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研究的思维逻辑及模式选择:侧重于金融的认知
- 曾康霖
- 1480字
- 2021-12-30 12:51:27
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有宽广的视野,敏锐的眼光;要站在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高度去看问题;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传统文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担当。
这部著述,试图从“经济学研究的思维逻辑及模式选择:侧重于金融的认知”角度,评价经济学的发展,以抒己见,与学术界及同行交流,希望能在传承弘扬中华文明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这里,以“研究金融要研究经济”作为序,即围绕上述主题,从怎样研究这二者的关系开始。
研究金融要研究经济
(一)研究金融要研究经济。传统的观点是经济决定金融。如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决定于经济增长速度,贷款增长决定于投资等,每年编制信贷计划都先从发改委拿指标,分析宏观经济形势。
(二)现在我们讲研究金融要研究经济,要有新的思维,即如何实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里,要深刻理解“现代经济”的含义、金融作为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说,不是金融被动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是金融要主动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金融主动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起“核心”作用,涉及的因素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核心就是增大金融的供给。金融能不能成为核心,怎样发挥核心的作用,取决于供需双方。金融能不能成为核心,一方面取决于金融业实力强不强,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成员对金融业的依恋度高不高。影响金融业的实力的因素首先是信誉,其次是承受力,承受力重要的是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其中包括资本率)。社会成员对金融的依恋度决定于人们的金融意识,一个人的金融意识强不强,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主要是货币收入状况,外在因素主要是别人的示范效应。
从逻辑上来说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应该是:
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政策→收入水平→流动性资产→金融交易→金融中介→金融业发展
这七个变量的函数关系,首先是前者决定后者(当然在一定条件下后者反作用于前者)。通俗地说,人们有了钱才可能形成金融依恋度。金融依恋度取决于金融意识,金融意识强不强取决于拥有流动性资产的多寡,自己拥有了流动性资产,才会考虑怎样保值增值。
(四)金融怎样发挥核心作用决定于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行为决定于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可以有经济人的假设,有半经济人的假设。在当代,参与者如企业家的价值观受外部约束的条件多,而约束条件增多的原因,又受主流意识形态和国际公约的左右,比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财富观”“生活质量取向”等。所以,金融要发挥核心作用必须研究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概括地说:从宏观的视角,可研究一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从中观的视角,可以研究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从微观的视角,可以研究一个企业、家庭的经济状况。
(五)研究一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的问题有:
1.怎样判断一个国家富不富有;
2.一国经济怎么发展;
3.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怎样提高;
4.贫富差距。
(六)研究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的问题有:
1.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的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2.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如珠江三角洲企业为什么外迁);
3.城乡差距(特别是农民、农业、农村的变化);
4.普惠金融。
(七)研究一个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的问题有:
1.一部分人(部分家庭)是怎样富起来的(机会均等不均等的问题),怎样缩小贫富差距;
2.创造什么条件让更多的人获得财产性收入(怎样让农民拥有可增值的财产的问题);
3.怎样为社会公众分散、转移风险(金融机构要为社会公众分散、转移风险);
4.扶贫金融。
(八)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研究框架:
曾康霖
2021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