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寺庙道观

第一节 比干庙(卫辉市)

比干庙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下属的县级市卫辉市。比干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寻根圣地。

明代《卫辉府志》记载:“殷比干庙在府城西北十五里。魏文帝时因墓立庙,唐贞观中修葺,大明洪武四年重建。成化元年,知县卢信奏入祀典。年来屡经修葺,岁久倾圮。万历十五年,知府周思宸撤而新之,周围墙垣易土以石,翰林萧良有为记。”[1]

比干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位以死谏君的忠臣,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是夏朝末年长垣人关龙逄。

比干,殷商末年沫邑人,“纣诸父,为少师”,谏而三日不去朝,被纣王剖心。关龙逄,故里在今长垣恼里镇龙相村,夏末宰相,针对夏桀的暴行,献黄图死谏,立而不去,被夏王所杀。后长垣人建“双忠祠”,将关龙逄和比干一同纪念。不得不说,长垣人是相当厚道的。民国元方诗一首赞关龙逄:

死谏开先第一人,千秋从此解批鳞。

空言盛世能旌善,坯土何曾表直臣。[2]

在近年来的宣传中,将比干说成是“第一位以死谏君的忠臣”“亘古第一忠臣”的说法再三出现,我们不能因为比干宣传影响比较大而罔顾历史史实。

2019年6月5日和6月13日,《河南法制报》“回望历史:追寻中原古代法制文明系列报道”之21、23分两次连载了《河南法制报》记者马国福《关龙逄:死谏开先第一人》(上、下)的文章,提出:武死战,文死谏,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为国尽忠的最高境界。多少文官犯颜直谏,用生命书写忠臣义士的不朽篇章。在我国历史上,开死谏先河的当属夏朝的关龙逄。关龙逄(前1713—前1620年),夏朝末年大臣,一生中经历了夏廑、孔甲、夏皋、夏发和夏桀五朝,曾在夏发和夏桀执政时期出任宰相,是夏末有名的两朝元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进谏忠言被杀的宰相。

乾隆有一首《黄葛篇》诗,将龙逄和比干并提:“则那魏征不愿为龙逄比干,而愿为稷契皋夔。”[3]乾隆帝的思想和魏孝文帝、唐太宗李世民有相通之处。乾隆帝尚且没有忘记关龙逄,我们当然也不能忘记关龙逄的存在。

其实,比干庙大门和照壁南面比干塑像下面的比干简介还是比较客观的:比干“是我国在历史上因进谏而遭剖心的亘古忠臣”,没有轻易下“第一”的结论。

比干庙坐北朝南,古建筑规模齐备,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现占地400余亩。庙内碑刻林立、花木扶疏,苍柏遮顶,为游览观光提供了幽雅的环境。主体建筑有比干庙牌坊、比干文化广场、丹心牌坊、神道、长福广场、照壁、山门、仪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大殿后以阴阳墙相隔留存有巨大的“天葬墓”。古碑廊内保存有大量历史文化珍品,真草隶篆等各类字体的历代名人石刻千姿百态。墓前古亭残碑上镶刻着“殷比干莫”四个字,据说为孔子剑刻遗迹,为孔子传世唯一真迹。北魏孝文帝“皇帝吊殷比干文”素与龙门二十品齐名,乾隆御碑为乾隆帝遗世唯一一通正楷碑,林氏姓源碑为研究林氏起源、分布、社会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庙内的“没心菜”“天葬墓”“孔子剑刻碑”为比干庙留下了众多美好动人的传说,“开心柏”“平冠柏”“板柏”“没心菜”其景物本身也构成了千古之谜。

历代官祭和民祭形成了丰富的祭祀习俗。祈福避禳、求财问禄,浓郁的财神信仰,经久不衰,香火鼎盛。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四,海内外比干后裔、林氏儿女纷至沓来,拜谒先祖、传承家风,使比干精神得以光大发扬。2007年,比干祭典被列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干诞辰纪念活动已日渐成为河南著名的活动文化品牌。

卫辉人魏青铓女士《民国汲县今志》记载了一些比干庙的史实:

比干墓在县城北十五里,高十余丈,周二十余丈,石阙书“殷太师比干之墓”七字,墓前即比干庙。庙内古柏参天,封碑巍峨,不亚曲阜孔林,后殿三楹,规模宏敞。像做古衣冠,甚为庄严。墓上有无心草,今移植盆中。比干事迹,详史记殷本纪。武王克殷,崇封其墓。后魏太和十八年,魏主拓跋宏,自邺南巡过墓,有吊比干文,立碑祠下。唐太宗亲征辽左,路过殷墟,追赠比干为太师,谥曰“忠烈”。申令郡县,封墓葺祠。置守冢五家,以少牢时享。著于令甲,刻之金石。

关于“殷比干墓”是否为孔子亲自刻写,魏女士在总结各家观点后说:

“此四字为后人所书,几成定论。”但有人“仍竟称为孔子书者,诚不知其何据”。“孔子因故临河而叹,可见未曾渡河,故汲县境内,凡历来相传之孔子击磬处,及世俗附会之南子墓、卫灵公墓,均齐东野人之语。又汲县县治,前在汲城,东魏始于陈城,侨置州郡,遂为后世迁治之昉,沿革甚明,亦不容惑乱也”。[4]

有人评论,魏青铓的《民国汲县今志》不同于一般的方志,摒弃溢美之风,实事求是,考证严谨,不妄言滥语。笔端感情饱满,辛辣恣肆,颇有豪气。其第十九章《名胜与古迹》介绍汲县的山川之美和人文之盛,灵动优美,如散文一般。