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传承的力量

今年是2021年,第“十四五”的开年,这是中国环境法治发展走向成熟的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入中国,每一个年代都记录着环境法治发展的历史特征和不同使命。如果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第一代环境法的创立时期,那么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则是迈向第二代环境法的时期。此时在可持续发展中国化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法得以完善,生态保护法的理论和实践起步发展。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果的初见成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日趋成熟,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酝酿着新一轮的改革。

从1991年我选择环境法作为研究生专业至今,已经恍然三十年。作为环境法学人,我的治学生涯有幸与我国环境法的发展相伴成长。在过去的年代中,我怀揣不变的环保情怀,跋涉了不同的学术之路。起初我从江城武汉分配到京城,有幸加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资源科学系(原地理系)成为环境法科任教师,后转入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学院。这一段早期职业生涯的十四年,为我的治学打上了自然资源法与生态保护法的旨趣标签,完成了我对环境资源法体系的学科认识。多年以后,我才认识到这段与交叉学科的“和亲”是我最独特和宝贵的学术财富。但在2005年,我急于回到法学学科的主阵营,我认为交叉学科的工作环境阻碍了我的本业发展。我义无反顾回到母校武大环境法研究所。这一去就又是一个十四年。回到母校当老师的时光是自豪的,知足的,幸福的。站在环境法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平台,受到曾经是我的老师的同事们的备至关怀,得到殷殷学子们的肃然尊敬,我庆幸选择了环境法高校教师的职业。但要说在武大最大的收获,那还是培养了人数不少的环境法研究型人才,他们现在工作在祖国各地的各行各业。近年来,很有几位学子选择了(选拔到)浙江工作,这令我欣慰,他们就仿佛是我的化身在为我的家乡效力。从专注自己发展移情到关注学子的发展后,才真正有了一种为师者的归属感,也因此收获了很多成就感。从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成就感所带来的喜悦。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我有幸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的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法律研究项目。这两个项目支撑了我们科研团队“十三五”期间的治学、资政和人才培养。本书围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法治化主题从五个专题进行研究,分别是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革新、产权视角下生态补偿制度的法治跨越、“山水林田湖”保护与多层级立法建设、“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的健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司法制度构建。研究成果最初以论文形式发表于法学、人文社科优秀期刊,其中6篇是笔者独著,其他9篇是笔者与研究生合著且笔者为一作和通讯作者。

2021年也是我回到北京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今年元旦还碰到了一件让我心潮澎湃、振奋鼓舞的事。元旦之前我加入了北京同乡群,我入群时为了增加印象特别向大家报告了我的祖村是芝英宅口。果不其然,后来有一位称是我同祖村的老者乡贤辗转找到了我,我们成为微信友和挚友。他叫王长升,退休前是全国市长培训中心的主任、党委书记,退休以后担任多年全国市长书画院院长,今年已经88岁高寿。王长辈在永康同乡群乃至永康政经文界都是名声赫赫、德高望重的人,只是对我来说是新闻而已。但真正令我感受亲切和尊敬的是,他说他与我父亲是小学发小,少年以后他们各奔东西、杳无音信。他离开宅口给人当继子;我的父亲也离开了村子,和王长辈的一个哥哥以及村里另外三个热血青年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这让我喜出望外,我的父亲一生最自豪的就是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业。我于是对这位乡贤长辈更是景仰了。到了元旦我和小学毕业班的儿子就迫不及待去拜访他。王长辈和夫人偕全家祖孙三代人在他女儿家热情地欢迎我们,这浓浓的“一家亲”真是格外亲啊,我不由得深深怀念起我那为我选择了武汉大学但不幸英年早逝的父亲。大家在寒暄了各自的生辰、教育以后,王长辈高兴地说:“你和我的孩子们年纪相仿,但是你搞环保,你做教育,你比他们有出息。杜加升的女儿真有出息!”我连说不敢当,只当是长辈的溢美之词。

