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背景

婴儿观察的经验始于1948年英国伦敦的塔维斯托克临床中心[2]。婴儿观察是由儿童精神分析师埃丝特·比克[3]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有的体验性训练方法,她和约翰·鲍尔比[4]共同将其纳入儿童心理治疗培训项目[5]。最初,这种培训主要面向志在成为儿童心理治疗师的专业人士,随后逐渐发展至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心理学家、医生、社会工作者、教师、护士,甚至是负责伦敦街头儿童青少年工作的警察。最终,婴儿观察成为伦敦的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精神分析培训的一部分,并引起了欧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关注。

纽希娅(Nusia),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埃丝特·比克,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和慷慨的老师。她组织的每周一次的讨论激励了一大批分析师和学生。我年轻时有幸参加了她的一个小组。跟随她学习,对我作为精神分析师的工作产生了转化性的影响。不过她付梓甚少,但她的弟子唐纳德·梅尔策(Donald Meltzer)、玛莎·哈里斯(Martha Harris)、克劳德(Claude)与埃莉诺·韦德尔斯(Eleanor Wedelles)、玛格丽特·拉斯廷(Margaret Rustin)、安·阿尔瓦雷斯(Ann Alvarez)等人扩展了她的观点,并出版和发表了许多书籍和文章。

埃丝特·比克出生在波兰普热梅斯,是一个非常贫穷的犹太难民。她在经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之后,成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逃离迫害和饥饿中度过的。在成为精神分析师之前,她是一位心理学家,战争期间,她在幼儿园工作。那个时期,婴儿都是洗漱好、吃完早饭后就被绑在椅子上,直到午饭时间。见证这些让她感到十分痛苦,并足以激起她想要改善婴幼儿生活的强烈愿望。比克来到英国后,居住在曼彻斯特,接受迈克尔·巴林特[6]的分析。在曼彻斯特,她遇到了后来也成为精神分析师的贝蒂·约瑟夫(Betty Joseph),战后,他们三人都搬到了伦敦。比克从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毕业后,开始接受梅拉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的分析。在伦敦安顿下来后,时任儿童精神科部门主任的约翰·鲍尔比邀请她开展儿童心理治疗项目。这一工作激发了她的创造性,并为她的一些重要想法的萌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在1948年到1949年间,比克形成了将观察婴儿作为前置临床培训的重要部分的想法,她鼓励学生寻找婴儿,那些学生同她一道,贡献了一系列的非凡发现。她那些热情洋溢的学生就包括玛莎·哈里斯、玛丽·波士顿(Mary Boston)、弗朗西斯·塔斯廷(Francis Tustin)和迪娜·罗森布拉姆(Dina Rosenblum)等人,他们后来成为儿童治疗领域的领袖。

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婴儿观察始于1990年,它是华盛顿精神病学学院(Washington School of Psychiatry)培训项目的组成部分。从1995年到2012年,婴儿观察项目是华盛顿精神分析中心(Washington Center for Psychoanalysis)培训项目“现代视角下的心理治疗”的组成部分。自2004年起,华盛顿精神病学学院开始提供为期两年的精神分析观察性学习项目。

2009年,北京的几位专业人士组成了一个小组,开始接受婴儿观察培训,开启了他们成为婴儿观察老师的旅程。本书就是他们在中国推广婴儿观察这一培训方法开花结果的见证。完成麦德麦德教育咨询机构的观察性学习项目的毕业生,同时也会成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院的同一项目的毕业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