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

1.4.1 嫩江流域

1.4.1.1 鱼类区系及分布特征

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东侧及伊勒呼里山南麓,流经嫩江、讷河、齐齐哈尔、泰来、大安等县(市),于肇源县与第二松花江会合流入松花江,全长1370km。齐齐哈尔市江段涨水期最大流量为422m3/s。涨水期透明度25cm,水质较混浊,枯水期较清澈。嫩江流域主要支流有科洛河、甘河、诺敏河、阿伦河、洮儿河、雅鲁河、绰尔河。北部支流源头接近亚寒带针叶林南缘,与阔叶林景观联系密切,在流入嫩江前经过平原河道、嫩江主河道,由西北向东南蜿蜒流长,在嫩江大平原上长驰而过。在将近1400km的不同水域中组成不同的生态地理复合体,各复合体与各自景观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组成了特殊的生态系统。

嫩江流域鱼类有两个不同的气候类群,一为北方低温冷水性鱼类,二为温暖气候和我国华东平原季风气候暖水和温水性鱼类。两大类群不同复合体彼此组合、交流,构成嫩江流域鱼类体系,山区支流及其相邻水域为北方低温冷水性鱼类集中分布的水域,平原河道、嫩江主河道及相邻水域为温暖气候鱼类集中水域。

北方低温冷水性鱼类,具有古北区邻极亚区的特征,包括北极复合体鱼类、北方山区复合体鱼类、北方平原复合体鱼类。江鳕和乌苏里白鲑,属于北极淡水复合体的鱼类,它们生活在水流平缓、水质清澈的山区和大型深水湖泊。细鳞鲑、哲罗鲑、黑龙江杜父鱼、条鳅、茴鱼等,属于北方山区复合体鱼类,它们适应于水流急湍、水质清澈、石砾底质的山间河流,多为纺锤形。鲫、花img、湖img、狗鱼、瓦氏雅罗、花鳅、塘鳢等属于北方平原复合体鱼类。其中,鲫和img属鱼对水中缺氧忍受能力较强,性成熟早,不保护卵,塘鳢产浮性卵,适于沼泽湖泊的水位变化。狗鱼为主要肉食鱼类。从生态系统食物链关系来看,鲫鱼以植物碎屑和浮游生物为食,雅罗和img鱼以水中昆虫为食,狗鱼则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占最高位置。

温暖气候和华东平原季风气候条件下的鱼类,具有中印区(东洋区)中国亚区的特征,包括古第三纪后残余鱼类复合体、我国华东平原复合体鱼类和温暖沼泽复合体鱼类。嫩江水域占第三纪后残余复合体种类有雷氏七鳃鳗、日本七鳃鳗、鳑鲏、麦穗鱼、太首img、长须img、棒花鱼、重唇鱼、鲤、鲶、泥鳅等,这一复合体鱼类体色多河道色,少浮性体色,适于少氧条件,多数种类在死亡植物体上产卵,肉食种类视觉不发达,依靠触觉搜寻食物,这些特点和狭窄河道具有水生植物泥沙激流条件相适应。温暖沼泽复合体鱼类有黄颡、乌苏里拟鲿、青img、格氏img、乌鳢等,这一复合体鱼类适于水流缓、水生植物茂密,能忍受高温造成的水中有机质分解的乏氧环境。嫩江大多数鱼类属于华东平原江河复合体鱼类,如青草亚科的青、草、img、赤眼鳟、马口鱼,鳊鲌亚科的鲂、长青鳊、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条鱼、斜颌细鳞img等,img亚科的兴凯img、船丁、黑龙江船丁,白鲢、鳜等,适应于大型开阔河道,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丰富,肉食鱼和被捕食者之间关系较紧张的水域条件。

