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万众瞩目的“数字化”

仔细分析那些屹立于疫情中的企业,我们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特征,即它们的产品并非“实物”(有少数例外,如大疆公司),而是以数字化手段提供服务。

“数字化”这个词在2020年走进了更多人的眼中。各行各业都在研究,如何将自己的生意与数字化“联姻”。2020年,有人将其命名为“数字化元年”。这一点我们是认同的,2020年,“数字化”这个词的热度,从感觉上,的确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那么,“数字化”是不是在特定情况下刮起的一股热风?它是不是技术狂人的自嗨?

其实,“数字化”这个词,并非诞生于2020年,在这之前,它也并非身处偏僻的角落。实际上,各国早就开始研究它,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支持它、发展它。

一、部分国家关于数字化的政策

1.德国

2014年8月,德国政府通过《数字化行动议程(2014—2017)》。2016年3月,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发布《数字化战略2025》。《数字化战略2025》这一文件描述了数字化重点领域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其导论部分开门见山地提出:

“数字化改变了游戏规则,引发了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巨大变革。与此前的所有变化相比,更为显著的是快者将淘汰慢者。谁能更早地开发新市场并尽快推广自有标准,谁就将成为最后的赢家。我们必须将数字化转型视为政策和经济的优先领域,并为其中的迫切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转型正加快步伐,信息交流也发展迅猛,主要原因是设备、机器和人员通过互联网的联网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约有200亿台设备和机器通过互联网相连。据估计,到2030年,此数字将增加至5 000亿。为了更好利用变化带来的机遇,我们制定《数字化战略2025》。在本战略中,将对重点领域的目标进行描述,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

在随后的正文部分,该文件列举了“迈向未来的十个步骤”。

(1)到2025年在全德国建成千兆级光纤网。

(2)掀起一股创业风潮——扶持创业及新创企业与成熟企业间的合作。

(3)为更多的投资与创新建立管理框架。

(4)巩固“智能化联网”在经济基础中的核心地位。

(5)强化信息安全性并发展信息主权。

(6)为中小型企业、手工业者和服务业提供新型商业模式。

(7)利用工业4.0推进德国的现代化。

(8)将数字化技术的科研、开发和创新带入顶尖水平。

(9)实现生命各阶段的数字化教学全覆盖。

(10)创建作为职能中心的数字化局。

虽然译文使用的词语是“十个步骤”,但我们认为其实是“十个领域”,对于每个领域,文件都列出了详细的行动措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原文。

2.美国

2012年5月23日,美国启动“数字政府战略”(Digital Government Strategy,简称DGS),该战略的目的是利用数字手段更好地服务国民。

2020年9月10日,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设计美国数字发展战略》一文,重点阐述了制定美国数字发展战略的四大指导原则和五大理念。

美国数字发展战略的四大指导原则如下。

(1)数字化发展需要政府整体战略。

(2)私营部门在数字发展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3)战略必须优先考虑与“全球摇摆国家”的紧密联系。

(4)美国的数字发展战略应强调开放数字生态系统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创造就业、创新和能力建设方面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让美国公司与对手竞争。

美国数字发展战略的五大理念如下。

(1)增强美国与有技术能力的盟国的合作效率,并提高联合行动的知名度。

(2)开发技术解决方案和民间社会机制,促进互联网自由。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或其他协调机构中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机制,跟踪和应对我国在海外的数字项目。

(3)在涉及新兴数字生态系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方面,加强国际领导力和多边合作。

(4)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特别是通过工商管理、工程和其他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

(5)在国务院或美国国际开发署内设立奖学金项目,招募具有工程、创业或投资经验的顶尖人才,推进和实施美国数字发展战略。

3.中国

相对于德国和美国,我国政府对数字化也有同样的重视。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写道: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提出了五项发展目标、44项重点任务、12项保障措施,如图1-3所示(由于篇幅有限,本图未全部列出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具体细分请参考相关文件)。

图1-3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在国家顶层设计之下,各地政府积极制定、出台结合当地特色的数字化发展政策。例如,上海市于2020年年底公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强调:

(1)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2)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

(3)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

(4)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

(5)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

(6)通过数字化转型,将各领域堵点难点转化为发展亮点,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格局。

仅以上述三个国家为例,足以说明数字化被重视的程度。那么,什么是数字化?它为什么具备如此大的能量?本节后面两部分,将分别解答这两个问题。

二、什么是数字化

谈到数字化,笔者曾经有过困惑:按理来说,在IT世界里,一切都用0和1来表示,那么它们早就被数字化了,这与现在流行起来的“数字化”概念是一回事吗?到底什么是数字化?数字化转型又是什么呢?

在IT界,有一家公司特别擅长发明和解释术语,当然,会“编”会“造”的人很多,包括你我,都可以自创一些独特的术语和说明,而该公司厉害的地方是,业内多数人都认可它的解释——这就是权威,这家公司名叫Gartner。我们来看看,它对数字化的解释。Gartner公司官网截图如图1-4所示。

在其名词解释网页上,与数字(Digital)有关的词有很多,笔者选择了如下几个进行介绍,仅供参考。

(1)Digital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physical items or activities through binary code.When used as an adjective,it describes the dominant use of the latest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improve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organizations and things,or make new business models possible.

