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白云寺(辉县市)

白云寺位于辉县市区西约30公里处的薄壁镇白云寺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太行山脉南端白鹿山下,原名白茅寺,又称“梦觉寺”“大觉寺”“白鹿寺”。

明嘉靖《辉县志》记载:“白鹿山在县治西北五十里,内建僧刹,花竹奇丽,巅有泉水,流灌蔬菜,石似鹿形,故名。”[5]清康熙《辉县志》记载:“白鹿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内建僧刹,林木森郁,石窦滴泉,汇而为池,流灌蔬圃,亦胜景也,山有石似鹿形,故名。”[6]

白云寺创建于唐朝高宗年间,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总占地面积21.4万平方米,为西北太行山区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寺院。因乾隆皇帝江南巡视,莅此题有“白云自在”的匾额而闻名遐迩。1963年,河南省公布寺院内的宋代五百罗汉碑和普照大禅师石塔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白云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坐北朝南,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配殿、东西陪楼、东西厢房、钟鼓楼及地藏王殿等。现存大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但许多构件仍保留有明显的唐宋风格,大殿内的清代壁画、彩绘及各部件的雕刻实为一流精品。

寺内现存重要文物主要有:宋碑一通,元代石塔两座,宋、明时期砖塔四座,明、清碑刻21块。另外还有宋代银杏树6株,金沙、银沙古泉两眼。

白云寺不仅是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圣地,而且是革命纪念地。1943年冬,八路军太行第五军分区皮定均司令员在白云寺组织了前线指挥所。1947年9月15日,太行七专署将辉县师范学校建在白云寺,亦称“白云寺师范”,学员数百名,为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干部。1949年2月14日辉县县城解放,学校迁入城区,白云寺又成为革命遗址纪念地。

白云寺作为名扬中原的千年古刹,先后接纳了数以百计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名流和官宦的光临,留下了大量的诗赋与匾额。

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在金政权灭亡后避乱河南,曾在辉县西北大山中隐居十余年。期间在白云寺时,与众僧一道建造灵塔,撰写塔铭。号称“百泉居士”的明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李贽,曾在辉县做教谕,期间曾游览白云寺,畅游赋诗。明代另一位著名学者李濂(1488—1566),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写下了《游白茅寺记》散文一篇,成为研究白云寺历史的珍贵文献。清初,白云寺名播京城,引起了乾隆皇帝的神往。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特意游览白云寺,留下了不朽诗篇,题写的“白云自在”匾额,成为寺院的荣耀。民国初年,袁世凯隐居辉县,在白鹿山一带修建山庄,期间和徐世昌等人曾频频光临白云寺等名刹。

古寺藏名山,钟声白云里。竹林葱葱,云海茫茫。高僧似云,灵塔如林。“豫南名山在石人,豫北寺院在白云”是白云古寺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