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商旅,运茶天路

藏区用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让茶也焕发出了不同的风采,他们对茶的需求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酥油茶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区藏民的一大发明,更是藏族人民每天都离不开的主要饮食。不管世界各地的人们如何爱喝茶,也不管他们如何饮茶,都远不及藏人对茶的渴求。

制作酥油茶的时候,藏人喜欢用内地的紧茶为原料,砖茶和沱茶都是他们的最爱。将茶放入锅里,熬成浓汁,然后将茶汁倒入酥油茶桶,再将酥油、盐和其他香料,用一个带着叶片的搅拌棒在茶桶里上下搅拌,让水乳交融,然后用竹笊篱过滤残渣,倒入茶碗就可以饮用。当人们行走在野外,或者是放牧途中,制作酥油茶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只是将水倒入敞口的铜壶里烧开,然后放入茶叶和酥油,用小木棍搅拌一下,再倒入茶碗,就可以饮用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用哈达包裹茶叶来煮酥油茶的方式。

酥油茶的热量很高,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避免嘴唇干裂。在高海拔的藏族居住区,人们多食用乳制品和肉类,还有燥热的青稞炒面,因此茶成为他们调和身体状况的最佳选择。没有茶的藏族生活是不行的,酥油茶成为当地人的主要饮食,从早到晚,几乎茶碗不会离手。有的时候,每人每天要喝上十碗酥油茶,才会让人觉得浑身舒坦有劲。就算是吃主食糌粑,也必须要有酥油茶相伴;就算是去山上放牧,也要怀揣着茶碗,随时准备打一碗酥油茶。当尊贵的宾客到来,除了哈达、檀香和藏香,酥油茶也是人们待客的上品。这种饮茶风俗,构成了高原藏族人饮茶的一大特色。

明代末年,长达17年的抗清斗争让藏族的茶叶供应变得困难。等到清兵入关之后,藏族立刻要求恢复茶马交易。在吴三桂的主持下,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就此展开,位置就在现今的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而从清代乾隆年间到民国期间,茶马互市已经名存实亡。清政府控制了西北的主要产马区,在东北建立了大规模养马场,随着现代火器的使用和机械运输工具的出现,冷兵器时代,马匹的重要性日益降低,而藏族对于茶叶的需求并没有改变。茶叶入藏依旧在进行中,并且随着清政府对于藏区控制的加强而增强,从云南、四川,到陕西、甘肃、青海藏区,茶马古道继续在运行着,甚至在某些时候达到了顶峰。

根据《普洱府志》记载,云南的少数民族早于汉族就开始栽种茶树了,而大叶子普洱茶在唐代天宝年间就在澜沧江两岸大量种植。普洱茶的味道苦中回甜,是当时很受欢迎的茶饮。到了宋代,普洱县境内就已经出现了茶马交易的市场。而到清代,普洱之名遍及天下,成为云南出产的名茶。作为茶叶原产地,云南向西北冲破了大江巨山的阻碍,将茶叶送到了藏区,时间甚至早于唐代,也就是西藏的吐蕃时期和云南的南诏时期,他们之间就已经存在了茶叶贸易,并建立了政治和经济关系。不过那时候的茶叶很可能只是作为礼物来互相交换,那只能算是普洱茶交易在茶马古道的萌芽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藏人发现来自云南的大叶普洱茶茶香浓郁,回味无穷,打成酥油茶特别香醇,而且颜色也非常诱人。因此越来越多的藏人开始喜爱普洱茶。到了1931年,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所生产的普洱茶,通过一些有冒险精神的茶商贩卖,从打洛口岸出境,经过缅甸、仰光海运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再经由陆路运输到噶伦堡,翻越喜马拉雅山,送到了西藏。它们成了藏人的最爱,也让普洱茶韵在藏区飘散开来。

运送到西藏的普洱茶,一般是将茶叶采摘回来之后,用锅把青叶炒至凋萎,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然后倒在簸箕中反复揉搓成条,再在日光下曝晒或用火焙干,这样就成了粗制茶,也叫散茶。过去,茶庄将各个茶农的粗制散茶购入后挑选加工,分别使用石制或木制模具,压造成圆形茶饼或方形茶砖。圆形茶饼称为圆茶也叫紧茶、七子茶或筒茶,每饼圆圆的像个盘子,重为老秤半斤或八两,大约400克,直径半尺的七个饼茶为一筒,包上笋壳竹篾,用竹篾捆扎结实,印上茶号字样,这便是筒茶。24筒组成一担,大约是现在的120斤,然后分装成两箩,驮在马背上,送往藏区。带梗的老茶被刹细蒸软,压成茶砖,送往藏民聚居区,这样的茶叶虽然无法冲泡来喝,但却是打制酥油茶的上好茶叶。

处于原始生存状态下的数百年老茶树上,每到春天来临,就会长出一片春芽,它蕴藏着大自然的原生优质菌种,又用积累了千百年的传统方式制作出来,经过长年累月的发酵,转化出独特的口感和生命能量。当它们激发了藏人的味蕾后,那种浓郁的颜色和苦涩的味道,怎能不让人迷恋?也就难怪普洱茶在藏区声名鹊起,陈年普洱更是价比黄金。普洱茶所特有的解油腻、助消化、生津顺气、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效,让大自然的神奇美妙都通过口腔绽放开来。经由茶马古道运往藏区的茶叶,在漫长的运输旅途之中,经过了千山万水、风吹日晒和霜打雪压,透气而自然的包装方式让茶叶在此过程中依旧持续天然发酵,也因此而形成了特殊的风味和口感。不管是筒茶、砖茶,都深受藏民喜爱,滇藏茶马古道的繁荣也更上了一层楼。

清朝前期和中期是普洱茶产销的极盛时期,仅仅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每年就要生产8万担茶叶,这里家家户户都种茶、卖茶,马帮和商旅充斥其中,每年有五万匹马帮来回去滇西、滇南以及缅甸、越南运输茶叶。清雍正年间,还特设了普洱府,专门在普洱地区开办茶局,办茶引,同时负责督办贡茶,普洱茶也因此得名。进入民国后,云南普洱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势头,出口货物以茶叶为最大。而藏区人民的茶叶消耗能力也堪称世界第一,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每年的贸易总额不下百万之巨。

20世纪30年代之前,丽江的地主和茶商,就利用滇藏茶马古道的兴盛,以村寨为单位组成马帮,每年都以几千匹骡马的运送力,采购运输滇南的茶叶,运到丽江之后重新包装,再以马帮贩运到西康和西藏。当时的人们将这种生意称之为“走茶山”或者“赶茶山”。后来,腾冲的大商帮在大理下关等地开垦茶园,自己制茶并自办运输,垄断了茶叶货源,丽江人的走茶山生意才逐渐消失。然而不管怎么变,商号马帮为藏区运送的普洱茶却一直没有变,它们的香韵依旧感染着每一个藏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