数字是通过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物理项目或活动。当用作形容词时,它描述了最新数字技术在改善组织流程、提升人员技能、组织与事物之间的交互或使新的业务模型成为可能方面的主要用途。

图1-4 Gartner 网页截图

(2)Digit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from analog to digital form,also known as digital enablement.Said another way,digitization takes an analog process and changes it to a digital form without any different-in-kind changes to the process itself.

数字化是将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形式的过程,也被称为数字使能。换句话说,数字化采用模拟信息并将其更改为数字形式,而信息本身没有任何不同的变化。

(3)Digitalization is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change a business model and provide new revenue and value-producing opportunities; it is the process of moving to a digital business.

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变商业模式并提供新的收入和价值创造机会。这是转向数字业务的过程。

从上面的词条解释可以看出,Gartner认为Digital所包括的两层含义并不明确,于是又“列出”另外两个词来说明,一个用于代表从模拟信息向数字形式的转换,即数字化;另一个代表商业模式的变化,即数字化转型。尽管有了这样泾渭分明的两个术语,在日常应用中,人们还是会有意无意地把它们弄混,或者把“数字化转型”简化为“数字化”(“狭义”的数字化指的是物理事物变成计算机里的0和1,“广义”的数字化指的是商业模式变化,即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词条解释中,含有另一个术语“数字化技术”,它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属性。没有数字化技术,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可以转型,如从出售办公楼转为出租办公空间,但这不是数字化转型。目前,已知的数字化技术包括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物联网(IoT)、区块链(Block Chain)、移动化(Mobile)等。

我们再来看“转型”这个词。所谓的“转型”是指一个组织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组织的业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里的内部因素包括产品成熟度、人员能力、组织的流程等;外部环境包括大的经济环境、国家政策、新技术的发展等。因此,转型是一个组织战略的问题,我们要慎重地对待。数字化只是其中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一个维度的影响,不是全部。

如果要用一句话把上面的术语串起来,可以这样描述:企业在业务已经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商业模式的转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是一个持续的、永无终点的过程(在企业持续存在的前提下),企业会不停地发现、创造和积累新的类型的数字,数字化技术会不断推陈出新,商业模式也就相应地随时代而变。

让我们用“导航”这个例子来辅助理解上述术语。首先,我们对“导航”下个定义:导航是指导人们沿着一定的路径到达目的地的一种工具。

在纸版地图时代,笔者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下车后先要买一份地图,然后在地图上查找路线,并在行进过程中,时不时把地图翻开,再次查询和确认。费时、费力不说,万一这地图不是最新版的,那就可能迷路。生活在上海的人,在那些年里,几乎每半年都要买一份新的上海地图。这相当于企业信息化开展之前的“手工”时代。

后来有了电子地图。把地图装进电子设备以后,很快就发展出电子导航功能,计算机可以根据地图找出最佳路线(通常是最短路线),并在行进过程中时时提醒是继续前行还是转弯。可以说,地图这时已经被“数字化”了(由纸版变成了0和1),但是,这个初级的数字化还有很多问题,如地图会不定期地更新数据,而导航设备如无法同步更新,就会不了解路况,从而不能及时绕开拥堵路段。

随着云计算和移动化的发展,电子地图服务商可以在云端随时更新地图数据,使用者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直接连接云端,无须下载地图到本地;电子地图服务商还可以实时获取路况数据,在使用者行进过程中及时发现拥堵路段,并建议更改路线,甚至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推测将来时间的路况。这时的导航功能,利用的并不只是静态的电子地图数据,还有路上所有车辆导航App提供的实时数据,与上一时代相比,已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称之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地图服务商实现了一次数字化转型。

然而,导航的变化,并非到此为止。曾有人设想过这样的未来:自动驾驶程序全面接管汽车,所有车辆在上路前,自动进行路面负载均衡的计算,行进路线与车速完全无须人类关心,同时,另外一批维护程序在云端监控着每一辆车的状况,绝大部分故障在发生前就被识别和处理。在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路上的拥堵情况几乎被消除,所有人都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内快速到达目的地。这又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变化,因为它在电子地图和导航App数据之外,还集成了物联网等服务商的数据,建立了一个生态,即又一次的数字化转型。

这肯定不是“导航”服务商商业模式的终点。

这里有另一个问题:数字化转型,是不是意味着企业必须重新构建所有的信息系统?企业中的信息系统太多了,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系统进行分类。幸运的是,Gartner已经帮我们分过一次类,它把企业的信息系统分为三类:SoR(System of Record)、SoD(System of Differentiation)、SoI(System of Innovation)[1]。SoR强调标准化、合规性,通常是行业通用的优秀实践经验,这类系统寿命长达多年,可以从市场上买到商业化成品,典型的例子是传统的ERP。SoD是反映企业独特竞争优势的系统,体现了与竞争对手的不同,这类系统通常是买不到的(能买到的成品就难以体现差异),即使买到有一定匹配度的专业化产品,也需要相当高的客户化工作量,SoD寿命不会很长,1~3年内应该升级换代,以免对手跟上,SoD的典型示例是生产排程系统。SoI用于检验企业的各种创新想法,这类系统通常是轻量化的,可以被快速地开发和部署,寿命也不长,可能在1年内就会被替换(被废弃或升级),这类系统难以从市场上买到。例如,企业为一种新的销售模式创建的订单系统。在这三类系统中,企业应该将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放在SoD和SoI上。如果企业在SoR中仍然存在薄弱点,应该尽快选定一款商业化产品,结合自身特点完成实施。

