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在知识被边缘化的年代,时势使然,我曾在上海一家制革厂下放车间劳动长达8年之久,因而有机会在制革湿加工过程的生产实践中历练,从中得以对皮革化学与工程的若干理论加深理解,并有缘得到知名制革家吕兆清、祝爱德等前辈的悉心指点。及至70年代初,回校执教,新编教材,先后幸会皮革界赵顺生、吕绪庸、于义等前辈名士。此后,又得缘追随导师、时任上海皮革公司总工程师的张西林先生,参与建国后第一本专业工具书《制革手册》的编撰工作,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曾有幸拜见张文德、马燮芳、冯玉琦、庞贻燮等前辈专家教授,还先后结识孙廷俞、赵震环、朱孝于、白坚等良师益友,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在科学春天到来之际,沿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遂加快步入我国皮革科教界、实业界的新天地。

自1976年至2016年,40年弹指一挥间,结缘皮革,矢志皮革,直至龄届退休。回首此生,更多是投身于皮革实业界耕耘,或漫步教坛育人,或潜心科技攻关,或悉心参与联合国工发组织援助项目建设,或倾力创建中外合资富国皮革企业,等等。凡事在身,殚精竭虑,不遗余力。退休后依然如故,或涉足皮革业界媒体的科技约稿,或特约主持专业刊物的栏目专访,还有幸参与由中国皮革协会主持,张淑华等主编,集全国皮革同仁之力,共同编纂《中国皮革史》,以奉献余热。屈指算来,除20世纪70年代末编撰的专业教材《制革工艺及材料学》(上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外,几十年间先后在皮革专业期刊上发表拙作达220余篇,累计约逾150万字。敝帚自珍,其中,或放飞理想风筝,或腾起心底波澜。也许,多多少少有助于披露自己投身皮革事业的成长足迹,抑或展示自己涉足皮革领域的点滴收获。

年前,在汇集出版《中国皮革名士访谈录》时,曾有师友敦促,何不将自己或合作的皮革论文选辑出版?然而扪心自问,唯恐因拙作肤浅粗陋而贻笑大方,误人子弟。再一想,其实绝大部分已见刊的拙作早已“丑媳妇见公婆”了,出版与否已于世无虞,抑或于人有益,遂与李方舟同志合计后达成共识。经过几轮磋商,终于尘埃落定,决定联袂出版,从简拟名曰《皮革文选》。

在筹措出版、遴选文稿过程中,联想起在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供职前后,以及参与编史、业界走访等过程中所存的若干文稿如今正闲置案头,兹择其要者,经梳理后亦收纳入册,顺此面世。

《皮革文选》除前后设“代引”“代跋”外,正文的第一部分系温祖谋文选,第二部分系李方舟文选,第三部分系同仁合作文选,合计逾百篇。原则上按照期刊发表或撰写时间的先后为序。内容涉及皮革化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主要涵盖制革生产、工艺技术、新品研发、质量检验、污染治理、技术经济、考察交流以及行业综述、课题专论、序跋书评、编史散论等篇目。根据文稿内容,凡相近者大致分类归属,以使之各得其所。

国际知名皮革活动家、我国著名皮革专家张西林先生发表在《中国皮革学报》(1982年创刊号)上题为《我国的皮革工业向何处去》一文,是他生前最后一篇论著。作为读者和弟子,35年后的今天,重温导师这篇论著,依然教诲谆谆,殷望切切,期盼重重。其中,诸多预见、预言,如今业已成为事实;若干论题、论述,如今依然值得关注。真知灼见,熠熠生辉,乃不朽之作,遂奉为本书之代引。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合作者李方舟同志,我们彼此成长境遇相似,此生皆有幸投身皮革,耕耘皮革。从在校师生到工厂同事,从业界挚友到协会同仁,我们相辅襄助,知遇知音。他勤奋好学,执着敬业;崇尚真理,笃信科学。世纪之交,我们曾携手参与由中国皮革协会组织编撰的工具书《皮革工业手册——制革分册》的编写工作,记忆犹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如他所操守的信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十年的相识相交,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知遇之情浓于血。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倘若前瞻后顾,导师与学子,先生与晚生,前赴后继,络绎不绝。抚今追昔,我仿佛沉浸在浮想联翩的梦幻中,然却分明感受到皮革事业一脉清晰的引领与传承,亦青亦蓝,交相辉映。

值此本书出版之际,谨向支持和帮助本书出版的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和《中国皮革》《皮革世界》《西部皮革》《皮革与化工》等杂志社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师友和同仁深致谢忱。

限于专业水平肤浅和时间仓促,本文选如有不当或谬误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斧正。

温祖谋 于上海 永丰村

夏历丁酉年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