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与习题

小结

分离原理与组合原理,共同构成了业务分析和设计的理论支撑,两者的作用不同。

分离原理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离、梳理和分析的基础,解决的是如何对原始对象进行合理的拆分以获得要素、逻辑。

组合原理是对研究对象利用三元素,按照信息化环境下的要求进行重新的组合,解决的是如何合理地利用逻辑、模型来整合要素。

组合原理给出了观察、思考和表达的方法。

1.在分析和设计时的观察和思考方式

通过对要素属性(粒度/分层、黑/白盒、系统/模块以及解耦/内聚)的理解和掌握,在用眼(观察)和脑(思考)进行分析和梳理时,就有了如何切入研究对象的方法,运用好这些观察和思考的方法,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思考和沟通成本,对于分析师和设计师来说,要素属性带来的价值绝对不低于绘制(手)架构图带来的价值。只有眼、脑、手三者有机地协同才能够做出好的分析与设计成果。

2.对分析和设计结果的图形表达方法

组合三元素给出了详细、严谨的表达和检验业务分析和设计成果的方法,利用组合原理中三元素的概念,可以高效地进行沟通、分析、架构和设计,并使得每个阶段的成果可以舒畅地进行传递、继承。

从事需求分析、业务设计的工程师掌握了组合原理,并在分析和设计中融入组合原理的概念后,可以为系统最终实现模块化、具有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变化的能力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它也为后续进行信息系统模块化设计、产品和功能的设计等奠定了基础。

组合原理提出的观察、思考和表达的方法,对不论从事软件工程上的哪个部分工作的工程师来说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3.理解逻辑对表达含义的作用

图形对表达和传递意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图形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表达能力,是因为图形将“逻辑”信息显示出来了,不需要读者努力去寻找就可以“看到逻辑”,对比表格、文字的形式,加深理解图形在逻辑表达上的作用。

(1)图形:用“关系、位置、包含”将逻辑全面地、直接地标识出来,并且可以用多达三维的形式表达,所以,图形是最强的逻辑表达形式。

(2)表格:表格用“位置”确定了要素的位置结构关系,这个关系是隐性的包含关系,同时可以用二维的形式表达,因此,表格是仅次于图形的逻辑表达形式。

(3)文字:当采用条目式的表达形式时,即在段落前使用“①、②”或“·”做开头,这些“①、·”就是一维的逻辑提示符号,其中,“①、②”是表示强逻辑(必须按顺序理解),“·”是表示弱逻辑(不强调顺序),条目式文字表达是较弱的逻辑表达形式。

顺便提示一下,采用文章体(段落前没有提示符号)的表达形式时,需要读者自己从文章中去寻找逻辑的存在,文章中是否存在逻辑?逻辑是否被准确地表达出来了?最终取决于作者的编写能力和读者的阅读能力,缺一不可。

分享

使用专业用语,提升交流的专业水平和效率

第3章为读者提供了很多描述对象的概念和专业用语,例如:

(1)要素:对要素的描述属性(粒度、黑白盒、解耦内聚等)。

(2)逻辑:对逻辑的表达形式(关联、位置、包含)。

(3)模型:分析模型(鱼骨图、排比图等)、架构模型(框架图、流程图等)。

老师要求学员们平常进行交流时一定要用教材中的用语进行,学员问为什么呢?

老师解释说,平常在听大家讨论时有个感觉,当讨论的对象是业务时,大家都会使用客户的业务用语,例如财务、成本、资金、物流等,听上去很专业。但是当讨论到分析与设计的问题时就感觉大家说话很“外行”,因为在表达中没有多少专业的设计用语,这样的沟通不但不精准、效率低,而且给人以不专业的感觉,这也是业务人员经常受到技术人员诟病的地方。

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让大家记住这些概念、形成习惯,三个月后再与这些学员们交流时,发现他们已经可以自然地使用这些概念进行交流,在表达的精确度、沟通的效率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与某个企业的员工交流,可以通过他们表达的标准和规范上判断这个企业的工作水准。

习题

1.简述组合原理的定义、目的及作用。

2.简述组合原理给出的组合规律是什么?

3.简述组合原理与分离原理各自的作用、协同关系。

4.依据组合原理对逻辑图的表达,能否覆盖所有的逻辑图形?

5.简述要素有哪些属性、属性用来表达什么意思。

6.讨论问题时,如果不注意讨论对象的属性会出现什么问题?

7.简述逻辑的概念,以及逻辑的表达形式有哪些。

8.逻辑在分析与设计中起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9.模型与图形的区别是什么?模型有哪些分类?各适用于什么场景?

10.分析模型与架构模型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11.在研究非企业管理类型的图形表达时,组合原理是否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