总体看来,嫩江流域生境类型多样,鱼的种类较多,分布的主要鱼类有日本七鳃鳗、花鳅、泥鳅、黄颡、乌苏里拟鲿、鲶、六须鲶、鳜、乌鳢、青、草、鲢、鳙、鲤、鲫、鳊、湖img、银鲴、花img、蛇img、餐条、鳡、细鳞斜颌鲴、拟赤梢鱼、黑龙江马口、赤眼鳟、麦穗鱼、长春鳊、团头鲂、三角鲂、红鳍鲌、棒花鱼、东北黑鳍鳈、哲罗鲑、颌须img、犬首img、凌源img、细体img、东北颌img、东北鳈、彩石鲋、黑龙江鳑鲏、翘嘴红鲌、兴凯湖颌须img、鳅img;鳕科有江鳕。基本绝迹的鱼类有鳉科的青鳉、img虎科的真吻img虎鱼,鳅科的东北薄鳅,狗科的狗鱼和鲟科的鲟鱼。

嫩江下游水流平稳,江道弯曲迂回,支岔较多。两岸杂草丛生,鱼类饵料丰富,盛产鱼类、贝类和虾类。江岔洼地水草茂盛地带,适宜鲤、鲫等鱼类的自然繁殖生长,具有多处重要的鱼类“三场”,距齐齐哈尔市上游约100km的莽格吐江段是草、鲢、鳙鱼越冬场;齐齐哈尔市至肇源县三岔河(嫩江与第二松花江汇合口)400km江段,是鱼类大型越冬场之一,有70多种鱼类在那里越冬栖息。该江段还是草、鲢、鳙鱼的重要产卵场,其中大安段已被列为乌苏里拟鲿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三岔河是松花江与嫩江、第二松花江之间鱼类重要洄游通道。

1.4.1.2 湿地资源及生态敏感区

嫩江流域是我国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除南翁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嫩江河源区外,扎龙、向海、科尔沁、莫莫格、图木吉、大布苏、查干湖7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位于嫩江下游洪泛区,是鹤类、鹳类等候鸟南北迁徙的通道和驿站,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国际重要意义。嫩江下游湿地地处农牧交错带的生态脆弱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松花江流域的生态屏障,由于水土资源的开发、堤防建设、过度放牧、油田开发等原因导致湿地萎缩。近50年来,由于气候暖干、土地开发、堤防建设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湿地萎缩,嫩江流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13976.05km2,平均萎缩率为279.52km2/a,50年间湿地面积减少了38.58%,造成湿地蓄滞洪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下降。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流域内重要湿地现状保留率约为41%。

受区内降雨较少、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等因素影响,1980—2000年,嫩江流域有乌裕尔河、双阳河、洮儿河、霍林河4条河流发生断流,最大断流长度分别为50km、65km、100km、210km,占各自河流总长度的9.6%、52.9%、13.7%、59.7%;断流累计天数双阳河为5058d、霍林河为3391d、洮儿河为1335d、乌裕尔河为351d。断流区内存有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湿地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裕尔河、双阳河的尾闾区)、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洮尔河与嫩江汇合口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霍林河下游)。河流断流对湿地的生态环境及其生物的多样性均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嫩江流域重要湿地及重点保护对象见表1.4-1。

表1.4-1 嫩江流域重要湿地及重点保护对象

续表

1.4.1.3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程度

嫩江流域已建各类蓄水工程425座,其中大型工程12座,中型工程35座。已建引水工程175处,其中大型引水工程7处,已建提水工程253处,调水工程1处。现状地表水供水量59.33亿m3,地表水资源开发率20.19%,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118.59亿m3,地表水资源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现状年浅层地下水开采量37.09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74.33亿m3,深层地下水开采量5.67亿m3,地下水开采率27.01%,地下水不超采;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102.09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7.76%。

