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家有内向男孩

内向只是孩子的性格特点,而不是一种缺点。

内向的孩子同样具有优势。

对于内向的男孩,为了让他们保有自我改变的能力,就应该给予他们自我调节、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孩子上小学后,很多家长的焦虑感一夜之间几乎如同核裂变一般爆发,急切地希望看到孩子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我发现,众多男孩家长对孩子的性格方面不仅仅是关注,而且是特别过度地关注了。家有内向的孩子,成为很多家长头疼、甚至忧心忡忡的一件事。一位妈妈非常焦虑地告诉我,她的儿子为人腼腆寡言,从不主动与人交往,不争也不抢,班级的各种荣誉都与他无关。她担心内向的性格对孩子成长不利,会导致儿子无法在这个时代更好地立足,或者生存得更好,甚至担心他有一天会变为社会的边缘人。我理解这位妈妈的焦虑,但是只要我们的孩子是心理健康的,那么内向只是孩子的性格特点,而不是一种缺点。

内向的孩子同样具有优势。从很多的人生经验来看,内向的人往往做事踏实,为人稳重,值得信任;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内向型的孩子善于思考,这是获取学习能力的基本条件。记得曾有专家说:“内向者之所以普遍会有自卑和社交的恐惧,并不是内向本身的问题,主要是源于童年的时候最亲近的父母对他们的否定。”所以,作为家长,请不要为此焦虑。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气质,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天性,一定要先尊重孩子的性格差异。我们做父母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可能错失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

要知道孩子是可以改变的,如同有些外向的孩子因为某种原因可能会变得内向,内向的孩子也有机会变得外向。儿子小时候就是属于比较内向的孩子,记得那个时候带他去吃麦当劳,每次他都眼巴巴地看着游戏区里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玩耍,就是扭扭捏捏不敢进去。我又是哄又是劝,也有恼火地批评他的时候,可是儿子依旧故我。

但是一眨眼,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非常阳光的大男孩。大二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他还坚持独自一人代表北京大学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攀岩比赛。他的这一举动,促使北大重返了这项已经中断多年没有参加的全国大学生赛事。儿子告诉我,开幕式时的代表队中,只有他是一个人举着校旗走在偌大的体育场里,对此他感到非常骄傲。坦率说,听到这句话时,我百感交集:这就是一个小男孩的蜕变!

现在,几乎每一本育儿书都在告诉我们家长,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接纳孩子,但是我以为这远远不够。我认为真正的接纳是建立在对孩子无私的爱和将他们视作是独立个体的层面之上,否则,接纳就只是一种面对孩子时的态度,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全方位接受。很多人认为爱就等同于接纳,其实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即使心底还爱着孩子,却已经无法接纳他,这种情况在孩子成人之后比较常见。

如果家长是满怀着无私的爱去接纳孩子的全部,就应该接纳他们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接纳他们的优点与不足。那么我们就会真正地用心观察和体认孩子,耐心地启发、引导和帮助孩子从自己的出发点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只有自己付出努力了,孩子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发生改变。我观察过周围一些父母的做法,经常是为了让儿子变得开朗起来,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比如要求孩子主动打招呼,主动参加到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家长们认为这可能成为孩子改变的关键一步,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非常痛苦的经历。既然是痛苦的,哪个孩子又愿意重复体验呢?只有能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与快乐的事情,才是帮助内向孩子的最有效途径。

比如有一位内向男孩的妈妈,她最苦恼的是儿子经常被欺负。因此我建议她给孩子挑选一些运动,体育运动对改善孩子内向的性格有很大的帮助,既可以强健身体,也可以培养自信。过了些天,这位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她回去考虑了一下,给儿子报了足球、篮球,她认为足球、篮球是很激烈的对抗运动,可以让儿子迅速适应对抗,敢于反抗同学的欺负。结果没想到,儿子丝毫不喜欢,而且还非常排斥,她很痛苦,觉得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却不领情。

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她没有站在儿子的角度去考虑,让一个内向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满场踢足球,不亚于把他突然丢进野马厮杀的竞技场上。我个人的经验是内向的孩子更喜欢技巧性的运动。儿子小的时候,我发现他更喜欢攀爬这类运动,在他学习攀岩的时候,我站在旁边都替他捏把汗,但是他却表现得特别自信。像篮球、足球这类运动他就不是很积极,观察到儿子这些表现,我当时是尊重他自己的感受,没有强迫他做他不喜欢的运动,而是顺其自然等待他自己慢慢融入其中,比如他放假回到奶奶家,就会和堂哥一起踢足球,然后返回学校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地和同学一起踢足球了,因为这个时候他内心积攒了自信,他可以放心地展示自我,并且勇敢地去和伙伴竞争和对抗!