三、数字化的价值

为什么数字化这么火热?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大多数人都会说“这是时代的产物”。

人们,不只是企业家,总是期冀用尽量小的成本获得尽量大的价值。蒸汽机、电气、计算机,这些代表着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无一不是这种期冀的结果。进入21世纪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在宏观物理世界(原子)的创新实验成本居高不下,相对而言,对电子(数字)的操控要便宜得多。数字孪生工厂,无须消耗实际的材料,即可检验新的生产工艺;数字化组合试验可以在一天内进行成千上万种组合试验以寻找新的药品配方,却不消耗任何原料、不产生一点废品;人工智能客服在某些领域已经接管大量真人的工作量;疫情期间的人们通过协同工具进行工作和学习;甚至,有些物理世界的实验已经很难展开,而电子实验可以取而代之,如核爆。

数字,以其天生的、不受宏观物理世界约束的属性,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早在1996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就描述了这样的场景:“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些在当时看来相当科幻的场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化、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正逐渐成为现实。

让我们回头来看本书开篇提到的两个案例,ZOOM和Salesforce。ZOOM提供远程会议服务,这个纯数字化的产品,打破了物理世界对人们交流的限制,让因疫情而不能自由行动的人们有了继续交流、推动工作的机会。受疫情影响,现场走访这种传统形式几乎被停滞,企业不得不寻求数字化的形式来管理客户关系,Salesforce专注于CRM领域,雪中送炭般提供相应的服务。另外,CRM的实施可以在远程方式下进行(如借助ZOOM工具),因而其业绩提升、股价上涨也是自然的结果。

这就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答案的补充说明。有一种说法,数字化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企业拥抱数字化,就是为了实现新的业务价值,即业务创新。

创新就是颠覆现状,推陈出新,不断地打破已有的边界,突破瓶颈。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讲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同时给出了创新的来源:意外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新知识。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业务创新面临着新的要求。

第一,业务场景全面纵深。一个企业的业务不仅仅是面向自己组织的内部,在企业全组织、全资产、全职能、全流程“数字化”的基础上,连接和整合业务链上下游伙伴及消费者,构建全渠道、多元化、一体化的企业“生态系统”。

第二,需求变更有序快速。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需要可预期、快节奏地完成组织、资产、职能、流程、合作伙伴的优化和更迭。赋能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构建快速敏捷的“价值交付系统”。

第三,技术生态开放自主。各种开源开放的新技术涌现,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语音语义识别、在线支付等,需要有一个链接,把这些新的技术和服务连接进企业内部,快速构建自主可控的系统,构建企业自己的“技术生态”。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受到或将会受到数字化潮流的影响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从2015年开始,思科携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简称IMD)共同组建了全球全数字化业务转型中心(简称“DBT中心”),与全球各地不同行业的全数字化及非全数字化高管进行了数百次对话,他们的研究成果著成了《全数字化赋能》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全数字化旋涡”这个概念。

全数字化旋涡是各行各业向“全数字化中心”推进时必然经历的过程,将使商业模式、产品(或服务)和价值链最大限度地实现全数字化。旋涡的力量将使实体要素与全数字化要素分离开来,形成可以直接组合的“组件”,从而引发新的颠覆并冲淡行业之间的界限。

图1-5是2015年对未来五年的预测所绘制的一张数字化旋涡图。

资料来源:迈克尔·韦德等.全数字化赋能[M].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图1-5 数字化旋涡图

在图1-5中,越接近中心,表示受数字化影响越大;旋涡中心不代表“灾难”,善于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企业,则会傲立潮头;从外围向中心的移动不是均速的、不是渐近的,其路径也是不可预测的。企业需要及早主动地拥抱数字化。

现在是2021年,回看这张图,我们会发现他们的预测准确度相当高。例如,图中教育行业距离旋涡中心较远,而如今在我国,辅助教育机构已普遍采用线上教学,相当一部分机构还用上了人工智能技术。再例如,当时还处于旋涡外围的公用事业,现在也在谋划数字化转型,代表之一就是中国国家电网,其不满足于简单的卖电生意,着手进行用户画像、生态合作,向数字化要更多的价值。

又是时代的产物,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数字化转型如此重要,各行各业奉之为瑰宝甚至是可持续发展之顶梁柱,也就不足为怪,而是顺理成章之行为。问题是,企业进行数字化建设容易吗?有哪些需要绕过的坑?有哪些可以借用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