嫩江上游河流多发源于森林茂密的林区,水多沙少,两岸群山耸立,属山区性河流,河谷宽3~5km。中游多低山丘陵,河谷渐宽,下游河道进入平原区,河谷宽增至5~10km。嫩江中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地形地势条件较好,落差集中,淹没损失小,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嫩江流域已开发和正开发水能资源占技术可开发量的19%,开发潜力很大,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嫩江干流中上游和右侧几大支流上。截至目前,嫩江流域已建、在建水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305.2MW,年发电量7.5亿kW·h,占技术可开发量的18.27%。尼尔基水利枢纽是嫩江干流上的控制性工程,其装机容量250MW,年发电量6.144亿kW·h。

2015年嫩江流域全年期总评价河长4743.3km。Ⅱ类、Ⅲ类水质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79.6%;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占20.4%。其中劣Ⅴ类水质的河长19.2km,占0.4%。嫩江干流水质较好,拉哈段水质较差,为Ⅳ类水质。流域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达标率为56.5%。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总体看来,嫩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但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受近几年气候连续干旱和人类围垦湿地、上游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嫩江下游湿地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湿地功能出现退化,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导致区域生物多样性降低。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流域内鱼类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嫩江廊道遭到破坏,生境破碎化。嫩江干流已建尼尔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河道纵向连通性受到损害。

1.4.2 第二松花江流域

1.4.2.1 鱼类区系及分布特征

第二松花江是松花江的南源。从河源至两江口为第二松花江的河源江段,整个江段位于我国著名的长白山林区,1980年已经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河源江段山岭连绵,森林茂密,河谷狭窄,江道弯曲,河底多石滩,有岩坎、暗礁和深潭,水资源丰富,水流湍急,水质清洁,生境类型多样。从两江口至丰满坝址为上游江段,江段坡降为0.4‰~1.6‰,河谷呈V形,两岸有茂密的次生林,植被较好。上游江段有“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型狭长多弯。丰满坝址至沐石河汇合口为中游江段,流经丘陵区,两岸多次生阔叶林,河道弯曲;沐石河与第二松花江汇合口至三岔河口为下游江段,流经广大平原区,江道较宽,沿岸多沙丘,河道中汊河、串沟和江心洲岛较多,江心岛上丛生柳条杂草。本江段河网稀,支流少,两岸布设堤防,农田广布,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干流水体浑浊,扶余断面多年平均含沙量0.136kg/m3。上游河段有白山、红石和丰满三个梯级水电站,下游有基本建成的哈达山水利枢纽。

第二松花江流域范围内共有鱼类73种,隶属于53属,15科。其中鲤科鱼类47种,占64.38%,且多数都是重要经济鱼类,易危鱼类有黑龙江茴鱼、乌苏里白鲑、雷氏七鳃鳗、日本七鳃鳗4种。第二松花江鱼类从起源、地理分布和生态特性区分,主要属于中国江河平原复合体,如青、草、鲢、鳡、鲌、红鲌、鳊、鲂、imgimg、马口鱼等适于开阔水域生活的中上层鱼类;其次是适低温,喜清水、高氧的北方山地平原复合体,如细鳞鲑、哲罗鲑、茴鱼、花杜父鱼、鳅、雅罗鱼、狗鱼等;再次为古第三纪后残余复合体,如七鳃鳗、鲤、鲫、鲶、六须鲶、泥鳅等鱼类。适高温耐低氧的印度平原复合体,如塘鳢、黄颡、img等鱼类和耐寒性强的北极淡水复合体,如乌苏里白鲑、江鳕等鱼类最少。

从鱼类生态类型和经济价值来看,第二松花江流域内鲤、鲫、鲶、鲌、红鲌、乌鳢、黄颡等湖泊定居性鱼类种类多,数量大,在渔业资源中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如草、鲢、鳙等。

第二松花江辉发河口以上,两岸为长白山脉,森林茂密,多峡谷陡壁,江底多为砾石、江道弯曲,水流湍急,水质良好,鱼类生长期的水温一般为10~20℃,指示性鱼类为细鳞鲑、黑龙江茴鱼、花杜父鱼、姆等溪流型冷水鱼类。

