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单桩荷载-沉降(Q-S)曲线
一、单桩荷载-沉降(Q-S)曲线一般特点
单桩荷载-沉降(Q-S)曲线是指静载试验中桩顶沉降随着桩顶荷载逐级增加的变化曲线,是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侧阻和端阻的发挥性状的综合反应。Q-S曲线的特性随桩侧土层分布与性质、桩端持力层性质、桩径、桩长、长径比、成桩工艺与成桩质量等诸多因素而变化。由于桩侧阻力一般先于桩端阻力发挥出来(支承于坚硬基岩的短桩除外),因此Q-S曲线的前端主要受侧阻力制约,而后段则主要受端阻力制约。但是对于下列情况则例外:
(1)超长桩(L/d>100),Q-S全程受侧阻性状制约。
(2)短桩(L/d<10)和支承于较硬持力层上的短至中长(L/d≤25)扩底桩,Q-S前端同时受侧阻和端阻性状的制约。
(3)支承于岩层上的短桩,Q-S全程受端阻制约。
一般情况下,当桩顶荷载Q较小时,首先产生桩侧上部摩阻力,其Q-S曲线表现为斜率很小的直线段,当Q继续增大,桩侧摩阻力向下部发展。待全桩长的桩侧摩阻力充分发挥,桩的Q-S曲线出现第一个拐点,该拐点称为荷载的弹性界限,拐点以前的变形近似弹性,一般认为属于弹性变形阶段。拐点以后的变形都是非线性。
桩侧摩阻力充分发挥后,桩顶荷载传递至桩端,随着桩顶荷载继续增加,桩端地基土的变形表现为弹性、弹塑性直至塑性破坏3个阶段,当桩端地基土从弹塑性变形阶段发展到塑性破坏阶段时,端阻力达到极限值,Q-S曲线出现第二拐点,该点对应的Q值称为桩的极限荷载或桩的极限承载力。
图2-2-1 单桩静载实验曲线
(a)荷载-沉降Q-S;(b)荷载沉降梯度Q-ΔS/ΔQ
二、工程中常见的几种Q-S曲线
工程中常见的Q-S曲线如图2-2-2所示,从中可以进一步剖析荷载传递和承载力性状。
(1)软弱土层中的摩擦桩(超长桩除外)。桩端一般为刺入剪切破坏,桩端阻力分担的荷载比例小,Q-S曲线呈陡降型,破坏特征点明显,如图2-2-2(a)所示。
图2-2-2 单桩Q-S及侧阻Qs、端阻Qp的发挥性状
(a)均匀土中的摩擦桩;(b)端承于砂层中的摩擦桩;(c)扩底端承桩;(d)孔底有沉淤的摩擦桩;(e)孔底有虚土的摩擦桩;(f)嵌入坚实基岩的端承桩
(2)桩端持力层为砂土、粉土的桩。端阻所占比例大,发挥端阻所需位移大,Q-S曲线呈缓变型,破坏特征点不明显,如图2-2-2(b)所示。桩端阻力的潜力虽较大,但对于建筑物而言已失去利用价值,因此常以某一极限位移su,一般取su=40~60mm,控制确定其极限承载力。
(3)扩底桩。支承于砾、砂、硬黏性土、粉土上的扩底桩,由于端阻破坏所需位移量过大,端阻力占比例较大,其Q-S曲线呈缓变型,极限承载力一般可取su=(3%~6%)D(桩径大者取低值,桩径小者取高值)控制,如图2-2-2(c)所示。
(4)泥浆护壁作业、桩端有一定沉於的钻孔桩。由于桩底沉於强度低、压缩性高,桩端一般呈刺入剪切破坏,接近于纯摩擦桩,Q-S曲线呈陡降型,破坏特征点明显,如图2-2-2(d)所示。
(5)桩周为加工软化型土(硬黏性土、粉土、高结构性黄土等)无硬持力层的桩。由于侧阻在较小位移下发挥出来并出现软化现象,桩端承载力低,因而形成突变、陡降型Q-S线型,如图2-2-2(d)所示孔底有淤泥的摩擦桩的Q-S曲线相似。
(6)干作业钻孔桩孔底有虚土。Q-S曲线前段与一般摩擦桩相同,随着孔底虚土压密,Q-S曲线的坡度变缓,形成“台阶形”,如图2-2-2(e)所示。
(7)嵌入坚硬基岩的短粗端承桩。由于采用挖孔成桩,清底好,桩不太长,桩身压缩量小和桩端沉降小,在侧阻力尚未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便由于桩身材料强度的破坏而导致桩的承载力破坏,Q-S曲线呈突变、陡降型,如图2-2-2(f)所示。
当桩的施工存在明显的质量缺陷,其Q-S曲线将呈现异常。异常形态随缺陷的性质、桩侧与桩端土层性质、桩型等而异,图2-2-3列举了4类缺陷形成的异常Q-S曲线。
图223 异常QS曲线
实线-异常;虚线-正常
(a)打入桩接头被拉断或灌注桩断桩;(b)桩身混凝土强度不足被压碎;(c)干作业钻孔桩孔底虚土过厚;(d)泥浆护壁作业孔底沉淤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