我们享受着丰盛的佳肴,很多是为我们特别准备的家乡风味。午后的品茗时光,我们交谈甚欢,谈到了很多家乡的人和事——相知的不相知的,寻常的不寻常的,消逝的仍健在的,穷苦的甘甜的,都在一个万花筒中轮番旋转和变化,但是真正有交集的却不多。突然,我听到王长辈说,“杜群,你学环境法做环保事业,我非常高兴和赞同!环境保护非常重要,但是很长时间国家不够重视。你知道吗,在我国环境保护起步的时候,我还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拓荒者呢。”我心头一愣,真的吗?接着,他的回忆像放电影一样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环保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那时,国家计委和国家城建委分别受国务院委托筹备环境保护办公室,曲格平先生和王长辈各自代表两个部委承担具体筹备工作。曲格平先生在环境保护办公室组建时进了领导班子,后在1982年出任城乡建设环保部所属的环境保护局局长。王长辈则留在建委做本行,1973年晋升为建委城市建设局副局长,后又在房产住宅局担任领导职务,在我国城建战线上做出很大贡献。1983年王长辈又受命开创另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主持了十多年的全国市长培训工作。此时的我,真是热血沸腾,我早年研读北京大学恩师金瑞林先生著的《环境法学》时读到的那些我国环境保护法初创时期的历史事件,原来眼前这位老人就是当时那些实际工作的骨干参与者甚至是开拓者!这不是把英雄偶像活脱脱地送到了我的跟前么?而且这位功勋卓著的环保先驱,可不是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我父亲的发小,我同祖村的长辈!我不由自主地打量着眼前这位个子不高,但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的老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春节以后,王长辈给我寄来了他2012年出版的回忆录《八十回眸》,嘱咐我对他早期写的与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有关的文论予以关注和指正。这些文论选题前沿,论点实际独特,在当时学术价值很高,例如他主编的《城市科学概论》就是我国当时第一本城市管理著作。《八十回眸》里关于环境保护初创时期的文字记录最激动人心,里面记载的每一个事件,都堪称中国环境保护史上的里程碑。特摘录如下:(1)1971年夏,为制订“四五”计划,国务院工作组赴上海调研,市委汇报说苏州河和黄浦江水污染严重,市区烟尘滚滚。工作组立即指定王长升等三人深入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回京后呈报国务院。报告建议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环境保护工作。对此,周恩来总理批示,提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同时批准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由国家建委代管,编制20人。此举,在我国环境保护史上具有非凡意义。(2)在国家建委会同国家计委编制污染防治计划中,由王长升提出初步方案,后交国家计委曲格平,由国家计委确定方案。(3)王长升参与由北京是常务副市长万里率领的工作组,赴张家口地区调查北京官厅水库饮用水污染源调查,之后国家拨巨款治理污染。官厅水库污染治理成为我国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污染治理,开创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先河。(4)1972年,王长升与曲格平对渤海大连湾“黑潮”污染事件、吉林松花江污染事件、沈阳市铁西区锅炉烟尘污染事件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上呈国务院。(5)1972年国家建委在沈阳召开工业锅炉改造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消烟除尘会议。王长升是主要筹备者和组织者,积极推动了全国污染防治工作。(6)王长升参与1973年我国首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雏形。

看完上下卷厚厚的《八十回眸》,王长辈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他那代人信守的人生信念和他的传奇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提交了完美的人生答卷。他是自豪的,知足的,幸福的。退休的他,仍然保持每天看书研习的习惯,仍然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年年都去海南五指山休息过年的他,今年春节响应党的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就地过年的号召留在了北京。

王长辈对环保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始终予以重视。他在举办全国市长研究班时,每期都将环境保护列入教学计划,聘请专家授课。曲格平部长、解振华部长先后受邀到市长培训中心作报告。他在2020年出版的《米寿老人见证新中国七十年》一书中,还专门撰写了《环保发展历程,重视生态文明》一文。他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盛赞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2021年明媚的春光里,在我怀着愉悦的心情写着这篇序文的时候,我又收到了王长辈语重心长的教导和勉励。他的教导是父辈的,就像我的父亲那样充满着对党的热爱和对国家培养的感恩,而且要求孩子们也要拥有感恩的心。王长辈写道:“杜群乡贤:宅口是穷村,土改时只有一户富农。我的父亲母亲和你的爷爷奶奶都是穷得糠菜半年粮。要是不解放,哪有翻身之日。要不是党的培养,哪有我们的成长。所以我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党的恩情永远报答不完。你虽然不与我同一代,我想你能成为博导,动力源泉是相同的吧!”

对于我们所共同钟情的环保事业,王长辈更是专门勉励道:“我是过去时,你是现代时,后生可畏。靠你们这一代去培养下一代,特别是高校教师责任更重,愿你做一个有担当和继往开来的环保法的领军人!”这是前辈的谆谆嘱托,字里行间,有前辈自己对曾经投身过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欣慰,似乎也有一丝丝与环保擦肩而过的遗憾。这嘱托里,充满着对后来人的我的鼓励、期待和传承。是的,传承!我们两代人,来自同一个乡土家园,我们曾素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在不同的时代投身到同样的环保事业,这冥冥之中的传承充满了血脉相连的神奇力量。这股传承的灵动和气韵,紧紧地催动着我去把这股勇毅传递下去,激发更多年轻学人的青春志向和治学才华。

是的,今后我将在生机勃勃、和睦融融的北航法学院,继续着我的环境法筑梦和传承。过去两年,这个新集体给予我无限的真诚和信赖,让我感动、感激。未来岁月,长路漫漫,我们携手并肩,我们相濡以沫,我们荣辱与共。徜徉在绿园,油然升起“人生迈步从头跃!”的豪迈之情!这是许许多多王长辈们对我的殷殷期望,也是我对莘莘学子的应有担当。

就让本书的出版,为我们立下一面传承的旗帜吧!我们的环境法治学和人才培养的新征程,将在这样的接力赛跑中秉承着坚守,描绘着它应有的模样。

本书出版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我们同时启动了“生态文明法治研究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将成为未来展示我们环境法学人研究成果的一方平台,展现我们环境法学人致力于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环境法学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智识。

感谢出版社编辑和领导,他们的出版修改意见为本书增色添彩。敬请读者诸君支持、勉励,并批评、指正。

杜群

2021年3月12日,北航如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