辉发河口至丰满坝以上称松花湖,面积约480km2,四周环山森林茂密,岸壁陡峭,河床多为泥沙质,水流缓慢,水质肥沃,鱼类生长期水温一般为15~28℃。由于水温等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工投放大量源自南方的鱼种,因而改变了原有的鱼类区系组成。如北极淡水复合体的乌苏里白蛙、江鳍,北方山地复合体的黑龙江茴鱼、花杜父鱼、哲罗鲑、细鳞鲑,北方平原复合体的狗鱼及中国江河平原复合体的img均基本绝迹。其指示性鱼类为鲴亚科、鳊亚科、鲢亚科等温水性静水性鱼类。主要养殖鱼类为青、草、鲢、鳙,小型鱼类如红鳍鲌、银鲴、黄颡、img等数量甚多。

丰满坝下至吉林江北大桥为丘陵区,江道较窄,含沙量少,水质较为清洁,水流溢洪时湍急,平时较缓。鱼类生长期的水温一般为7~19℃,指示性鱼类为花杜父鱼等冷水性鱼类。由于丰满大坝与吉林市污水带的阻隔,加之大坝底孔出水,水温很低(年平均水温仅为8.7℃),使该江段的鱼类组成与第二松花江其他江段有显著差异。产浮性卵和半浮性卵的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长春鳊、红鳍鲌、草鱼等经济鱼类基本绝迹,链、鳙数量极少,青、鳜、img、狗鱼、细鳞鲑、哲罗鲑等名贵鱼类亦已绝迹,img属、银鲴等耐低温的小型鱼类数量较多。

吉林江北大桥到扶余县三岔河口段为第二松花江农业耕作平原区。受历史时期吉林市、松原市排污影响,鱼类种类、数量及鱼产品质量均随着远离污染源而增加。哈达湾以上,鱼类较少。哈达湾至土城子,由于地势开阔,江道逐渐增宽,江水的稀释自净能力亦渐增强,栖息鱼类增加到20余种,其指示种仍是适应性强、抗污染能力强的鲫、青img、泥鳅等鱼类;土城子至松花江村,鱼类增至30多种,以较耐污的鳅img、鲤、鲶、塘鳢等为指示种;松花江村至平风,鱼类可达50余种,较敏感的草、鲢、红鳍鲌、蒙古红鲌等鱼类为本江段的指示种,银鲴和餐条的数量增多;平风至三岔河口江段是第二松花江鱼类种类最多、产量最高的江段。

第二松花江河源区生境类型多样、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细鳞鲑、茴鱼等冷水性鱼类生长繁殖的场所,河流生态系统良好;上游河段由于三座大中型梯级水电站造成了河流纵向连通性受阻,限制了冷水性鱼类的生存空间,但鱼类多样性仍较为丰富,河湖水生态系统仍较为健康。中下游河段河流连通性受阻,水体混浊,水质较差,个别河段污染甚为严重,主要生存着鲤鲫科耐污性鱼类,而且鱼类小型化极为普遍,河流水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1.4.2.2 湿地资源及生态敏感区

第二松花江流域湿地面积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干支流河滨及长白山区,呈零星分布。近50年来,由于湿地围垦以及堤防建设等原因,流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593.91km2,平均萎缩速率为11.88km2/a,现有湿地仅占20世纪50年代湿地总面积的41.12%。河滨湿地的锐减不仅破坏了生境,也降低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根据计算,流域内松花湖、波罗泡等湖库类型的重要湿地现状保留率约为95%,保存较好。第二松花江流域重要湿地及重点保护对象见表1.4-2。

表1.4-2 第二松花江流域重要湿地及重点保护对象

1.4.2.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

第二松花江流域已建各类蓄水工程7241座,其中大型工程8座,中型工程38座。已建引水工程441处,其中大型引水工程1处,已建提水工程3500处,调水工程4处。地表水现状供水量47.2亿m3,地表水资源开发率28.75%,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74.72亿m3,尚有一定开发潜力;浅层地下水开采量13.85亿m3,深层地下水开采量0.9亿m3,地下水开采率27.3%,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11.71亿m3,已有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61.96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4.12%。

