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泊环境治理技术比较

1.1 物理法

(1)引流换水[1]。引流换水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但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其实质为污染转移,并要求有优质水源。

(2)净化过滤。设计与净化水量配套的过滤净化设备来改善水质。与引流换水相比较,过滤虽然减少了用水量,但日常的运行维护费用较高。

(3)曝气复氧。通过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引起黑臭的还原物质之间发生还原反应,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

(4)底泥疏浚。如底泥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清淤疏浚是消除污染的重要措施。随着疏浚技术的发展,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疏浚上来的淤泥处理是难点。

1.2 化学法[2]

(1)化学絮凝处理。利用化学药剂去除水体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但易对生态系统造成二次污染,一般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使用。

(2)化学灭藻处理。开营养盐的积累会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致使许多水下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水变成黑臭,投加化学灭藻剂杀死藻类。但长期使用藻类易产生抗药性,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1.3 微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吸收和转化污染物质成为无污染或微污染的物质,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但微生物的繁殖快,每一次繁殖都可能一些变异品种,导致微生物净化作用下降,而且很难控制其净化效果,同时微生物的分解物可能带来二次污染。

1.4 水生态修复法

主要是恢复动植物等生物的多样性,利用其生命活动,对水体中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及降解,从而净化水体,重建并恢复水体中的生态系统。由于该技术效果好、成本相对较低、运行维护方便等优点。同时不易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景观改善相结合,因此已成为湖泊环境的主要发展方向。

运用物理法、化学法以及微生物法来改善湖泊水体,在技术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或存在不可持续性,易造成二次污染,或成本高等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水生态修复法是湖泊环境治理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