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初期内沙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及其生物学评价

苗 滕,康玉辉,周念来,周 驰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0)

摘 要:内沙湖在2013年3月开始了生态修复工程,修复前内沙湖水质污染严重,处于Ⅴ类水质。于2013年6月至8月对内沙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内沙湖共检出底栖动物11种,其中软体动物6种,水生昆虫4种,寡毛类1种,优势种为铜锈环校螺和中华圆田螺;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16.89ind/m2和97.40g/m2。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生物指数(H)、Maralef丰富度指数(D)以及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对采样期间内沙湖的水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内沙湖水质处于中污染型(Ⅲ),说明生态修复工程使内沙湖水质得到明显好转。

关键词:内沙湖;底栖动物;生物学评价前言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或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底栖动物作为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类群,由于其生活栖息地比较固定,活动范围相对较小、生活周期特别长而且直接接触底泥,因而能很好地反应水体水质的污染情况。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某些特殊指示种因此而逐渐消失,或是被其他指示种所代替[1],因此,底栖动物的种类及群落结构被广泛地应用在湖泊、河流等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评价上[2-5]

武汉内沙湖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中心城区(30°33'55″N,114°18'35″E),目前湖泊水域面积57900m2,最大水深3.0m。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城市废水涌入内沙湖,导致水质污染严重,常年水质为Ⅴ类。为了彻底治理内沙湖,2013年3月开始对内沙湖进行了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内沙湖已经由浮游植物为主的藻型湖泊转变为沉水植物为主的草型湖泊,沉水植物覆盖度高,水体感官性好。为了提高我们对生态修复效果的认识,本文通过研究内沙湖生态修复初期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对生态修复的响应,为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以及修复后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