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及其相关问题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引发激烈的争论。社会公众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及推广的可行性、转基因生物监管政策的制定、伦理学问题等方面的争议,使得“转基因”在中国成为一个复杂而影响广泛的问题。

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中国的国情。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预计未来20年,我国需要增加30%~50%的粮食产量才能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病虫危害、土壤污染和退化、水资源短缺及劳动力流失等众多因素时刻威胁着我国农业和粮食安全,农业部门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而这些问题也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加剧。因此,目前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十分紧迫。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在转基因这项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掌握话语权。“中央一号文件”在过去几年一直聚焦农业问题,其中特别提到了种子产业和转基因技术。表明政府确实意识到转基因技术对于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大力投资转基因的研发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转基因技术高度重视。他在2013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对转基因技术有争论、有疑虑,这是正常的。对这个问题,我强调两点:一是要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8年就提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生物技术从那时起就开始作为国家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国务院发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8年,中国启动了一项为期12年、投资250亿元的计划,以推动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在此期间,中国的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数以百计的田间试验被批准实施,6个转基因作物已颁发了安全证书。2009年,政府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颁发了安全证书,但是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项目进展缓慢以及公众对转基因的误解使中国科学家倍感失望。自Bt棉花(一种转基因棉花)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在中国已经停滞多年。与此同时,国际上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75亿公顷,而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420万公顷,十年间排名由第4位跌至第6位,且主要种植的是Bt棉花。中国正面临被世界其他国家超越的风险,这将对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中国每年进口的玉米、大豆和油菜籽相当于中国所有作物总产量的12%左右。其中,2017年仅转基因大豆就达9600万吨。如果不借助转基因技术大幅提升产量,中国对进口作物的依赖程度将继续增长,造成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

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生物伦理和生物安全性问题的关注是影响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发展转基因作物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供给安全,最终将安全的食物提供给消费者。当然,即使它们是安全的,如果没人买也没有意义。除非公众态度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否则政府批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生产会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专家调查显示,在过去5年里,公众的态度由基本中立转向了否定。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转基因技术是什么,但却反对其商品化。这与我们的科学家没有很好地将转基因技术及其重要性传播给公众有很大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人的基本生存已没有问题。公众真正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不仅仅是对他们自己,也包括对他们的后代),以及转基因作物是否会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在公众还没有得到正确的信息时,非常容易被那些声称转基因农作物不安全的负面报道所影响。

有关转基因作物的争论不仅涉及科学或经济学,更涉及包括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伦理、文化、传统甚至宗教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一个主要问题是,中国仍然使用着一种过时的科学传播方式,即科学家把他们的科学发现告诉公众,公众再被动地理解和接受。这种方法存在很大问题,且效果极差。国际上比较通行的风险交流的方式是提倡专家和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展开包括不同观点与主张在内的平等对话,而不仅仅是由科学家单方面传达信息给公众。

对专家的严重不信任也导致了针对转基因技术的激烈争论。相关科学家说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但并没有说服公众。有些人怀疑那些专家是否从中存在利益关系,将会从转基因作物商品化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

本书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科普知识,希望它有助于社会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有比较客观而全面的了解,消除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误解和恐慌。

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寇建平副主任承担了本书的审稿工作,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沈立荣

2018年12月于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