扶桑去,可许砚边泛钓搓。”古镇选址于此,即是因为这里山水俱佳的自然环境。以中国传统的风水观而言,此处是山水汇聚,藏风得水之地,是择地而居的上好场所,适合安居乐业(图1-9)。

图1-5 龙门古镇外景牌坊1

图1-6 龙门古镇外景牌坊2

(王梦雪摄)

图1-7 传统风水最佳村落选址模式

图1-8 龙门古镇风水分析

龙门溪东侧称为桥上,西侧称为桥下,上下之说缘起于地势的高低。溪东地势较高,溪西地势则较低。相对而言,溪西(桥下)发展较早,规模较大(图1-10)。

因此,优美的环境、良好的风水是古人选择定居的主要条件之一。龙门古镇的选址,显示了多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中不仅包括传统观念的要求,比如风水,还包括了社会、经济生产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在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利用被围合的盆地,流动的河水,丰富的资源,既可保证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有位村民创造了一个符合理想的山水环境,同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古村落的布局和村落空间形态都产生着强烈的影响,龙门古镇传统村落空间正是孙氏宗族生活聚居状态的反应,龙门古镇的村落空间形态也是南方古代宗族村落聚居的典型表现方式(图1-11)。

在中国,农业一直都是发展之本,古代先哲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孕育了人与自然和社会基本关系的认识体系,即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人居思想。村落建造的程序大体是这样的:首先审视大的自然环境,通过象天法地,综合防御安全,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等因素确定村落的位置和轮廓;其次,是水系和重要的建筑物。水系是农业社会的第—命脉,水口是一个村落水系的总入口,也是一村一族盛衰的荣辱象征 (图112和图113)。

古代宗法社会把住宅看作人生所依托的根本所在。东汉刘熙在《释名》中称:“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可见它的原义,就是经过选择的安身立命之所。隋代风水家萧吉,在假托黄帝名所撰的《宅经》中更称:“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坟墓川冈,并同兹说。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之村坊署栅,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这应该是古人基于“天人感应”的观念,在居住环境上表现出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括看来,风水的实质,就是将人的命运、愿望、禁忌以及视觉和心理上的平衡感,以风水图式表达出来,因而小至住房,大至村落及至城镇选址,无不讲求风水图式。中国的传统村落没有一套完整的规划理论,风水图式的某种意义就成了村落选址和布局的指导准则。

图1-10 龙门溪两岸民居

图1-9 龙门古镇北边剡溪

(王梦雪摄)

图1-11 龙门古镇外景

(王梦雪摄)

图1-12 龙门溪两岸民居1

图1-13 龙门溪两岸民居2


[1] 《富阳县志》。

[2] 龙门古镇——吴大帝孙权后裔最大聚居地.王运祥,蒋金乐.中国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吕梁龙门:山西河津市西吕梁山的支脉龙门山,又称禹龙门。

[3] 龙门古镇——吴大帝孙权后裔最大聚居地.王运祥,蒋金乐.中国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