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庙(新乡市)

新乡市文庙位于红旗区人民政府院内。

文庙又称“孔庙”,即“孔子庙”,也称“学宫”,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有1600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乾隆《新乡县志》记载:新乡市文庙在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六年(1073)“庙随县废”[15],说明宋之前有文庙,但是具体什么时候建的,“唐以前无考”,很有可能是唐太宗时期所建。

宋哲宗元祐四年至五年(1089—1090),邑令李久在原址重修,有讲堂、斋室、庖厨等40余间。

金大定八年(1168)又建大成殿,不久毁于战乱。

元至顺二年(1331)重建大成殿,复毁于兵。

明洪武三年(1370)复建。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知县杨清重修大成殿、两庑、文昌祠,立戟门、棂星门、新明伦堂,时习、日新二斋,有库室、会馔堂、射圃亭。明弘治五年(1492),知县李全,邑义官臧荣修棂星门,易木以石。弘治七年(1494),知县王统增修大成殿。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邹颐贤建尊经阁。隆庆四年(1570)知县张范建启圣祠。万历十三年(1585)邑人梁问孟葺学舍五,号榜以仁义礼智信,为屋25楹。万历二十年(1592),邑人梁问孟、邑令卢大谟修名宦乡贤祠,扩旧制各为三间。名宦有宋元明清卫辉府知府、知县、教谕15人,乡贤有五代周户部尚书吕咸休等39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知县卢大谟修大成殿。崇祯四年(1631),知县刘文才修尊经阁。

清乾隆《新乡县志》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清代中期文庙的景象:

学宫在县廨之东南,其制大成殿居中,五楹;东西两庑各七楹;前为戟门三楹,东西为耳门。门前为泮池,池中有石桥;又前为棂星门三楹,旧楹础皆以木为之,后易以石。东西为圣域贤关,二坊中为屏墙,东为儒学坊,入为驰道,为学门;门之后为敬一亭,为启圣祠,门之西折而北为明伦堂五楹,正当圣殿之后堂。前为神库三楹,后为教谕宅,为文公祠。学宫之东为尊经阁三楹,阁前东为名宦祠三楹,再前为魁星楼,西为乡贤祠三楹,再前为忠义孝悌祠三楹,前有坊,节孝祠亦如之,在东南角学宫稍远。[16]

文庙自宋元祐年间重建后,金代、明代和清初曾屡次扩建、重修,计建有大成殿、东西廊庑、棂星门、戟门、崇圣宫、明伦堂、泮池等。今仅存大成殿、明伦堂旧址。新乡文庙大成殿建筑结构严谨,木构件粗大,是市内仅存的庑殿顶建筑,至今还保留元代建筑的实物和构件,这在河南地区是极为罕见的。明伦堂系学宫建筑之一,建于宋末、历经宋、金、元、明、清多次修葺与重修。

新乡文庙有“大观圣作碑”,亦称“大观碑”,内容是北宋末年宋徽宗颁布的诏书,即“御制八行八刑条例”,宋徽宗赵佶撰文并书写,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宰相)蔡京题额,并由当时的书法名家、书学博士李时雍摹写上石,立于全国各地。因由皇帝撰文并书写,因此称“圣作之碑”。额的上部及碑两侧刻有“二龙戏珠”和花草组成的图案,碑体高大,刻工精细。还有《重修新乡县儒学记碑》及《重修文庙记碑》等残碑若干。新乡文庙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