第二松花江干流上的水能资源开发较早,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上游地区,雨量丰沛,落差集中,河谷狭窄,开发条件比较优越。已开发、正开发水能资源占技术可开发量的85%,大型电站已基本开发完毕。流域已建、在建水电站34座,总装机容量3619.12MW,年发电量62.934亿kW·h,占技术可开发量的83.84%。

2015年第二松花江流域全年期总评价河长2325.8km,Ⅱ类、Ⅲ类水质占总评价河长的64.9%;劣于Ⅲ类水质占35.1%,其中劣Ⅴ类水质占28.2%。第二松花江松原段水质较差,由吉林段流经石屯段、松花江段至五家站段均为Ⅲ类水质。支流饮马河的德惠段和靠山屯段为劣Ⅴ类水质;支流伊通河的伊通段、长春段和农安段均为劣Ⅴ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流域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达标率35.6%。

总体看来,第二松花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嫩江略高,湿地资源分布较少。由于丰满、白山、红石等水利工程建设时间较早,其对流域水生态的破坏作用已逐渐恢复并趋于稳定。流域水能资源得到大量开发,河道纵向连通性受损。各种冷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河源区,保存尚好。而丰满至两江口河道已渐变为湖库型生态系统。受丰满水库调蓄及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其坝址以下河段开发较大,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也较大。流域地下水呈现超采状态。

1.4.3 松花江干流流域

1.4.3.1 鱼类资源及分布特征

第二松花江与嫩江在三岔河附近汇合后称松花江干流,汇合口海拔128.22m,流经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并于同江市东北约7km处,由右岸注入黑龙江,多年平均出境水量326.31亿m3,河口海拔高程57.16m。从松花江三岔河口至通河段,江道流经松嫩低平原,此干流上端属于宽浅河流,坡降较缓,江道河底多细沙、黏土组成,河床中有堆积的沙洲而使江道分汊,形成许多江心岛。滩地较宽,分布有湿地和牛轭湖,是产漂浮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和主要经济鱼类的越冬场。此江段下半段穿行于张广才岭和小兴安岭的山前过渡带,河谷狭窄,两岸为高平原和丘陵区。干流下段通河县下行约70km,进入“三姓”浅滩区,浅滩区长约27km,江道水面宽阔,中水、低水时期水深只有1m多,江道中多岛屿和沙洲,并有暗礁,且有多处岩石突露水面。佳木斯市市区附近,松花江干流较顺直,佳木斯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77kg/m3。由佳木斯至同江江段穿行于三江平原地区,两岸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杂草丛生,河道和滩地比较开阔,水道支流纵横,沿岸有广阔的泛水区,滩地宽5~10km,江道中浅滩很多,水草茂盛,是产黏性卵鱼类的产卵场和育肥场。

松花江干流流域有自然鱼类80种,代表鱼类主要有鲤、长春鳊、草、翘嘴红鲌、鲢、img、蒙古红鲌、三角鲂、青、六须鲶、乌苏里img、鲶、唇img、条鳅、银img、麦穗鱼、条纹拟白img、棒花鱼等。冷水性鱼和喜冷水性鱼种主要有雷氏七鳃鳗、日本七鳃鳗、黑斑狗鱼等。

松花江干流及其支流是重要产鱼河流,是鱼类重要洄游通道、越冬场和草、鲢、鳙重点产卵场。松花江上游三岔河至肇源老北江37km江段、吉林省扶余县河嘴子至江东楞30km江段、松花江中游老山头至老巴彦港30km江段、宾县摆渡至佳木斯南城子220km江段、松花江下游佳木斯市七家瓦房子至桦川县永发(杨家围子)35km江段均是草、鲢、鳙重点产卵场。在黑龙江中游61~270km之间越冬的鱼类,开江后通过三江口进入松花江,草、鲢、鳙溯河到松花江中上游,并通过三岔河进入嫩江下游产卵繁殖,此江段是鱼类的重要洄游通道。根据《黑龙江省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有关问题的规定》(黑渔渔〔1999〕47号),松花江下游从女儿姑小河(红江口)左岸起,至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口范围内的主流、支流水域,从汇合口左右岸起,向黑龙江上下游各延伸2.5km为常年禁渔区,该江段位于松花江下游航道638km至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口。此外,松花江干流重要支流牡丹江流域有50多种鱼类,是蒙古红鲌重点繁衍栖息河流。

