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税收筹划的目标与影响因素
一、税收筹划的目标
(一)减轻税收负担
减轻税收负担是纳税人税收筹划的动因,也是纳税人税收筹划的目的之一。减轻税收负担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绝对减少经济主体的应纳税款数额,第二层含义是相对减少经济主体的应纳税款数额。绝对减少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通过对经营活动的预先合法合理安排使得应纳税额绝对值减少;相对减少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通过对经营活动合法合理规划,虽然应纳税额绝对值不变,但可以使缴纳税款的时间向后推延,以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降低当下税收负担。
(二)获取资金时间价值
纳税人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当期应该缴纳的税款延缓到以后年度缴纳,以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也是税收筹划的目的之一。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后所增加的价值。虽然这笔税款迟早是要缴纳的,但现在无偿地占用这笔资金就相当于从财政部门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理论上,如果企业每期都能将后期的一笔费用在当期列支,或者将当期的一笔收入在下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则每期都可以使一部分税款缓纳,相当于每期都获得一笔无息贷款。在信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尤其是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经常要贷款,上述的这种“无息贷款”的获得为企业的筹资活动节省了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资金紧张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企业的筹资规模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上述的这种“无息贷款”不会增加企业的风险,反而有利于企业增强实力以抵御风险。既然资金具有时间价值,那么尽量减少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延缓当期的税款缴纳就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实现涉税零风险
涉税零风险是指纳税人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缴纳税款及时、足额,不会出现任何涉税处罚,即在税收方面没有任何风险,或者风险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纳税人虽然不能直接获取税收上的好处,但能间接地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规模扩大。首先,实现涉税零风险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虽然这种税收筹划不会使纳税人直接获取税收上的好处,但由于纳税人经过必要的筹划之后,可以避免税务机关的经济处罚,这种损失的避免实际上相当于获取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其次,实现涉税零风险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名誉损失。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好品牌意味着其产品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并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个人的口碑越好,个人就越容易被社会接受,一旦某个企业或个人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漏税甚至犯罪,那么该企业或个人的声誉将会因此遭受严重损失。最后,纳税人的涉税零风险税收筹划可以使企业的账目更加清楚,有利于企业控制成本费用,优化管理,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税收筹划的影响因素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为达到减轻税负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税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组织和交易等各项活动进行事先计划和安排的活动。税收筹划的成功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税收筹划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制度因素
税收制度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是体现国家政策导向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经济活动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得原有的税收规定出现漏洞或空白。税法属于上层建筑,由于其制定和修订程序等原因无法对实际情况立即作出反应,这就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但这些缺陷不是永远存在的,随着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税收筹划方案可能会因政策的变动而变得毫无价值,甚至带来涉税风险。税收筹划的基础性核心工作是深刻分析税收制度,以保证税收筹划更具合法性和目的性。企业在利用税制因素进行筹划时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合法与合理原则。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对纳税行为的巧妙安排。税收筹划不仅要符合税法的规定,而且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纳税人应正确理解税收政策的规定,贯彻税收法律精神,在税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否则,税收筹划不当会变成违法活动。
(2)动态性原则。从法律制度完善的角度来看,税法被不断地补充、完善,纳税人可利用的税法缺陷会越来越少;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宏观政策导向的变化,企业税收筹划所依据的税收政策重点也会发生转移,税收筹划需因时而异。
(3)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税收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实施税收筹划是以守法为前提的。简而言之,若想成功实施税收筹划,一方面,纳税人必须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及暂行条例。如果纳税人在对税法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地运用税收筹划的技术和方法,必然适得其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税法体系复杂且经常修正,纳税人自身条件又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纳税人要想有效地运用税收筹划策略,应研究和掌握税法,时刻跟进税收政策变化。此外,除了熟练掌握税法外,纳税人还要具备财务、会计、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唯有如此,纳税人才能在总体上确保自己的税收筹划行为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二)经济环境因素
个体的经济活动必然会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理论上可行的方案在实践时会变得难以取舍或举步维艰。例如,一般新办企业的投资地点应选在税负较低的经济特区或沿海经济开放区,但这会使得企业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昂的经营成本和偏低的投资收益。企业在西部大开发地区或民族地区投资经营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但企业会面临投资环境不完善、经济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供求关系不稳定、经营风险较高等问题。总之,企业应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客观分析其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科学预测行业的发展前景,为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可靠的参考。在投融资方面,企业必须充分掌握与投融资项目相关的经济信息并进行合理分析。如果割裂投融资计划与客观经济环境的有机联系,片面强调税收筹划,终会导致税收筹划的失败。
(三)执法因素
现实中,由于经济活动具有复杂性,各地税收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税收政策和执法水平的差异,这也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首先,我国税法对纳税人具体涉税事项的征收管理常留有一定的政策选择空间,即自由裁量权。在一定范围内,税务人员可以选择具体的征管措施和方式。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纳税人的具体情况选择税款征收方式,包括定期定额、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等。其次,各地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征管水平参差不齐,在对税收政策的理解、贯彻执行的方式、执法的公平公正程度等方面会存在主客观差异。纳税人在利用执法差异进行税收筹划时,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政策沟通能力,包括与税务部门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联系。在税收筹划工作中,企业应事前争取税务部门有利于企业的具体征收管理方式,合法、合理地取得税务管理人员对税收筹划方案的认可;否则,企业精心制订的税收筹划方案可能会由于执法尺度上的差异而无法实施。
(四)拥有一定的营业收入和经营规模
一定的营业收入与经营规模是纳税人实施税收筹划的基础。纳税人营业收入越多,经营规模越大,经营业务范围越广,经济行为越多,其涉税种类就越多,纳税状况就越复杂,税收筹划空间也就越大。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收入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税收筹划的收益高于成本的概率。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税收筹划收益并承担有限的涉税风险,税收筹划需要专门人员操作并支付相当高的费用。如果纳税人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那么税收筹划发挥作用的空间可能就很小,实施税收筹划的费用有可能大于税收筹划的收益,这种税收筹划就缺乏实施的必要。
(五)具备税收筹划意识
纳税人税收筹划动力的强烈与否与其税收筹划意识密切相关。如果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意识薄弱,甚至缺乏必要的税收筹划观念,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外部条件,也不可能为纳税人带来效益。纳税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常识,意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作用,才能在思想上指导自己的税收筹划行为。
(六)汇率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汇率制度的差异影响着税收筹划的难易程度和复杂性。汇率制度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相对稳定,财务核算结果与预测数值一致,税收筹划可以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环境中设计,税收筹划相对容易;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税收筹划既需要考虑如何节税,又需考虑汇率变动对节税收益的影响,税收筹划相对复杂,甚至会有不同汇率制度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般是按照“税负合理化”原则来进行税收筹划。特别是对跨国企业来讲,汇率可能是影响企业税收的最重要因素,即汇率波动会对企业税收筹划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