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整饰时尚效应

【摘要】本文扼要介绍皮革整饰苯胺效应、油变效应、擦色效应和珠光效应4种时尚效应的大致由来、基本原理和加工要旨,并列举工艺配方、操作示例。

皮革整饰,无愧于称其集技术、艺术于一体,熔整理、涂饰于一炉的皮革加工工艺。古今中外,制革者无不为之独运匠心、倾注心力,希冀能到达云蒸霞蔚、推陈出新的理想境界。时尚乃应时崇尚,或曰时髦、流行;效应即效果;所谓时尚效应,乃泛指各种适应时势,合乎潮流,见诸于产品款式、结构、色彩、风格等外观形态的感觉效果。皮革整饰时尚效应的问世,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其相继投市的产品流派则浩如烟海。本文权作“艺海拾贝”,列述其中苯胺效应(Aniline effect)、油变效应(Oil pull-up effect)、擦色效应(Brush off effect)和珠光效应(Nacreous effect)4种,并附录工艺配方,操作示例,供同行参考。

一、苯胺效应

20世纪60年代,苯胺革初见于国外市场,至70年代国内开始盛行。苯胺革由来于以苯胺染料代替颜料着色进行皮革涂饰,赋予涂层以透明性,使皮革的天然粒面能清晰可见,以充分显示真皮感。现行的苯胺革已不限于苯胺染料着色。从应用有色树脂,发展为普遍采用金属络合染料。苯胺效应泛指涂层富于艺术性和透明性,通过薄而透明的涂层,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皮革的天然粒面,且能充分显示真皮感的一种涂饰效果。

苯胺效应反映在产品风格上,现行的大致有全苯胺、半苯胺和打光苯胺三大类型,其中以打光苯胺更为时尚流行,拥有高档身价。

苯胺整饰的工艺技术业已普及,毋需赘述,但若干关键环节仍须予以注意。其一是选坯,坯革的柔软丰满很重要,尤其是粒面不应有明显或严重的伤残缺陷;其二是喷染,为改善坯革的染色效果和粒面轻微缺陷,应注意所用的渗透剂与染色坚牢度有关;其三是封底,为防止有色涂层在缺陷、斑痕上呈现反差,并借封闭作用,将涂饰实施后对坯革手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宜选用成膜较快、渗透性不强、且具抗水性的黏合材料;其四是涂层,为使苯胺效应明显,并使苯胺粒面清晰可见,富于光泽和吸引力,底涂、中涂、顶涂层所选用的黏合材料必须相适应;其五是抛光,为使成革粒面平细,手感光滑,涂饰过程中可施加抛光,在备有石辊或毡辊的抛光机上进行。

打光整饰是生产高档苯胺革的重要工序之一。打光过程的实质是一种热擦效应。皮革由于同玻璃辊的摩擦而受到加热,温度可达120℃左右;通过调节底板的压力,可对温度的升降进行控制。生产打光苯胺革的技术关键是:

(1)选用涂饰材料应具有耐热、耐摩擦性。

(2)坯革的复鞣、加脂务必适当,厚度过薄、革身过于柔软的坯革不宜打光。

(3)肉面处理要求削里均匀,保持革里洁净,革身平整,厚薄均匀;同时,粒面平细,涂层牢固,保持粒面应有的平滑度,更能烘托打光效果。

(4)苯胺革打光一般要进行两次,分别在顶涂前后各实施一次;第一次控制压力低,行程大;第二次控制压力稍高,行程宜小。

示例1:山羊鞋面革打光苯胺效应涂层配方和工艺(表1)

表1 山羊鞋面打光苯胺效应涂层配方和工艺 单位:份

二、油变效应

20世纪80年代国际市场风行一种油性变色效应皮革产品,国外称作Pull-up effect Leather,国内行业界不少人直译,称为普拉普效应革。其特点是富于油性,滋润而不显油腻,受力拉顶会变色,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该产品之所以风格独特,是以某种特性油剂(Pull-up Oil)施干皮革上,使成革在外力作用下,例如拉伸、顶起、弯曲甚至折叠,革面原先的颜色会呈现局部深浅、浓淡不一的变色现象,一旦外力作用消除,革面颜色又会自然地复原如初。由于这种微妙的油性变色现象基于特殊油剂和拉顶作用,故称油变效应或普拉普效应。

油变效应革颜色变化的程度大小及所呈风格,与选用的Pull-up油剂、施油工艺、整饰方法以及坯革自身颜色密切相关。因此,市场上同为油变效应革,其外观风格和拉顶作用下所呈现变色程度,或强或弱、或明或暗,各有差异。究其变色原理,可能形成共识的主要是:其一,基于光谱显色原理,由于皮革吸收了Pull-up油剂,革身颜色加深,对入射光选择吸收增强,而反射减弱;其二,分布于皮革纤维间的Pull-up油剂分子微粒受力作用迁移,若由A向B迁移,则A处颜色由深变浅,B处颜色由浅变深。

实践表明,生产油变效应革的技术要旨是:

(1)Pull-up油剂的筛选与施加:鉴于该产品的风行,国内外Pull-up油剂应运而生,品种多,性能异,应用效果不一,宜选择渗透性好,变色效应明显的油剂;施油方法甚多,可辊涂,也可揩抹、刷涂或喷施,应从施油均衡、操作简便上多加考虑,目前以喷施方法居多。