20世纪70年代前松花江干流河湖生态系统良好,鱼类资源相当丰富。由于历史原因,沿江分布着化学工业、重型机械等高污染企业、城镇群以及农田,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每年大量的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农业径流排入江中,造成流域河湖水生态系统日益退化,河湖生物资源量明显减少,哈尔滨城市江段尤为严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哈尔滨市区段保护鱼类减少了38%,自然鱼类现在只能见到30多种。水利工程和江河堤防的兴建以及围垦造田,隔绝了部分洄游通道,使产卵场、育肥场减少,鱼类缺少繁殖生长的条件,限制了鱼类增殖。

1.4.3.2 湿地资源及生态敏感区

松花江干流及其支流湿地类型多样,分布有乌伊岭和红星、新青、雁鸣湖4个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多个湿地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近50年来,松花江干流湿地显著减少。50年间松花江干流区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11621.8km2,平均萎缩速率为232.44km2/a,现有湿地仅占20世纪50年代沼泽湿地总面积的40.63%。根据计算,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流域内肇东沿江湿地、呼兰河口湿地、嘟噜河湿地、佳木斯沿江湿地、桦川松花江湿地、绥滨两江湿地等重要湿地现状保留率约为70%,湿地萎缩严重。河滨湿地损失尤为突出。湿地减少导致了蓄滞洪水能力下降、河湖水质恶化、栖息地损失。

1950—2000年,松花江干流区有呼兰河和蚂蚁河发生断流,最大断流长度为50km、65km,占各自河流总长度的0.6%、2.9%,断流累计天数呼兰河78d、蚂蚁河23d,河流断流对河口湿地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松花江干流流域重要湿地及重点保护对象见表1.4-3。

表1.4-3 松花江干流流域重要湿地及重点保护对象

续表

1.4.3.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

松花江干流流域已建各类蓄水工程5794座,其中大型工程9座,中型工程50座。已建引水工程576处,其中大型引水工程2处,已建提水工程895处。现状年地表水供水量86.13亿m3,地表水资源开发率23.9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145.58亿m3;浅层地下水开采量49.51亿m3,深层地下水开采量2.06亿m3,地下水开采率36.45%,地下水可开采量66.71亿m3,地下水不超采;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137.7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3.45%。

松花江干流流域河谷宽阔,沿岸城镇较多,工农业发展较快。已开发、正开发水能资源占技术可开发量的32%,支流牡丹江和汤旺河属于山区性河流,优越的建库坝址较多,开发条件优越。流域已建、在建水电站32座,总装机容量738.26MW,年发电量15.1亿kW·h,占技术可开发量的24.23%。

2015年松花江干流水系全年期总评价河长4301.5km。Ⅱ类、Ⅲ类水质占总评价河长的67.5%;劣于Ⅲ类水质占32.5%,其中劣Ⅴ类水质占4.8%。松花江干流哈尔滨上游河段为Ⅴ类水质,其余河段为Ⅲ类水质。支流拉林河的沈家营段为Ⅲ类水质,五常段为Ⅳ~Ⅴ类水质,双城段为Ⅴ类水质,舒兰段为劣Ⅴ类水质;支流呼兰河的铁力段为Ⅲ类水质,通肯河段为Ⅳ类水质;支流牡丹江市区段为Ⅳ类水质,大山嘴子段、长江屯段为Ⅲ类水质;支流倭肯河为劣Ⅴ类水质;支流汤旺河的伊春市上游河段为Ⅳ类水质,下游河段为Ⅲ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流域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达标率为33.8%。