对于儿子的性格培养,我一直奉行不强求、多引导的原则,静待花开,等着孩子自我改变的那一天。我们要相信孩子自我改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试想一下,孩子从出生到上小学,只有短暂的六年多时间,如果按照目前人类的平均寿命75岁来计算,这六年相当于人生的十二分之一,可就在这十二分之一的人生中,孩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备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

我们家长也要想一下,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六年多时间里,初为父母的我们给予孩子最多的一定是足够的疼爱与鼓励,为他每个小小的进步而欢欣鼓舞,体验到了做父母的快乐。那么为什么不能将孩子的小学六年看作是他的另一个成长期?如果在这个成长期中,因孩子初步踏入了社会竞争的小体系,显现出了各自的不足,从而导致家长出现了攀比之心,开始焦虑、紧张不安。有时候不由自主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世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根本没有考虑是不是适合他。我们还喜欢拿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而不能像前六年那样关注孩子本身的成长,那么我们怎么能期待孩子健康的成长?

小学六年对男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他们要迅速地适应这个小社会建立的各种秩序与规则,压力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幼儿时期活泼外向的孩子,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变得内向的原因之一,而一些内向的孩子,有的逐渐变得自我封闭。心理学派有一种理论,认为孩子会根据大人们对待他的方式,在心里慢慢地树立起一个“内在看护者”。当他独自面对世界时,他心里的这个内在看护者就是他的依靠,觉得自己不再是孤立的,而这就是他的自信心最初的来源。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这个内在看护者尤其重要,因为内向孩子更需要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能量和支持。

在我看来,对于内向的孩子,为了让孩子保有自我改变的能力,一定要给他们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我曾经帮助儿子建立了一个小朋友圈,这个圈里主要成员是儿子本校的同学,还有一些是儿子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中玩得好的外校孩子。这其中有的孩子和我儿子一样是属于内向的,也有的孩子是非常外向的,积极主动,活泼开朗。周末的时候,我会鼓励儿子请朋友们来家里做客,或者主动联系其他孩子的家长,一起组织孩子们去旅游或者搞个小比赛,我们搞过游泳、乒乓球、爬山、攀岩等比赛。组织活动时,我们几个家长都坚持只是扮演从旁协助者的角色,将“决定者”交由参加的小朋友们来担当。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大人的苦口婆心要有效得多。

仔细观察,男孩子们的世界是非常有趣的,他们既有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彼此间又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比如攀岩比赛,儿子爬得又快又稳,那么同队的孩子就推举他领导大家;而游泳比赛,儿子可能就被分配做场边拉拉队,只能站在上面为队友们呐喊助威。开始儿子还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安排,逐渐地他就意识到有时候不能旁观,必须要参与进去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于是他回家和我商量怎么办。我就鼓励儿子下次的时候直接提出自己的想法。结果下一次的游泳比赛,儿子就提出自己的想法,很简单,他要求同参加比赛中最弱的那个孩子较量一次,优胜劣汰。内向的孩子在熟悉安全的环境中会非常放松,在没有人强迫、干扰的情况下,反倒能做出更快的调整和改变,逐渐变得活泼主动起来。

有一次乒乓球比赛,由于我找的场地临时更改,儿子为了保证所有参加的小朋友都能准时到,他一个人坐在电话旁,挨个通知。这在之前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之前遇到不得不打的电话,他都会央求我帮忙。在这个小圈子中,儿子交到了很多知心的朋友,也开始变得积极主动,必要时也敢于表现自己了。最有意思的是,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儿子若有所思地说:“妈妈,我觉得男子汉实力最重要,与你是什么性格没有关系。”听了儿子的话,我暗自偷笑,这真是意外的收获。

小学时期,正是孩子性格、品质初步形成的关键期。我们知道,即使同是内向的孩子,性格也会各自不同,所以为了改善孩子的性格,家长需要找到打开他们心门的那把钥匙。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而要试着融入孩子。当你努力理解孩子的内心时,才能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这把钥匙,我相信就掌握在每一位父母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