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茶器探索的三部曲

坐在全盛时期的中山堂台北书院的茶室里,前辈望着柜子里头满满的茶具问我:“你对当代茶器有什么看法?”我顿了一下,回复说:“同时看到了危机与转机。”这个停顿的片刻,脑中闪过了过去十数年的回顾与感慨。我从电子产业进入茶世界,从懵懂无知,逐步摸索,到惜物敬天。一路跌跌撞撞,跑遍两岸大江南北,多次进出日本,长时间与两岸及日本陶艺家促膝长谈。经历了从外逐渐向内的历程,刚开始被茶器的外型吸引,经常泡茶了解茶器特性,到握住茶器有一股进入器物的悸动,最后捧着一件茶器能感受到陶艺家内心世界的波澜。

与一件茶器的邂逅必然始于实用性,是为了能泡出一杯色香味俱全的茶。这虽然是一个再基础不过的要求,现实中却有许许多多以造型取胜的名家作品,为了线条独特性与个人辨识度,牺牲了基本的实用性。还发现更多陶艺家虽接触茶却不懂茶,只把茶器当作一般陶艺作品来创作,对于茶壶的出水、断水;土与釉的适茶性,不同土胎是否合适不同的茶类;壶身的重量,好不好拿,是否烫手等问题当作是非必要的参数。

曾有从事茶器创作的陶艺家说:“我们的作品不为茶汤服务。”茶器若只服务于作者自身的兴趣与好恶,将茶器当作艺术品般孤芳自赏,这类作品将与使用者疏离,最终被遗弃于橱柜里。

☉ 赏器的三阶段:从实用性、个性到精神性。

与一件茶器的邂逅必然始于实用性,是为了能泡出一杯色香味俱全的茶。图为八〇年代诗文发祥款梨形朱泥壶。

第二个阶段追求的是个性。当泡茶的基本要求被满足后,对美的追求显得渴望与迫切。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的消费者,有着对美截然不同的见地。审视一下自己日常常用的茶器,或携带出门的随身品杯,那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器物,如同自己找的另一半一样,表露的就是自己的审美品位。这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美感世界,情人眼里出西施,自己喜欢高兴就好。

一位茶空间主人在一次闲聊时表示,我所坚持的不同层次的审美,似乎与现下消费者喜欢求新求变的取向不一,各自有定见的大众未必能认同我的论述。我回应说翻译柳宗悦《茶与美》时最感慨的一点,是一部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能在三个世代后的今天得到两岸强烈的回响。市场有其流行趋势,每个时代有其特殊的偏好,但真美必然有着恒常的规律。至于规律为何?柳宗悦虽对何谓美作出强而有力的表述,但缺乏一个清晰的架构让后人得以遵循,这成为本书想要铺陈的重点。

第三个阶段追求的是精神性。精神性的美是什么?这恰好是一个主流市场不易穿透的领域,所以导致观赏者有许多误区,但也是本书想要深入探讨的议题。举例如果有人把自己孩子3岁时的涂鸦拿去拍卖场,却想取得毕加索的价格,一定会被当作是梦中呓语。与现实中高举“美是自己说了算”旗帜的族群,是不是很相像?

日本有一位陶艺家的茶碗在京都的茶道界被广泛地使用,有一天他的亲戚,一对患有轻度忧郁症的堂兄弟到访,陶艺家亲自点了抹茶招待。堂弟在饮毕茶汤后,捧着他的茶碗良久,说:“你的茶碗让我有深深被疗愈的感觉。”自此陶艺家把“疗愈”作为自己创作最高指导原则,希望未来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带给使用者疗愈的力量。这正是本书的精神性论述企图延展的面向,让器物能聚合正向的能量场,引导使用者正面思考。

曾有一位中国的学者,研究日本茶碗的文化后得出结论,说日本茶文化叫“敝帚自珍”。认为一只破碗被茶人们推崇,是因为日本人没看过宋朝以降中国宫廷中的珍稀陶瓷。殊不知约在明末的1588年《山上宗二记》中明确记载“唐茶碗已被舍弃”,日本早期的茶人舍弃来自中国的“唐物”的奢华,推崇来自高丽的“井户茶碗”的朴拙,是深受禅影响下对精神性追求的跃进。

有一位长期经营茶器的朋友提醒,由于精神性并非消费族群的焦点,过分强调的话可能不见得被主流市场接纳。然而任何一件器物的创作,只要是创作者允许以自己之名问世,都等同于宣告世人自己的审美观,也代表自己心神的延展。真正属于精神性的作品,是唯有我们因凝望而感动,因触碰而颤抖,在器物的带领下让我们进入一个神往的世界,这样的器物,才能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屹立不摇。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一章,宋代士大夫的风骨,深受禅学影响,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代的韩愈与柳宗元外,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与王安石这六位都文彩飞扬于宋代,是整体的社会素质以及消费者与创作者,共同成就了宋瓷的极简与素雅。

然而当现下的消费者与创作者过度注重外显的表象,忽略内在的沉淀,正是我所谓的“危机与转机”中危机的来由。当市场的主流意见聚焦于釉色的绚丽与低烧成率,或者造型的特殊与创新时,对于真正的美就会视而不见。

所幸在经历过去十年景气的大起大落后,越来越多位内涵深厚,或者朝精神性领域匍匐前进的陶艺家逐渐被看见。不随流行的风潮漂流,始终坚持按照自己生活的步调前行,耐得住寂寞与风霜,作品深层的美越发受到市场的肯定。同时越来越多的茶人与消费者,懂得欣赏作品内在的光芒,也愿意共同来成就茶文化市场的成熟度。我观察到越是混沌不明,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世人的内心越加空虚,唯有与日常接轨的精神性作品,能够为亲近者的生活带来一片祥和与宁静。

因为美,能让彼此的心中绽放出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