总体看来,松花江干流流域河谷平坦宽阔,河道两侧发育了大面积沼泽湿地,大部分被列入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松花江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中穿行,河流两岸为农业高度开发区,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水体污染严重,鱼类资源受损。在三江平原地区,围垦湿地已造成该区湿地大面积萎缩和破碎化,湿地功能明显衰退。

1.4.4 流域水生态存在问题

松花江流域人类干扰强烈,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均衡,水体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水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流域湿地分布较广,但受农业围垦及湿地补水不足影响,流域湿地呈破碎化状态,湿地功能退化。此外,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流域水环境质量下降,鱼类等水生生物物种减少。

(1)鱼类资源减少,生境呈破碎化趋势。长期以来,由于捕捞强度不断加大,酷捕经济幼鱼及持续多年江河处于低枯水位等多方面原因,使松辽流域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在渔获物中,出现了小型化和低龄化的现象。第二松花江和嫩江的天然鱼类捕捞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5000t、1000t下降到目前的1500t、400t。目前,小型鱼类已占绝对优势,大型个体极少捕到,洄游鱼类数量和分布范围锐减,尤其是史氏鲟、达氏鳇等极少见种。哲罗鲑、细鳞鲑等珍稀濒危冷水鱼类的数量大幅减少,低龄化现象严重。

同时,受嫩江尼尔基水库,第二松花江丰满、白山及红石水库,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加之流域支流水利工程的影响,松花江流域鱼类生境呈现片断化和破碎化趋势。河道采砂、防洪工程建设等加速了鱼类栖息地的破坏。流域主要干支流河道纵向连通性与横向连通性受损。

(2)河流断流与湿地萎缩,湿地生态用水不足。受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对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的影响,松花江流域已有乌裕尔河、双阳河、洮儿河、霍林河、呼兰河和蚂蚁河等6条河流发生断流。断流区属于水土资源不平衡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具有天然脆弱性。区内有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多个湿地,如扎龙湿地、莫莫格湿地、向海湿地、科尔沁湿地等。河流断流破坏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导致河道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根本改变,对下游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并造成湿地潜在萎缩。此外,人类过度围垦也造成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湿地蓄洪、纳污能力显著下降,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松花江湿地主要为沼泽湿地,50年间湿地减少了26192km2,现存湿地仅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53.89%,湿地萎缩主要发生在嫩江下游。流域内重要湿地生态用水不足,尤其在每年4—6月,农业用水与湿地需水冲突明显,湿地萎缩干涸,亟待建设持续常规的湿地补水工程。

(3)水污染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水生态功能受损。根据松辽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年报(2015年)评价结果,在松花江流域1.14万km评价河长中,Ⅰ~Ⅲ类水质河长占72.0%,Ⅳ~Ⅴ类占20.2%,劣Ⅴ类占7.8%。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流域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汛期污染重于非汛期,面源污染较重。水质污染导致河流提供渔业资源、水景观保护等水生态功能受损,造成水质性缺水。

近五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有所好转。流域Ⅰ~Ⅲ类水质河长占比由2011年的62.2%提高到2015年的72.0%。但流域水污染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4)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和盐渍化不断扩展。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松花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5.76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8.3%,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嫩江流域和松花江干流。水土流失剥蚀黑土层,侵蚀沟吞噬农田,造成黑土资源流失和土壤结构恶化,淤塞河、湖及水库,削弱水利工程调蓄能力,严重威胁流域生态系统安全、粮食安全和防洪安全。

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因素影响,以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沙化为主的土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1950—2000年,全流域新增次生盐渍化面积1.22万km2,增长2.2倍;新增沙化土地面积819.39km2,增长了4.47倍。土地盐渍化和土地沙化造成土地资源质量下降,区域景观系统受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削弱,农业发展受影响。


[1]1亩≈666.67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