(2)坯革的状态与要求:市场流行的品种以牛面革为主,选坯要求粒面平细,表面伤残少,革身紧实、坚韧、富有弹性,尤其革身松软的坯革不宜选用,不然,因Pull-up油剂的引入,会导致成革过度松软。

(3)相关的整饰工艺务必从严要求:封底,对于全粒面或磨面坯革均属必要,目的是在施油后,以增加涂层与革面的黏着牢度;压烫,采用高温高压平板式压燙,有助于促进革内油剂均匀分布,增加革身的紧实度和革面的平滑度,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涂层黏着牢度;涂饰,涂饰决定产品最终的色泽、外观和风格,如全粒面的苯胺涂饰,磨面革的常规修饰,特殊要求的辊印压纹,均可按需自如迭定。

示例2:黄牛修饰面革油变效应涂层配方和工艺(表2)

表2 黄牛修饰面革油变效应涂层配方和工艺 单位:份

三、擦色效应

抛光变色革最初仅见于山羊鞋面革的制作领域,未曾广而流行。所谓抛光变色,系应用皮革涂饰、抛光技术,通过单面底涂层与面涂层的色调深浅不同,在抛光时,经受压、热、擦的作用,使底色与面色呈现反差而产生双色或多色的变色效果。一般因工艺而异,有底色浅,面色深或底色深,面色浅两种不同涂饰方案。凡底、面色相互映衬所呈现的局部反差越大,则变色效应就越加明显。

随着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行业界对沿袭已久的修饰面革亟待脱俗求新,尤需改进修面革真皮假做,风格呆板的弊端。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外市场一度兴起“擦色革热”,曾经风靡一时。于是,由抛光变色效应脱颖而出的擦色效应成为行业界追求时尚的热点。擦色效应,确切地说,是涂层局部擦去效应,其实质是借助于磨面、整饰、抛光技术的综合运用。既修饰皮表粒面伤残,又赋予成革变色效应,可谓一举两得,是修饰面革的推陈出新。

生产擦色革的要旨大致可归纳为:

(1)坯革及其磨面的要求,可同一般修饰面革,借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2)涂层的底色与面色应有明显的深浅反差,此乃产生擦色效应的前提。

(3)各涂层的选材组合至关重要,通常,底层可用水性黏合成膜材料,颜料着色,要求涂层黏着牢度好,平滑耐烫;中层可选用溶剂性聚氨酯为主体,要求涂展光亮平滑,宛如“镜面”,耐热、耐擦,能经受抛光擦拭;面层可选用溶剂型硝化棉,成膜性软,并以油墨涂料为着色剂,一旦经受抛擦,能局部被擦掉,显示层次自然,飘逸多姿的双色或多色效果。

(4)涂层操作以辊涂为主,可辅以刷、揩、喷。

(5)擦色效应一般是在加工鞋、革制品后,借助于抛车和抛光蜡(膏)作用,最终产生的。

示例3:黄牛修饰面革擦色效应涂层配方和工艺(表3)。

表3 黄牛修饰面革擦色效应涂层配方和工艺 单位:份

续表

四、珠光效应

珠光效应,其实是珠光颜料分布在基物上的光学作用,换言之,采用珠光颜料为主要着色剂所涂饰加工而成的珠光效应革,其珠光效应的产生,既是所用珠光颜料其颗粒结构受光干扰作用(如入射光特定波段的选择吸收、反射或折射等作用)的反映,同时也是底涂层中透明染料所起映衬作用的结果。前者决定珠光基色的深浅浓淡,后者决定珠光映衬的层次丰富多彩。

据说,原始的珠光颜料系由天然鱼鳞、贝壳研成粉末而成,而人工珠光颜料最初采用铝粉加工。目前市售的珠光颜料一般组成为云母和二氧化钛,其结构形态为颗粒状,以云母片为内核,以二氧化钛为外壳;外壳又以薄膜胶囊形式包覆着内核。珠光颜料的颗粒大小,由云母核决定,其颜色则由二氧化钛壳的厚度决定,因外壳厚度不同,所受光干扰作用有别,则所呈现的颜色各异。通常,珠光颜料有溶剂型与水溶型两大类。

在皮革涂饰中,颜料的遮盖力显著大于染料。应用珠光颜料涂饰,除具有一般颜料涂饰有助于掩盖革面轻度伤残的作用外,犹有珠光效应,美化皮革,提高成革等级和档次的特殊功能。

倘若以金属粉如金色粉或浆剂取代珠光颜料着色进行上述涂饰,则成革俗称为“金皮”“银皮”,行业界相应称为“金属效应”革。

生产珠光效应(或金属效应)革的技术关键主要是:

(1)坯革表面的平整度与光洁度,表面越平整光洁,则珠光效应越是明显。

(2)珠光颜料的选择及其在革面上的均匀分布,颗粒大小为400~600目,粒子适中,涂层细腻,珠光感较强;颗粒大小600目以上,粒子较细,涂层细腻,但珠光感较弱。

(3)涂饰的实施程序大致为:皮革、底涂层、珠光层、光亮层、熨平、成品。

示例4:黄牛全粒面珠光革涂层配方和工艺(表4)

表4 黄牛全粒面珠光效应涂层配方和工艺 单位:份

(初载《皮革文摘》1993,后转载《中国皮革》199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